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專題文章

周遊全澳的蟾蜍石傳說

至今民國大馬路20號與22號之間對開的西環湖中,仍隱約可見一塊只有10%露出湖面的“蟾蜍石”,此石高約1米,寬約兩米,不斷有水泡從“蟾蜍”原來塞着水泥已部分被浪沖脫的“口”中冒出。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綏靖伯

康真君廟華佗殿側供奉著“敕封宋校尉府綏靖伯陳老官人”的神像。這位綏靖伯歷史上真有其人。而澳門供奉綏靖伯的原因,則與當年一場瘟疫有關。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桃花公主

元代雜劇有《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描述桃花女與算命人周公鬥法的故事。

專題文章

新馬路的誕生——一場劃時代的開路工程

新馬路和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可以說是澳門市中心的代名詞。雖然人人稱之「新馬路」,但實際上她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躋身老街之列(雖然無法與鄰居營地大街相提並論)。新馬路的誕生可說是一次劃時代的大工程,但為何政府會有開闢新馬路的打算?是誰設計這條街道?新馬路又是如何開闢?

專題文章

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專題文章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

旅遊指南是現今不少人出門旅行的必備用品,包含當地的景點、交通方式、飲食等各種旅遊資訊。而早在1867年,梅輝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專門關於澳門的旅遊攻略,涵蓋澳門歷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築及名勝古跡等資訊,對當時的來澳旅客相當實用,而這些內容對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現今世代而言,亦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澳門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本文將與讀者一同揭開這本攻略,穿越時光,來一趟十九世紀的澳門之旅。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文物:楹聯、匾額

康真君廟中保存著許多自創廟以來的楹聯、匾額,大都是善信所贈,內容也大都是讚頌神靈的顯赫和廟宇的巍峨。同時,這些楹聯與匾額上常刻有捐獻和書寫者的姓名、商號和年份,成為考證廟宇歷史、建築與神祇的重要佐證。

專題文章

鏡湖醫院慈善會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建於1871年,據《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記載,彼時澳門的一般勞苦大眾,“其處境窮困,生計無依,瘴疾天災,淪落街頭,蹲足於破簷爛屋之中,拾破營爛以尋覓二餐餬口,時遇流疫或風災水患,滿目慘狀⋯⋯鑒此,在澳門之慈善人士及商行,發起組織慈善團體,專司醫療,賑災救濟貧苦。”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花粉夫人

花粉夫人可能是澳門獨有的一位民間神祇,其他地方未見有相同名稱的神祇崇拜。即使在澳門,供奉花粉夫人的廟宇也不多。

專題文章

媽閣廟的摩崖與石刻詩——摩崖和石刻題詞

媽閣是遊人必到之處,其所嚮往者,蓋非廟宇建築,而是景觀:殿觀疊架的佈局、錯落有致的山林廟宇景致。與此同時,國人亦偏愛留墨於媽閣,最直接的證明,莫過於媽閣的山石題刻:摩崖、石刻題詞與石刻詩。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文化藝術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聖保祿學院圖書館

聖保祿學院,作為遠東第一座西方大學,曾經是匯聚歐洲及遠東地區神職人員和學者的重地。

文化藝術

聖若瑟修院圖書館

聖若瑟教堂旁邊設有神學院——聖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該院承擔著神學的職能,培養來澳門的各地傳教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於崗頂前地,於1728年創立。據資料顯示,當年耶穌會會士取得現址後,歷經30年,院舍陸續落成。毗連的聖若瑟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現時大三巴牌坊遺址的前身)。

文化藝術

主教公署圖書館

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府,位於大堂右側。1576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下諭旨,確立澳門在遠東的教區地位,澳門主教堂便開始成立,曾管轄著中國、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暹邏、馬來西亞等地的天主教會,至今已四百多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現有建築為1987年時擴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內的圖書館藏有不少書籍。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近代有識之士

澳門圖書館在漫長的歷程中,不斷摸索向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進步的知識份子,為了探索振興國力、抵抗侵略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紛紛引介西方的經驗,提出各種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圖書館,從藏書走向閱讀。戊戌政變後,即光緒末年宣統初年出現了近代公共圖書館。澳門方面,由於受到內地社會變化的影響,一批有識之士來澳,對學術氛圍有所推動。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

公共圖書館的誕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知識自由和資訊自由意識的啟動。如果說普及教育是社會脫離愚昧的平台,那麼公共圖書館是將這平台擴大的催化劑,更是人類步向文明的台階, 它較學校教育更超脫之處是以無償的形式為社會提供服務。誠然,圖書館從以藏為主,供帝王將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閉模式走向開放,藏用並重,面向社會,為公眾服務這一轉變並非平坦之道。

