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战役的缘由——葡萄牙与荷兰为何爆发战争?
1622年6月24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登陆澳门,与葡萄牙人爆发激烈的战斗,人称“澳门之役”。然而,这场战役为何会在澳门发生——荷兰人只是纯粹为了争夺在远东的贸易而攻打澳门吗?英国人又为甚么与荷兰人结盟封锁澳门?尽管这是澳门的一件历史事件,但背后可以追溯到大半世纪之前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看似与澳门无关的事情,引致葡萄牙与荷兰不和,最终在1622年上演“澳门之役”。
澳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著知识自由和资讯自由意识的启动。如果说普及教育是社会脱离愚昧的平台,那么公共图书馆是将这平台扩大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步向文明的台阶, 它较学校教育更超脱之处是以无偿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诚然,图书馆从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一转变并非平坦之道。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阅读老字号之西餐厅与葡国菜
豉油西餐的年代已成前尘往事,西餐的招牌亦所余无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设在娱乐场所或星级酒店内高档次的主题餐厅,标榜由国际星级名厨主理,门口放满国家领导人、国际影视红星、媒体食评家光顾的照片,采取名人效应作招徕,消费自是不菲。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新马路的诞生——一场划时代的开路工程
新马路和议事亭前地(喷水池),可以说是澳门市中心的代名词。虽然人人称之「新马路」,但实际上她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跻身老街之列(虽然无法与邻居营地大街相提并论)。新马路的诞生可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大工程,但为何政府会有开辟新马路的打算?是谁设计这条街道?新马路又是如何开辟?
从空中到地面——审视一‧一六空袭澳门的细节
1945年1月16日早上九时许,美军突然空袭澳门。关于这次美军侵犯中立区的空袭行动,至今尚有不少疑团,本文将尝试从美国海军的行动报告和翌日澳门报章中整理更多空袭行动的细节。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呈现了十八世纪晚期澳门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澳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本文就该画作的作者、绘制年代、特色及价值展开探讨。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澳门旅游攻略续篇:1867城市漫游
在前文《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中,我们通过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讨了十九世纪澳门的气候、前往澳门的交通、当地住宿,以至购物资讯,然而,澳门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还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点和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与读者一同继续揭开《中日商埠志》,循着其中的推介路线在澳门来一场1867年的城市漫游(Citywalk)。
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
旅游指南是现今不少人出门旅行的必备用品,包含当地的景点、交通方式、饮食等各种旅游资讯。而早在1867年,梅辉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专门关于澳门的旅游攻略,涵盖澳门历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筑及名胜古迹等资讯,对当时的来澳旅客相当实用,而这些内容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今世代而言,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澳门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本文将与读者一同揭开这本攻略,穿越时光,来一趟十九世纪的澳门之旅。
澳门街道与已消失城市风景
随着一座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曾经常见的城市风景和海岸线已成为历史记忆。这导致了街道名称与现况不符现象,如在马场大马路看不到马场,在海边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见农田,在医院后街见不到医院,在电厂巷见不到发电厂。本文以街道名称为经,以街道背后的历史故事为纬,向读者探讨了澳门许多街道名称至今保持不变的故事。这些街道名称保留至今,见证了许多澳门城市风景的曾经存。透过解读这些老街道,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澳门的城市发展历程。如果更改或删除这些街道名称,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将失去一座城市的记忆。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上篇 ——街道标帜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标帜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下篇 ——街道名称的来源特点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名称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研究澳门区街道的文献
如果要研究澳门街道的历史,阅读文献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么文献可作参考呢?自1905年起,澳门市政厅把澳门市(澳门半岛)已刊宪的街道资讯编辑成书,虽然这批名册名字不一,但人们统称它们为“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下简称“街道名册”),它是研究澳门区街道重要的文献。这篇文章将介绍这系列的街道名册的演变。
街牌的百年演变——另一段澳门街的故事
澳门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志,这件写上中葡两语的瓷砖街牌,不但告诉我们所处的街道,更提醒我们身处在澳门。不过,澳门是甚么时候开始竖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砖街牌呢?不同时期的街牌又有怎样的特色?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澳门旅游攻略续篇:1867城市漫游
在前文《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中,我们通过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讨了十九世纪澳门的气候、前往澳门的交通、当地住宿,以至购物资讯,然而,澳门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还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点和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与读者一同继续揭开《中日商埠志》,循着其中的推介路线在澳门来一场1867年的城市漫游(Citywalk)。
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
旅游指南是现今不少人出门旅行的必备用品,包含当地的景点、交通方式、饮食等各种旅游资讯。而早在1867年,梅辉立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中便有专门关于澳门的旅游攻略,涵盖澳门历史、位置及地形、交通及住宿、公共建筑及名胜古迹等资讯,对当时的来澳旅客相当实用,而这些内容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今世代而言,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澳门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本文将与读者一同揭开这本攻略,穿越时光,来一趟十九世纪的澳门之旅。
澳门街道与已消失城市风景
随着一座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曾经常见的城市风景和海岸线已成为历史记忆。这导致了街道名称与现况不符现象,如在马场大马路看不到马场,在海边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见农田,在医院后街见不到医院,在电厂巷见不到发电厂。本文以街道名称为经,以街道背后的历史故事为纬,向读者探讨了澳门许多街道名称至今保持不变的故事。这些街道名称保留至今,见证了许多澳门城市风景的曾经存。透过解读这些老街道,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澳门的城市发展历程。如果更改或删除这些街道名称,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将失去一座城市的记忆。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上篇 ——街道标帜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标帜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下篇 ——街道名称的来源特点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名称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研究澳门区街道的文献
如果要研究澳门街道的历史,阅读文献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么文献可作参考呢?自1905年起,澳门市政厅把澳门市(澳门半岛)已刊宪的街道资讯编辑成书,虽然这批名册名字不一,但人们统称它们为“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下简称“街道名册”),它是研究澳门区街道重要的文献。这篇文章将介绍这系列的街道名册的演变。
街牌的百年演变——另一段澳门街的故事
澳门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志,这件写上中葡两语的瓷砖街牌,不但告诉我们所处的街道,更提醒我们身处在澳门。不过,澳门是甚么时候开始竖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砖街牌呢?不同时期的街牌又有怎样的特色?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