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葡荷澳門之役”時間軸圖文包
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主教公署圖書館
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府,位於大堂右側。1576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下諭旨,確立澳門在遠東的教區地位,澳門主教堂便開始成立,曾管轄著中國、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暹邏、馬來西亞等地的天主教會,至今已四百多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現有建築為1987年時擴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內的圖書館藏有不少書籍。
澳門匯率制度演變
在澳門這一外向型經濟體內,人們對匯率的感受非常明顯。當個人或家庭出境旅遊或留學,當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或投資時,需要在不同貨幣間進行兌換。匯率就是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外一種貨幣的比率,即不同貨幣之間的價格。在澳門,為什麼澳門幣兌港元的匯率穩定在 1.03,而兌人民幣的匯率則會波動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弄清楚澳門的匯率制度安排。
澳門城牆與城門
城牆和城門在澳門的歷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澳門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和葡萄牙在遠東的重要據點,隨著貿易活動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防禦需求漸長,葡萄牙人逐漸建設了完善的軍事防禦系統,包括炮台、城牆以及多座城門。這些防禦設施不僅作為澳門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和防禦策略,也劃定了昔日葡萄牙人租居範圍,是城市歷史變遷的獨特見證。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文第士 Manuel da Silva Mendes
文第士是澳門當代葡人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不可能把他從不懈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研究和傳 播道家思想、中國宗教和藝術,甚至從他本人置身其中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分割出來。
高美士 Luís Gonzaga Gomes
高美士(1907-1976年)於1907年7月11日在澳門出生,富有文化修養,關心時事,有細膩的音樂與藝術感,酷愛中國傢具和瓷器,是豐富多彩的當代葡中文化對話的最高代表之一。
文德泉 Manuel Teixeira
在澳門歷史的每一章節中,人們都不難尋覓文德泉勤勉耕耘的身影。他收集資料,將翔實的史料加以歸納,或將某一時期印象頗深的事情和感覺記錄下來。總之,文德泉是一部當代的百科全書,無論怎樣讚譽他都不為過。
飛雅德 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
飛雅德(1919-1993年),朋友稱他為“阿德”(Adé)。他通過“ 澳門的基督語言”(papiá cristám di Macau),把土生葡人的藝術、工藝發揚光大,並從文學角度謳歌他們的靈魂,因此備受讚譽。
白妲麗 Graciete Batalha
白妲麗1925年1月30日出生於萊里亞(Leiria)市,1949年取得科英布拉大學古典語言學學士學位。同年,與剛剛畢業的醫生、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白德雅(José Marcos Batalha)共諧連理,8月雙雙來到澳門。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文第士 Manuel da Silva Mendes
文第士是澳門當代葡人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不可能把他從不懈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研究和傳 播道家思想、中國宗教和藝術,甚至從他本人置身其中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分割出來。
高美士 Luís Gonzaga Gomes
高美士(1907-1976年)於1907年7月11日在澳門出生,富有文化修養,關心時事,有細膩的音樂與藝術感,酷愛中國傢具和瓷器,是豐富多彩的當代葡中文化對話的最高代表之一。
文德泉 Manuel Teixeira
在澳門歷史的每一章節中,人們都不難尋覓文德泉勤勉耕耘的身影。他收集資料,將翔實的史料加以歸納,或將某一時期印象頗深的事情和感覺記錄下來。總之,文德泉是一部當代的百科全書,無論怎樣讚譽他都不為過。
飛雅德 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
飛雅德(1919-1993年),朋友稱他為“阿德”(Adé)。他通過“ 澳門的基督語言”(papiá cristám di Macau),把土生葡人的藝術、工藝發揚光大,並從文學角度謳歌他們的靈魂,因此備受讚譽。
白妲麗 Graciete Batalha
白妲麗1925年1月30日出生於萊里亞(Leiria)市,1949年取得科英布拉大學古典語言學學士學位。同年,與剛剛畢業的醫生、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白德雅(José Marcos Batalha)共諧連理,8月雙雙來到澳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