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歷程——澳門新冠疫戰大事記
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國貿易港繪畫系列:澳門(十八世紀晚期)》初探
同歌善舉——同善堂創立130周年服務發展歷史專題展
澳門港城古地圖展
澳門古今抗疫
尋找澳門
上載空間配額:
熱門搜索
澳門同善堂創立於1892年,至今經歷130年的歷史,一直發揮“同心濟世,善氣迎人”的精神,推動澳門的慈善救濟事業。本次展覽將透過同善堂的文物和歷史相片,向大家介紹同善堂行善義舉的歷史,宣揚公益救濟、為善最樂的慈善精神。
本次展覽回歸到澳門港城自身,精選50餘件歷史上最重要或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城圖,分為六個部分,先從中文地圖對澳門城進行回顧,然後按照先後順序展示早期葡萄牙繪製的澳門港城圖、17世紀荷蘭人繪製的澳門港城圖、18世紀其他歐洲國家繪製的澳門城圖、19世紀鴉片戰爭前後的實測澳門城圖,最後到近現代澳門港城的發展。從這些展品中我們可以窺見近五個世紀澳門港城的繁華鼎盛,也可以看到城市生長的肌理,感悟澳門的前世今生與滄桑巨變。
"展覽立體地全面展現自1820年以來霍亂的戰慄開端,歷經鼠疫、天花、痳瘋病、肺結核、登革熱、愛滋病、沙士、新冠肺炎等二百年來澳門的“抗疫”經驗和官民間的共同努力。"
從2020年1月21日應變協調中心成立開始,記載着澳門三年間抗疫的每個關鍵時刻。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蔡少民 | 從2020年1月21日應變協調中心成立開始,記載着澳門三年間抗疫的每個關鍵時刻。
蔡少民 |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勞加裕 |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關俊雄 |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國貿易港繪畫系列:澳門(十八世紀晚期)》呈現了十八世紀晚期澳門繁華和熱鬧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為人們瞭解當時的澳門提供了形象的資料,本文就該畫作的作者、繪製年代、特色及價值展開探討。
鳳凰山疊石與賈梅士洞
張卓夫 | 澳門半島完全天然的大型疊石,現時碩果僅存的是沙梨頭麻子街土地廟中的觀音巖;而賈梅士洞則位於鳳凰山白鴿巢公園內,是葡人所設半天然、半人工的紀念性石景。
周遊全澳的蟾蜍石傳說
張卓夫 | 至今民國大馬路20號與22號之間對開的西環湖中,仍隱約可見一塊只有10%露出湖面的“蟾蜍石”,此石高約1米,寬約兩米,不斷有水泡從“蟾蜍”原來塞着水泥已部分被浪沖脫的“口”中冒出。
青洲姻緣石與殉情故事
張卓夫 |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青洲還是個小島,青洲山高54.5公尺,從蓮峯廟前往須乘搭小船……
阿婆石與刺殺亞馬留事件
張卓夫 | 阿婆石稱不上奇石,它一點兒也不顯眼,卻聯繫着一個轟動澳門和內地的英雄故事。
本次展覽包括區智聰於兩個時期拍攝的作品:1986年至1994年用膠片相機拍攝的照片、2005年和2016年的照片以數字方式拍攝;當中,八九十年代拍攝的照片經過數字化處理,呈現了葡人視角下澳門30年的變遷。
關鍵字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請填寫下面表格,完成手機驗證
請填寫下面表格,完成帳號創建
填寫簡單背景資料, 專享VIP會員功能: ✔ 200MB專屬相冊 ✔ 有獎問答遊戲 ✔ 相片徵集及投票
註:請核實上述個人資料真實正確,若資料有誤將影響您參加本站活動或領取獎品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