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透物見史:聖保祿總院的考古發現與瓷器貿易
考古學是一門通過對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學科。在澳門,考古工作自1972年開展至今,開展了規模大小不一的多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聖保祿總院遺址在2010年至2012年開展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克拉克瓷,印證了澳門歷史上瓷器貿易的繁盛,也引發人們思考這些考古發現和聖保祿總院的耶穌會士之間存在的聯繫。
澳門墳場的發展及特色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從明清時期中國對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發展至今時今日中西方文化薈萃的“東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經典、璀璨、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匯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律,回歸黃土是他們人生的句點,墳場就成為了生命最終的歸宿。
何東圖書館之前世今生
位於聖若瑟修院旁的何東圖書館,與修院同樣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於2005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這座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園林式圖書館,地處磨盤山(崗頂前地3號)。
澳門城牆與城門
城牆和城門在澳門的歷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澳門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和葡萄牙在遠東的重要據點,隨著貿易活動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防禦需求漸長,葡萄牙人逐漸建設了完善的軍事防禦系統,包括炮台、城牆以及多座城門。這些防禦設施不僅作為澳門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和防禦策略,也劃定了昔日葡萄牙人租居範圍,是城市歷史變遷的獨特見證。
澳門貨幣簡史
澳門幣是澳門的法定流通貨幣,在國際標準ISO4217中的代碼為“MOP”,其中“MO”為澳門的二位地區編碼,“P”代表澳門幣的貨幣單位PATACA。PATACA 源於 1894年葡萄牙在澳門和帝汶引入的一種記賬符號,當時澳門廣泛使用一種被稱為“墨西哥的八個雷亞爾”的銀元(因鑄有老鷹圖案且形似蝙蝠,俗稱為“鷹洋”或“蝠洋”),葡萄牙人將之稱為 Pataca Mexicana,並將1枚銀元記為1個PATACA。1905年澳門幣首次發行時,借用了這一記賬單位作為貨幣單位,中文名稱為澳門元。澳門元可被細分為更小的單位仙(Avos)或毫,即1澳門元可被分為100仙或10毫。
北灣街巷──新馬路的前奏
新馬路作為今日澳門市中心的地標,今日成為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條重要的景觀軸線,遊客必到之處。新馬路自開通以來,整個世紀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馬路的出現,就如本地建築界對拓寛街道的術語:割街,是一種機械式的切割,將原來內港的街道肌理、脈絡如外科手術一樣切開,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馬路與周邊街巷的不協調又充滿趣味的現況。如今再追憶,未有新馬路前的內港區,究竟是怎樣的光景?
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澳門市中心的百年演變
講到澳門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聯想起議事亭前地,雖然這座廣場的規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並且是不少節慶活動舉行或巡遊必經的路線,使這座廣場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對澳門的居民來講,議事亭前地還有一個更熟悉的名稱——「噴水池」,原因就是廣場上有一座噴泉,但在歷史上,議事亭前地在幾百年的歲月裡並非一成不變,前地的風景有過多次變化。
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討了十九世紀澳門的氣候、前往澳門的交通、當地住宿,以至購物資訊,然而,澳門作為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城市,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點和活動,接下來,本文將與讀者一同繼續揭開《中日商埠志》,循著其中的推介路線在澳門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
旅遊指南是現今不少人出門旅行的必備用品,包含當地的景點、交通方式、飲食等各種旅遊資訊。而早在1867年,梅輝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專門關於澳門的旅遊攻略,涵蓋澳門歷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築及名勝古跡等資訊,對當時的來澳旅客相當實用,而這些內容對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現今世代而言,亦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澳門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本文將與讀者一同揭開這本攻略,穿越時光,來一趟十九世紀的澳門之旅。
澳門街道與已消失城市風景
隨著一座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曾經常見的城市風景和海岸線已成為歷史記憶。這導致了街道名稱與現況不符現象,如在馬場大馬路看不到馬場,在海邊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見農田,在醫院後街見不到醫院,在電廠巷見不到發電廠。本文以街道名稱為經,以街道背後的歷史故事為緯,向讀者探討了澳門許多街道名稱至今保持不變的故事。這些街道名稱保留至今,見證了許多澳門城市風景的曾經存。透過解讀這些老街道,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澳門的城市發展歷程。如果更改或刪除這些街道名稱,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將失去一座城市的記憶。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上篇 ——街道標幟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標幟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下篇 ——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名稱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研究澳門區街道的文獻
如果要研究澳門街道的歷史,閱讀文獻是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麼文獻可作參考呢?自1905年起,澳門市政廳把澳門市(澳門半島)已刊憲的街道資訊編輯成書,雖然這批名冊名字不一,但人們統稱它們為“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下簡稱“街道名冊”),它是研究澳門區街道重要的文獻。這篇文章將介紹這系列的街道名冊的演變。
街牌的百年演變——另一段澳門街的故事
澳門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標誌,這件寫上中葡兩語的瓷磚街牌,不但告訴我們所處的街道,更提醒我們身處在澳門。不過,澳門是甚麼時候開始豎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磚街牌呢?不同時期的街牌又有怎樣的特色?
