北灣街巷──新馬路的前奏
新馬路作為今日澳門市中心的地標,今日成為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條重要的景觀軸線,遊客必到之處。新馬路自開通以來,整個世紀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馬路的出現,就如本地建築界對拓寛街道的術語:割街,是一種機械式的切割,將原來內港的街道肌理、脈絡如外科手術一樣切開,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馬路與周邊街巷的不協調又充滿趣味的現況。如今再追憶,未有新馬路前的內港區,究竟是怎樣的光景?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澳門墳場:舊基督教墳場
舊基督教墳場位於澳門半島鳳凰山上的白鴿巢前地,與東方基金會相連,並與白鴿巢公園、花王堂斜斜相對。該墳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督新教在澳門發展的重要見證。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
旅遊指南是現今不少人出門旅行的必備用品,包含當地的景點、交通方式、飲食等各種旅遊資訊。而早在1867年,梅輝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專門關於澳門的旅遊攻略,涵蓋澳門歷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築及名勝古跡等資訊,對當時的來澳旅客相當實用,而這些內容對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現今世代而言,亦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澳門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本文將與讀者一同揭開這本攻略,穿越時光,來一趟十九世紀的澳門之旅。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自來水與樓房
今天在澳門城市的樓宇中,只要扭開水龍頭,就可以得到潔淨的食用水。然而,在1932年由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的「澳門自來水公司」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食用水之前,澳門的房屋在建造時並沒有裝設供水喉管,雖然,早在一份1912年的「澳門民間建屋及屋宇宜合衛生章程」內規定「屋有自來水管者,不能直接廁所或能損衛生之處所,必須設造水池隔開」。
澳門墳場的發展及特色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從明清時期中國對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發展至今時今日中西方文化薈萃的“東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經典、璀璨、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匯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律,回歸黃土是他們人生的句點,墳場就成為了生命最終的歸宿。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謂非常便利,不論是洗澡、洗衣服、煮飯、清潔、飲用等,只要打開水龍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然而,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的用水日常與今天大相徑庭。每天起床後,人們需要提著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擔回家。現在,讓我們回顧昔日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門水井的歷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謂非常便利,不論是洗澡、洗衣服、煮飯、清潔、飲用等,只要打開水龍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然而,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的用水日常與今天大相徑庭。每天起床後,人們需要提著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擔回家。現在,讓我們回顧昔日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門水井的歷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