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锚地——沙沥
第四条跨海大桥“澳门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通车,大桥其下的海面又再进入公众视野。许多朋友可能不知,现时友谊、澳门两条大桥横跨而过的澳氹之间海面,在17至19世纪中叶时名闻中外,许多地图、环球旅游书和中外商务指南都有提及。
半岛上的烽火——葡荷澳门之役,1622年
1622年6月24日,东望洋山下是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无数人拼命地挥动手上的武器,火枪不停地射出子弹,地上躺着多具死者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这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远征军登上澳门,誓要从葡萄牙人手上夺取澳城,双方爆发了这场“澳门之役”。到底这场400年前的战役是怎样的过程?澳门守军如何抵御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部队,让我们为大家介绍“澳门之役”的历史。
澳门坟场:伊斯兰教坟场和白头坟场
伊斯兰教坟场位于新口岸水塘之侧摩囉园路四号,即与濠江中学澳门本部校舍相对,又与澳门治安警察局总部之修车厂为邻,澳门人习惯上称之为回教坟场。 白头坟场,位于澳门半岛松山山腰卓公亭侧、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下,其入口面向岭南中学,是澳门唯一的琐罗亚斯德教墓园。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呈现了十八世纪晚期澳门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澳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本文就该画作的作者、绘制年代、特色及价值展开探讨。
两百年澳门疫情点滴
澳门所在的岭南地区自古就是传染病的高发地,被历朝历代称为“瘴疠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乱大流行波及澳门,澳门开始有相关瘟疫的文献,期后的两百年间,澳门经历了众多的传染病肆虐,霍乱、鼠疫、天花、麻疯、爱滋病、肺结核等不同的瘟疫,夺去不少人的性命。
“葡荷澳门之役”时间轴图文包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澳门旅游攻略续篇:1867城市漫游
在前文《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中,我们通过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讨了十九世纪澳门的气候、前往澳门的交通、当地住宿,以至购物资讯,然而,澳门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还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点和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与读者一同继续揭开《中日商埠志》,循着其中的推介路线在澳门来一场1867年的城市漫游(Citywalk)。
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
旅游指南是现今不少人出门旅行的必备用品,包含当地的景点、交通方式、饮食等各种旅游资讯。而早在1867年,梅辉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专门关于澳门的旅游攻略,涵盖澳门历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筑及名胜古迹等资讯,对当时的来澳旅客相当实用,而这些内容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今世代而言,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澳门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本文将与读者一同揭开这本攻略,穿越时光,来一趟十九世纪的澳门之旅。
澳门街道与已消失城市风景
随着一座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曾经常见的城市风景和海岸线已成为历史记忆。这导致了街道名称与现况不符现象,如在马场大马路看不到马场,在海边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见农田,在医院后街见不到医院,在电厂巷见不到发电厂。本文以街道名称为经,以街道背后的历史故事为纬,向读者探讨了澳门许多街道名称至今保持不变的故事。这些街道名称保留至今,见证了许多澳门城市风景的曾经存。透过解读这些老街道,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澳门的城市发展历程。如果更改或删除这些街道名称,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将失去一座城市的记忆。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上篇 ——街道标帜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标帜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下篇 ——街道名称的来源特点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名称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研究澳门区街道的文献
如果要研究澳门街道的历史,阅读文献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么文献可作参考呢?自1905年起,澳门市政厅把澳门市(澳门半岛)已刊宪的街道资讯编辑成书,虽然这批名册名字不一,但人们统称它们为“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下简称“街道名册”),它是研究澳门区街道重要的文献。这篇文章将介绍这系列的街道名册的演变。
街牌的百年演变——另一段澳门街的故事
澳门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志,这件写上中葡两语的瓷砖街牌,不但告诉我们所处的街道,更提醒我们身处在澳门。不过,澳门是甚么时候开始竖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砖街牌呢?不同时期的街牌又有怎样的特色?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澳门旅游攻略续篇:1867城市漫游
在前文《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中,我们通过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讨了十九世纪澳门的气候、前往澳门的交通、当地住宿,以至购物资讯,然而,澳门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还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点和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与读者一同继续揭开《中日商埠志》,循着其中的推介路线在澳门来一场1867年的城市漫游(Citywalk)。
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
旅游指南是现今不少人出门旅行的必备用品,包含当地的景点、交通方式、饮食等各种旅游资讯。而早在1867年,梅辉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专门关于澳门的旅游攻略,涵盖澳门历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筑及名胜古迹等资讯,对当时的来澳旅客相当实用,而这些内容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今世代而言,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澳门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本文将与读者一同揭开这本攻略,穿越时光,来一趟十九世纪的澳门之旅。
澳门街道与已消失城市风景
随着一座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曾经常见的城市风景和海岸线已成为历史记忆。这导致了街道名称与现况不符现象,如在马场大马路看不到马场,在海边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见农田,在医院后街见不到医院,在电厂巷见不到发电厂。本文以街道名称为经,以街道背后的历史故事为纬,向读者探讨了澳门许多街道名称至今保持不变的故事。这些街道名称保留至今,见证了许多澳门城市风景的曾经存。透过解读这些老街道,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澳门的城市发展历程。如果更改或删除这些街道名称,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将失去一座城市的记忆。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上篇 ——街道标帜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标帜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下篇 ——街道名称的来源特点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名称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研究澳门区街道的文献
如果要研究澳门街道的历史,阅读文献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么文献可作参考呢?自1905年起,澳门市政厅把澳门市(澳门半岛)已刊宪的街道资讯编辑成书,虽然这批名册名字不一,但人们统称它们为“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下简称“街道名册”),它是研究澳门区街道重要的文献。这篇文章将介绍这系列的街道名册的演变。
街牌的百年演变——另一段澳门街的故事
澳门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志,这件写上中葡两语的瓷砖街牌,不但告诉我们所处的街道,更提醒我们身处在澳门。不过,澳门是甚么时候开始竖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砖街牌呢?不同时期的街牌又有怎样的特色?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