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沙龍” 9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郭桂豪主講“匠心艆舤—澳門造船業和造船工會史畧”及陳永漢與勞校中學歷史學會共同帶來“北區影像記憶 x 青年對談”,活動即日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開站六周年,以“六六無窮‧探索不同”為主題,推出多項周年系列活動,展現“澳門記憶”豐富精彩的資訊,引領大眾探索不一樣或有待了解的澳門。誠邀市民參與,成為建構“澳門記憶”的一份子。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北區圖片徵集”,由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澳門北區的老照片和珍貴回憶,共同探索北區情懷、發掘北區魅力!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78

萬曆六年(1578年2月7日─1579年1月26日)9月13日,第30批耶穌會遠征隊14人抵達果阿。隨船而來的有真福羅道爾富.阿桂委瓦(Rodolfo Acquaviva)、巴范濟(Francesco Pasio)、利瑪竇(Matteo Ricci)、羅明堅(Michael Ruggieri)與尼閣老.喬萬尼(Cola Nicola Giovenni)。羅道爾富.阿桂委瓦為神學家,巴范濟為哲學家,利瑪竇為數學家,羅明堅為法學家,尼閣老.喬萬尼為畫家。這批耶穌會士大都出身意大利名門望族,領隊則是馬丁斯.席爾瓦(Martim da Silva)神父。利瑪竇在印度停留四年,完成他的神學課程,在果阿和科欽任修辭學教師。該司鐸為耶穌會總會長阿桂委瓦(Acquaviva)神父的近親。《利瑪竇書信集》附錄《真福羅道爾富.阿桂委瓦神父對利瑪竇神父未來傳教工作的預感》,第424頁。

1598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2月6日─1599年1月26日)9月13日,西葡聯合國王菲利浦二世逝世,由其第四位妻子安娜(Ana)所生兒子即位,為菲利浦三世(Filipe Ⅲ)。王忠和:《新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史話》,第175頁。

1631

崇禎四年(1631年2月1日─1632年2月19日)9月13日,第三次出任聖保祿學院院長的小駱入祿神父病逝澳門。小駱入祿,葡萄牙人。1575年生,1592年加入耶穌會,1596年到澳門,1605年入華傳教,1608年任南昌修院院長,1609年返澳門養病,出任澳門耶穌會院院長。1619—1621年任中日教區巡視員,1615年、1626年及1631年3次擔任聖保祿學院院長。小駱入祿神父去世後,由佩德羅•莫雷宏(Pedro Morejón)神父於11月21日接任院長之職。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86頁;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377; 高瀨泓一郎:《キリシタン時代の文化と諸相》,第328頁;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562頁稱小駱入祿1619—1621年任中日教區巡視員之職,與老駱入祿此職重合,疑為榮誤。

1638

崇禎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9月13日,多明我會修道院院長劉易斯.博吉斯(Luís Borges)下令將望加錫國王的侄子安置在聖玫瑰堂修道院居住。Manuel Teixeira, Macauc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56.

1673

康熙十二年(1673年2月17日-1674年2月5日)9月13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凱旋(Return)”號到達澳門,葡萄牙人雖表示友善,但不許他們在該處設立商館,只許由葡人經手交易,且以現金買賣。船在澳門呆了8個月,代理商們一點一點地賣掉了少量貨物,他們試圖以優惠價格出售,或以貨易貨,但還是不行,就連用高價來購買少量的中國產品也是絕對禁止的。後“凱旋”號輾轉至浪白滘、暹羅等地。劉鑒唐、張力:《中英關係系年要錄:13世紀—1760年》第l卷,第164頁。

1677

康熙十六年(1677年2月2日-1678年1月22日)9月13日,尚之信得知非洲獅子運抵澳門,要求前往觀看,但被澳門議事會藉口拒絕。John E.Wills,Embassies and Illusions:Dutch and Portuguese Envoys to K'ang-hsi, 1666-1687, pp.130-131.

1693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2月5日-1694年1月24日)9月13日,康熙帝差董殿邦、李煦陪同安多到澳門,迎接出使俄羅斯、從歐洲返回的康熙特使閔明我及精通曆法的西洋人。盧依道神父與巴蒂斯塔•利馬醫生亦隨同南下,於本日抵達。楊伯達:《清宮廷畫家郎世甯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2期; 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第225頁。 董書稱 “皇帝令索額圖和李國正” 南下廣州等侯閔明我;《熙朝定案》稱是董殿邦、李煦陪安 多赴澳門接閔明我。

1718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1月31日-1719年2月18日)9月13日,因近年果阿總督沒有派船前來,弗朗西斯科.多烏特爾建議澳門議事會派船航行果阿,議事會表示同意,決定派遣“無染受孕聖母.聖卡塔琳娜(Nossa Senhora da Conceição e S.Catarina)”號前往,利諾.佩雷拉(Lino Pereira)、若瑟.瓦斯(José Vaz)和菲利浦.科埃略(Filipe Coelho)為合夥人;船貨由華貓殊、貢薩羅.郎熱爾、類斯.山治、尼古勞.啡嗚味等提供。船隻所得利潤中,1000兩歸議事會,1000兩歸利諾.佩雷拉、若瑟.瓦斯和菲利浦.科埃略。然而,卸任總督馬玉買了一艘單桅小船,代替議事會航行果阿。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p.197—198.

