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自來水與樓房
今天在澳門城市的樓宇中,只要扭開水龍頭,就可以得到潔淨的食用水。然而,在1932年由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的「澳門自來水公司」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食用水之前,澳門的房屋在建造時並沒有裝設供水喉管,雖然,早在一份1912年的「澳門民間建屋及屋宇宜合衛生章程」內規定「屋有自來水管者,不能直接廁所或能損衛生之處所,必須設造水池隔開」。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上)旅館太差該怎樣辦?總督在嗎?可以來救救嗎?—— 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1日,三名法國旅行者——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從香港來到澳門旅遊,遊歷過新生的香港後,他們來到葡萄牙人古老的港口——澳門。這幾位旅者雖然只留在澳門短短三天,但他們更希望在城市裡探索,如華人的紅燈區和賭場;但在此之前,德波瓦需要先解決住宿問題,而好友竟然是向澳門總督求助?!
半島上的烽火——葡荷澳門之役,1622年
1622年6月24日,東望洋山下是硝煙瀰漫的古戰場,無數人拼命地揮動手上的武器,火槍不停地射出子彈,地上躺着多具死者的屍體,鮮血染紅了大地。這天,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遠征軍登上澳門,誓要從葡萄牙人手上奪取澳城,雙方爆發了這場“澳門之役”。到底這場400年前的戰役是怎樣的過程?澳門守軍如何抵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讓我們為大家介紹“澳門之役”的歷史。
源起與流變:澳門社團發展歷程
作為人類進行群體性文明活動的組織形式,社團在澳門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神緣組織(廟宇)到世俗性慈善組織,再從職業性社團到知識性社團,澳門社團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發展軌跡。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上篇 ——街道標幟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標幟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新馬路的誕生——一場劃時代的開路工程
新馬路和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可以說是澳門市中心的代名詞。雖然人人稱之「新馬路」,但實際上她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躋身老街之列(雖然無法與鄰居營地大街相提並論)。新馬路的誕生可說是一次劃時代的大工程,但為何政府會有開闢新馬路的打算?是誰設計這條街道?新馬路又是如何開闢?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下)——藏身於秘道的傳教士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庫傳說,但秘道的傳說並不只有一個,另一個說法是秘道曾經是昔日傳教士們的避難通道,後來這個說法又衍生成為一個鬼故事……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從中外歷史文獻重考“Lilao/Nilao”與“亞婆井”的歷史
澳門學中,有一個似乎已經蓋棺論定、但疑點重重的問題,即所謂的“泥流泉”。作者將在仔細爬梳中外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就其詞源與詞義略抒己見,意在抛磚引玉。
新馬路的誕生——一場劃時代的開路工程
新馬路和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可以說是澳門市中心的代名詞。雖然人人稱之「新馬路」,但實際上她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躋身老街之列(雖然無法與鄰居營地大街相提並論)。新馬路的誕生可說是一次劃時代的大工程,但為何政府會有開闢新馬路的打算?是誰設計這條街道?新馬路又是如何開闢?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下)——藏身於秘道的傳教士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庫傳說,但秘道的傳說並不只有一個,另一個說法是秘道曾經是昔日傳教士們的避難通道,後來這個說法又衍生成為一個鬼故事……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從中外歷史文獻重考“Lilao/Nilao”與“亞婆井”的歷史
澳門學中,有一個似乎已經蓋棺論定、但疑點重重的問題,即所謂的“泥流泉”。作者將在仔細爬梳中外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就其詞源與詞義略抒己見,意在抛磚引玉。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