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專題文章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專題文章

從三幢酒店大樓看新馬路的折衷設計美學

在澳門的建築設計中,折衷風格透過一些葡國(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國的設計師在19世紀下半葉帶來,形成了一股設計潮流。相較於古典復興(新古典),澳門出現的折衷風格雖然仍然可以見到古典柱式或羅馬圓拱等古典建築元素,但整體設計在比例上、構圖語言上,都較古典復興隨意,而且會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時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東方)的設計元素。1918年開闢完成的新馬路,由於當時的社會情況,折衷風格被大量地運用在房屋的設計上,當然也被投資者使用在酒店建築。

專題文章

澳門圖書館與近代有識之士

澳門圖書館在漫長的歷程中,不斷摸索向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進步的知識份子,為了探索振興國力、抵抗侵略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紛紛引介西方的經驗,提出各種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圖書館,從藏書走向閱讀。戊戌政變後,即光緒末年宣統初年出現了近代公共圖書館。澳門方面,由於受到內地社會變化的影響,一批有識之士來澳,對學術氛圍有所推動。

專題文章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專題文章

荷蘭為何在澳門戰役中落敗?

1622年6月24日,葡人在澳門奇蹟般地擊敗兵力佔優的荷蘭人,是澳門城市歷史上最傳奇也是最決定性的戰役。城內的葡軍是被動應戰,那佔有主動的荷軍將領,到底作出了甚麼判斷,導致這場敗仗?

專題文章

媽閣廟建築群及其石刻——觀音閣、神山第一亭

媽閣廟建築群的最後一座,是位於山頂的觀音閣。其始建年代未知,唯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香山詩人吳啟苞遊覽媽閣廟後,撰有《遊阿媽閣觀音亭》詩。由此推測,應該不晚於嘉慶一朝,媽閣廟已有名為“觀音亭”的建築。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三眼華光與五通神

康真君廟內有“五通聖殿”,供奉“五顯靈通華光大帝”及“五群真”,據殿旁木刻所記,是1949年由姚芬、姚滿等善信所立。

專題文章

自來水與樓房

今天在澳門城市的樓宇中,只要扭開水龍頭,就可以得到潔淨的食用水。然而,在1932年由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的「澳門自來水公司」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食用水之前,澳門的房屋在建造時並沒有裝設供水喉管,雖然,早在一份1912年的「澳門民間建屋及屋宇宜合衛生章程」內規定「屋有自來水管者,不能直接廁所或能損衛生之處所,必須設造水池隔開」。

專題文章

澳門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

公共圖書館的誕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知識自由和資訊自由意識的啟動。如果說普及教育是社會脫離愚昧的平台,那麼公共圖書館是將這平台擴大的催化劑,更是人類步向文明的台階, 它較學校教育更超脫之處是以無償的形式為社會提供服務。誠然,圖書館從以藏為主,供帝王將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閉模式走向開放,藏用並重,面向社會,為公眾服務這一轉變並非平坦之道。

專題文章

四月初八舞醉龍

舞醉龍習俗源自數百年前的“醉龍傳說”。據傳,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曾發生瘟疫,鄉民於農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當抬着佛像路經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見狀上前,將蛇截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處,長出一種稱為欒樨樹的小灌木。鄉民舀溪水配以欒樨葉飲用,百病消除,遂認定大蛇為神龍降凡普渡眾生,以舞三截龍答謝神恩,且為紀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龍者灌酒至酩酊,以顯虔誠。自此之後,每年都有舞醉龍之習俗,並伴以煮龍船頭飯,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欒樨葉做成欒樨餅,作為應節小吃,以圖大吉大利。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文化藝術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三眼華光與五通神

康真君廟內有“五通聖殿”,供奉“五顯靈通華光大帝”及“五群真”,據殿旁木刻所記,是1949年由姚芬、姚滿等善信所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和合二仙

康真君廟有“和合仙殿”,供奉和合二仙和七仙女,與“五通聖殿”同時設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七仙女

七仙女即廣東民間的七姐,其原型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重聚,稱為“七夕”,廣府稱為“七姐誕”,是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白無常

康真君廟“和合仙殿”下有一尊很有趣的塑像:童子形象,身穿白衣,左手執葵扇,右手曲起執著木棒。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城市風貌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三眼華光與五通神

康真君廟內有“五通聖殿”,供奉“五顯靈通華光大帝”及“五群真”,據殿旁木刻所記,是1949年由姚芬、姚滿等善信所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和合二仙

康真君廟有“和合仙殿”,供奉和合二仙和七仙女,與“五通聖殿”同時設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七仙女

七仙女即廣東民間的七姐,其原型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重聚,稱為“七夕”,廣府稱為“七姐誕”,是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白無常

康真君廟“和合仙殿”下有一尊很有趣的塑像:童子形象,身穿白衣,左手執葵扇,右手曲起執著木棒。

特色建築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