1719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9月13日,意大利耶穌會士安東尼奧.特里戈納(António-Maria Trigona)到達澳門。但不久即在澳門去世。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683頁。

1719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9月13日,鑒於許多船隻前往巴達維亞貿易,澳門議事會決定每年只派四艘船去那裡,其中四桅大船和小船各兩艘;如果有人把中國布匹運往那裡,將罰款1000葡印金幣,並且禁止他使用任何船隻運輸布匹。此事招致抗議並向果阿申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00頁。

1728

雍正六年(1728年2月10日-1729年1月28日)9月13日,葡印總督就一般兵頭及駐地總督干涉大法官司法權問題發佈命令狀:凡干涉大法官司法權的兵頭將有被革職的危險;正當干涉的理由必須是維護地方公共秩序的情況或需要,但要以書面的形式,連續發佈三個命令。這樣,大法官就必須要遵守,不論大法官還是當事人雙方都可以向上訴法院(果阿中級法院)上訴。 葉士朋:《澳門法制史概論》,第26頁。

1750

乾隆十五年(1750年2月7日-1751年1月26日)9月13日,澳門第十一號額船由安南(東京)返回,載回天主教士25人,到澳門後,安置各教堂居住。署澳門同知暴煜獲知此訊後,命令香山縣知縣張甄陶曉諭該夷目,不許容留有犯僧人。據暴煜稟,這些傳教士在安南傳教,建有教堂,因串通同教的法國船拐誘當地婦女離安南出行,被安南國王查知追逐,法國船又用炮打傷了追逐的兵丁。因此,安南國王下令拆除教堂,將傳教士驅逐出境,搭船回澳門。及暴煜赴任後,又委分防澳門縣丞黃冕、巡檢顧麟,一面清查保甲,申嚴窩匪之令,一面傳諭各安南教士勒限回國,毋得逗留。葡文資料稱這次返澳的傳教士為27人。參閱潘日明《唐.若奧五世在遠東的外交政策》,載《文化雜誌》第11/12期,1993年。《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陳大受奏報安南行教天主教徒搭船來澳門已查明驅逐折》,第255—256頁。

1792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月24日─1793年2月10日)9月6日,澳門第二號船主安多尼•古魯蘇(António Grosso)船,運載檳榔507擔返回澳門。13日,澳門第三號船主萬威•必都盧(Manuel Pedro)船,運載檳榔1095擔返回澳門。《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上冊《香山知縣許敦元為二號船開報貨物錯漏事下理事官諭》,第194頁。《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上冊《香山知縣許敦元為二號三號船開報貨物錯漏事下理事官諭》,第195頁。

1814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1月21日─1815年2月8日)9月13日,被美國武裝方帆船“漫遊者(Rombler)”號俘獲的戰利品孟加拉散商船“阿拉貝拉(Arabella)”號懸掛英國國旗進入澳門氹仔港口,澳門政府由於現行條約關係,拒絕保護“阿拉貝拉”號,並下令要求該船駛出葡萄牙中立範圍之外,而“阿拉貝拉”號駛出澳門後立即被英國皇家戰船“多麗絲”號繳獲。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216—217頁。

1822

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12月17日,航海學校校監、澳門總督歐布基及教師奧蘭達·卡瓦爾坎特被新政府免職,並押送回果阿,其原因是兩人均參入本年9月13日夜間發動的反對新政府的軍事叛亂。Manuel Teixeira,A Educação em Macau,pp.27—28.

1822

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9月13日,保守派首領、原市政議員眉額帶曆雖然被罷黜,但他並不甘心失敗,為了恢複他曾經占據了20多年的職位,他多次籌劃反對立憲黨人的活動。本日夜間,在眉額帶曆的慫恿和策劃下,一部分舊党成員在奧蘭達·卡瓦爾坎特炮兵少校的指揮下企圖占領大三巴炮台,實行軍事政變。巴波沙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將自己手下的人武裝起來,控制了大三巴炮台,同時法官維森特·貝路和市政議員多明戈斯·戈麥斯也來到了軍隊大營,軍隊首領立即武裝起全部人馬,采取了果斷措施,從而挫敗了政變者的夢想。A Abelha da China,No.2,轉自程曼麗:《蜜蜂華報研究》,第43—44頁。