文化藝術

何東圖書館之前世今生

位於聖若瑟修院旁的何東圖書館,與修院同樣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於2005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這座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園林式圖書館,地處磨盤山(崗頂前地3號)。

文化藝術

八角亭圖書館與何賢先生

滄海桑田,往事未如煙,追溯20世紀20年代,八角亭圖書館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靜謐的街區,在南灣花園的花圃中,今天人們大都稱嘉思欄花園。1926年,由著名的華人則師陳焜培設計,1927年建成,與不遠處那座西式堡壘的歐戰紀念館相呼應,各顯特色。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教育事業

澳門中小學內設置的圖書館,是澳門的教育受到重視且日趨普及的體現。現時大部份學校都設有圖書館或圖書室,據資料顯示,澳門的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圖書館(室)共有近百間,當然規模各異,藏書數量從數千冊到數萬冊不等。較早的中學圖書館是馬禮遜紀念學校圖書館(1835—1839年)。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國際組織

澳門作為一個自由和對外開放的小城,由於歷史上的原因,與外部世界有著廣泛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聯繫。澳門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從它所簽署的多邊協定可見一斑。截至2016年,適用於澳門的多邊國際公約共計607項,涵蓋外交與國防、民航、海關、經濟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與體育、海事等方面。

文化藝術

灣區曲藝之光匯耀濠江 ——澳門曲藝史略

澳門早期的曲藝活動,與貿易和娛樂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聖保祿學院圖書館

聖保祿學院,作為遠東第一座西方大學,曾經是匯聚歐洲及遠東地區神職人員和學者的重地。

文化藝術

聖若瑟修院圖書館

聖若瑟教堂旁邊設有神學院——聖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該院承擔著神學的職能,培養來澳門的各地傳教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於崗頂前地,於1728年創立。據資料顯示,當年耶穌會會士取得現址後,歷經30年,院舍陸續落成。毗連的聖若瑟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現時大三巴牌坊遺址的前身)。

文化藝術

主教公署圖書館

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府,位於大堂右側。1576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下諭旨,確立澳門在遠東的教區地位,澳門主教堂便開始成立,曾管轄著中國、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暹邏、馬來西亞等地的天主教會,至今已四百多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現有建築為1987年時擴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內的圖書館藏有不少書籍。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近代有識之士

澳門圖書館在漫長的歷程中,不斷摸索向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進步的知識份子,為了探索振興國力、抵抗侵略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紛紛引介西方的經驗,提出各種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圖書館,從藏書走向閱讀。戊戌政變後,即光緒末年宣統初年出現了近代公共圖書館。澳門方面,由於受到內地社會變化的影響,一批有識之士來澳,對學術氛圍有所推動。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

公共圖書館的誕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知識自由和資訊自由意識的啟動。如果說普及教育是社會脫離愚昧的平台,那麼公共圖書館是將這平台擴大的催化劑,更是人類步向文明的台階, 它較學校教育更超脫之處是以無償的形式為社會提供服務。誠然,圖書館從以藏為主,供帝王將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閉模式走向開放,藏用並重,面向社會,為公眾服務這一轉變並非平坦之道。

文化藝術

何東圖書館之前世今生

位於聖若瑟修院旁的何東圖書館,與修院同樣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於2005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這座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園林式圖書館,地處磨盤山(崗頂前地3號)。

文化藝術

八角亭圖書館與何賢先生

滄海桑田,往事未如煙,追溯20世紀20年代,八角亭圖書館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靜謐的街區,在南灣花園的花圃中,今天人們大都稱嘉思欄花園。1926年,由著名的華人則師陳焜培設計,1927年建成,與不遠處那座西式堡壘的歐戰紀念館相呼應,各顯特色。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教育事業

澳門中小學內設置的圖書館,是澳門的教育受到重視且日趨普及的體現。現時大部份學校都設有圖書館或圖書室,據資料顯示,澳門的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圖書館(室)共有近百間,當然規模各異,藏書數量從數千冊到數萬冊不等。較早的中學圖書館是馬禮遜紀念學校圖書館(1835—1839年)。

文化藝術

澳門圖書館與國際組織

澳門作為一個自由和對外開放的小城,由於歷史上的原因,與外部世界有著廣泛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聯繫。澳門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從它所簽署的多邊協定可見一斑。截至2016年,適用於澳門的多邊國際公約共計607項,涵蓋外交與國防、民航、海關、經濟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與體育、海事等方面。

文化藝術

灣區曲藝之光匯耀濠江 ——澳門曲藝史略

澳門早期的曲藝活動,與貿易和娛樂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文化藝術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