北灣街巷──新馬路的前奏
新馬路作為今日澳門市中心的地標,今日成為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條重要的景觀軸線,遊客必到之處。新馬路自開通以來,整個世紀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馬路的出現,就如本地建築界對拓寛街道的術語:割街,是一種機械式的切割,將原來內港的街道肌理、脈絡如外科手術一樣切開,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馬路與周邊街巷的不協調又充滿趣味的現況。如今再追憶,未有新馬路前的內港區,究竟是怎樣的光景?
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澳門市中心的百年演變
講到澳門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聯想起議事亭前地,雖然這座廣場的規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並且是不少節慶活動舉行或巡遊必經的路線,使這座廣場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對澳門的居民來講,議事亭前地還有一個更熟悉的名稱——「噴水池」,原因就是廣場上有一座噴泉,但在歷史上,議事亭前地在幾百年的歲月裡並非一成不變,前地的風景有過多次變化。
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討了十九世紀澳門的氣候、前往澳門的交通、當地住宿,以至購物資訊,然而,澳門作為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城市,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點和活動,接下來,本文將與讀者一同繼續揭開《中日商埠志》,循著其中的推介路線在澳門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
旅遊指南是現今不少人出門旅行的必備用品,包含當地的景點、交通方式、飲食等各種旅遊資訊。而早在1867年,梅輝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專門關於澳門的旅遊攻略,涵蓋澳門歷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築及名勝古跡等資訊,對當時的來澳旅客相當實用,而這些內容對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現今世代而言,亦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澳門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本文將與讀者一同揭開這本攻略,穿越時光,來一趟十九世紀的澳門之旅。
澳門街道與已消失城市風景
隨著一座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曾經常見的城市風景和海岸線已成為歷史記憶。這導致了街道名稱與現況不符現象,如在馬場大馬路看不到馬場,在海邊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見農田,在醫院後街見不到醫院,在電廠巷見不到發電廠。本文以街道名稱為經,以街道背後的歷史故事為緯,向讀者探討了澳門許多街道名稱至今保持不變的故事。這些街道名稱保留至今,見證了許多澳門城市風景的曾經存。透過解讀這些老街道,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澳門的城市發展歷程。如果更改或刪除這些街道名稱,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將失去一座城市的記憶。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上篇 ——街道標幟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標幟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下篇 ——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名稱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研究澳門區街道的文獻
如果要研究澳門街道的歷史,閱讀文獻是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麼文獻可作參考呢?自1905年起,澳門市政廳把澳門市(澳門半島)已刊憲的街道資訊編輯成書,雖然這批名冊名字不一,但人們統稱它們為“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下簡稱“街道名冊”),它是研究澳門區街道重要的文獻。這篇文章將介紹這系列的街道名冊的演變。
街牌的百年演變——另一段澳門街的故事
澳門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標誌,這件寫上中葡兩語的瓷磚街牌,不但告訴我們所處的街道,更提醒我們身處在澳門。不過,澳門是甚麼時候開始豎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磚街牌呢?不同時期的街牌又有怎樣的特色?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