1825

清道光五年(1825年2月18日─1826年2月6日)9月7日,澳門議事會接受理事官佩雷拉.席爾瓦(Francisco António Pereira da Silva)辭去其兼任的官印局局長的請求。13日,獲任命繼任的弗蘭西斯科.塞阿布拉(Francisco António Seabra)就職。不久,政府印刷廠以借貸的形式轉讓給聖若瑟修院院長佩雷拉.伯爾紮(Nicolau Rodrigues Pereira de Bolzan)神父。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34頁;文德泉:《澳門報刊業的起源》,載《文化雜誌》第9期,1993年。

1876

清光緒二年(1876年1月26日─1877年2月12日)9月13日,中英兩國簽訂《煙台條約》,提出在香港實行鴉片稅厘並徵。17日,清政府批准該項條約,而英方認為“稅厘並徵”在澳門也應一同施行,且設於香港四周的稅廠亦應撤銷,因此,中英《煙台條約》英方始終沒有最終批准。譚志強:《澳門主權問題始末:1553—1993》第3章,第167—168頁。

1884

清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9月13日,澳門議事公局與陳梅軒訂立承充糞料合同。合同出價2250元,以三年為期,自本年11月1日起計,並交出銀500元為擔保遵守本合同。合同計有15款,其中規定,街上廁坑,獨是承充人可有;凡有人入廁,如該承充人有煙有福紙給,則承充人可向入廁人收錢1文,為補煙及福紙使用。《澳門政府憲報》1885年6月20日第25號。

1890

光緒十六年(1890年1月21日─1891年2月8日)9月13日,澳門漁民將一艘武裝舢板送給氹仔海島西政廳廳長用於在路環和荔枝灣巡邏。該行政長官向澳門政府申請人力和撥款以便將該舢板投入使用。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62—263頁。

1903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月29日─1904年2月15日)9月13日,若瑟‧戈美士先生成立“聖安多尼濟貧麵包慈善機構(Pão dos Pobres de Santo António)”。此機構在里斯本聖安東尼奧的聖佑下,成立於土倫(Toulon),分支機搆遍佈歐洲各國。葡萄牙人將其推廣至他們所到之處。在澳門,它隸屬於花王堂區。戈美士神父不僅在澳門分發稻米,同時向中國內地的各傳道會贈米。在其成立的前50年中,通過澳門人及華人天主教徒的捐獻,共分發11790石稻米及巨額現金施捨。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6頁。

1907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月13日─1908年2月1日)9月13日,晚間,澳門受到颶風襲擊,岸上屋宇水面船艇毀壞頗多,南環一帶損傷尤重。南環至媽閣海邊新築堤岸,均被水沖塌。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光緒三十三年拱北口岸華洋貿易情形論略”,第248頁。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9月13-14日,澳門一帶颶風,沉沒船隻,淹斃人口甚眾。14日晨德國商船“亞可伯的得李遜”號在口外停泊,見有華民船被風傾覆,該船二副韓森哈路奮不顧身帶領4名中國水手乘坐救生艇深入海中救人,兩次返航,救起李洪、於立衡等26人,其中多為菊部之人(即戲班)。救人者後獲廣東政府獎勵。《清代外務部中外關係檔案史料叢編——中葡關係卷》第2冊《外務部為已諮粵督獎勵在澳門拯救華民德國商船事致德國駐華公使雷克司信函稿》,第571頁。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9月13日,仁慈堂委員會將好景酒店租給法國人奧古斯托‧維爾農(Augusto Vernon)經營,月租250港元,從9月16日開始。1913年1月8日,維爾農因病返回歐洲,遂將酒店轉租給阿爾貝特‧沃特京西(Albert Watkinsi)。仁慈堂委員會為避免麻煩,也同意了這一非法轉讓。但澳門政府於2月15日發佈公告,否認這次轉讓,堅持以維爾農繼續為承租人,並任命阿爾貝特出任酒店經理。因維爾農缺乏資金繼續經營,不久廢除合同。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1, p.313; Luís Andrade de Sá, Hotel Bela Vista, pp.30—32.

1916

戴超,191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6歲來到澳門學師做傢俬。抗戰時期,他拉車謀生,曾被葡國兵強迫去打井水、洗廁所,遭受的痛苦令他一生難忘。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做木工,1981年退休,去香港跟子女居住。戴超的證件出生日期顯示為1916年9月13日,但實際上是1917年12月,報大了一年。因爲50年代初期,澳門需要拿身份證。當時在龍嵩街那區的一間小房子,有幾十人在一起,殖民地政府的人問戴超的歲數,戴超情急隨便回答,因爲他怕如果回答得慢些,殖民地政府的人就不幫他辦證。

1923

民國十二年(1923年),內地東、西、北三江,1923年慘遭兵燹,日本地震華僑死傷不少。據鏡湖醫院民國十二年(1923年)九月十三日議案,撥捐三江兵燹款項貳千元,日本地震賑濟華僑貳千元。

1924

1924年9月13日葡萄牙《新聞日報》報道“祖國號”成功從葡萄牙飛往澳門特刊

1932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9月13日,澳門主教高若瑟再次任命耶穌會恩里克斯.花爾托 (António Dinis Henriques Farto)神父為澳門聖若瑟修院院長。花爾托神父1872年11月28日生於葡萄牙,1889年9月3日加入耶穌會,1898年9月作為哲學學者被派往澳門,在聖若瑟修院任教。後赴上海學習神學,並晉鐸。1907年6月25日返回澳門,出任聖若瑟修院院長;同年11月l6日出任澳門、帝汶耶穌會會長。1910年葡萄牙革命後,他被驅逐出澳門。1913年7月16日恩里克斯神父到達肇慶,在肇慶傳教團工作,1918-1926年任肇慶傳教團團長。1933年第二次任聖若瑟修院院長,1935年11月1日辭職。1950年9月2日在仁伯爵醫院去世。花爾托神父傳教50年,從未返回過歐洲。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Ⅲ, pp. 398-399.

1935

民國二十四年 (1935年1月1日-1935年12月31日)9月13日,澳督美蘭德簽署澳門政府立法證書第444號,規定註銷1910年11月21日大總統令所規定關於賣鹽專權,而澳門鹽務生意應作自由營業,故本地鹽商應依照此證書之規定,由本年10月15日起繳納公鈔,而其總額則應於前一年11月份由委員會決定。1936年《澳門年鑒》,第223頁。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9月13日,兩支安哥拉遠征阻擊營、三支阻擊連 (含一支工兵連)抵澳,駐紮於嘉思欄兵營。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307頁;Eduardo A.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15.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9月13日,對若干部門進行整頓編入駐軍人員,計有:本地輕步兵第一、二營,步兵上尉司令領導的大兵團,上尉司令領導的第二、四、六連,步兵少校司令領導的大軍團和輜重隊,步兵上尉領導的本地輕步兵第三、七、八連等。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pp. 521-522.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9月13日,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路謝‧伯凱 (Russel S. Berkey)對澳門進行訪問,並向澳督柯維納表示澳門如果“遭遇危險,我向閣下保證,我的艦隊一定會來幫助閣下”。Moisós Fernandes, Sinopse de Macau nas relaçōes Luso-Chinesa, 1945-1995, -Cronologia e Documentos, p. 67

1984

拍攝時間:1984年9月13日 前排:陶開裕(左三)、葉選平(左四)、馬萬祺(左五)、方大維(右三)、饒不辱(右二)、梁志輝(右一); 後排:梁秀珍(左二)、周金陵(右一)。

1990

由三辆,分别命名为澳门号,氹仔号和路环号的,三菱帕杰罗吉普车,组成的车队, 在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之后,于1990年7月27日,从澳门的象征,白鸽巢公园出发,开 始了第二届澳门-里斯本的万里征途。 十位冒险家,其中有三位出生在澳门,两位俄罗斯人,沿着近似丝绸之路的路线,穿 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当时的两个共产主义国家,经过中欧和西欧,抵达旅行的 终点,里斯本贝伦塔。

1990

1991年9月10日至18日期間,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內地委員來澳訪問八天,主要是透過座談會的形式,直接聽取各界人士對澳門基本法的意見。9月13日,內地草委與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專責諮詢小組委員、外邀成員舉行座談。參考資料:《華僑報》1991年9月7日及14日報道。

1991

1991年9月10日至13日,中葡聯絡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上雙方就澳門過渡期內主要問題交換了意見並進行了深入的磋商,並就換發澳門居民身份證問題達成了協定。同時,雙方研究了公務員本地化、中文的官方地位以及法律中譯問題的進展情況。參考資料:鄭言實編著:《澳門回歸大事記1972~1999》,澳門基金會,2000年,第37頁。

1993

1993年9月13日,澳門基本法協進會召開首屆會員大會。原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澳門委員和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的成員,成立了以推廣宣傳澳門基本法為宗旨的民間機構:澳門基本法協進會。馬萬祺、柯正平、何鴻燊為名譽會長,崔德祺為會長,唐星樵、林家駿、彭彼得為副會長,何厚鏵為理事長,廖澤雲、劉焯華、歐安利、吳福、吳榮恪、崔世昌、曹其真為副理事長,廖澤雲任秘書長,李成俊為監事長,崔樂其為副監事長。參考資料:《華僑報》1993年9月14日報道。

2002

2002年9月13日,廣東省旅遊局局長鄭通揚來澳出席“粵澳旅遊高層會議”。

2003

大批市民在南灣工人體育場告別活動當日前往參觀比賽和拍攝紀錄。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