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研究澳门区街道的文献
如果要研究澳门街道的历史,阅读文献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么文献可作参考呢?自1905年起,澳门市政厅把澳门市(澳门半岛)已刊宪的街道资讯编辑成书,虽然这批名册名字不一,但人们统称它们为“澳门市公共街道名册”(下简称“街道名册”),它是研究澳门区街道重要的文献。这篇文章将介绍这系列的街道名册的演变。
澳门坟场的发展及特色
澳门开埠四百多年,从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发展至今时今日中西方文化荟萃的“东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璀璨、足以影响世界的大汇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回归黄土是他们人生的句点,坟场就成为了生命最终的归宿。
水井往事: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谓非常便利,不论是洗澡、洗衣服、煮饭、清洁、饮用等,只要打开水龙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然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澳门居民的用水日常与今天大相径庭。每天起床后,人们需要提着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担回家。现在,让我们回顾昔日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门水井的历史吧!
住冬之行: 广州外商的年度大迁移
自1762年起,广州外商在每年贸易季后(十月至翌年四月)需要到澳门住冬,但他们为何要到澳门越冬,他们又是怎样来到澳门,让我们从一名外商的记录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映山湖畔:细数澳门的水库
澳门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库,它们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边用作公园和步行径,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不过,这些水塘和水库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为大家逐一介绍。
澳门坟场:望厦圣母(新西洋)坟场和新基督教坟场
望厦圣母(新西洋)坟场,简称新西洋坟场,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面、螺丝山脚下,属昔日望厦村的范围内,与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望厦炮台及马交石炮台为邻。而新基督教坟场位于螺丝山后方,黑沙环斜坡旁。从新西洋坟场的亚马喇马路的门口进入,右边的墓地便是新基督教坟场,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它与旧基督教坟场存有承传的关系。
1945年1月美军空袭澳门始末
1945年1月16日上午,澳门遭受到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空袭。以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这场空袭规模很小,但确确实实让澳门卷入了战争之中。对于此次空袭的原因,直到战后几十年依然众说纷纭。
澳门旅游攻略续篇:1867城市漫游
在前文《澳门旅游攻略(1867年)》中,我们通过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讨了十九世纪澳门的气候、前往澳门的交通、当地住宿,以至购物资讯,然而,澳门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还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点和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与读者一同继续揭开《中日商埠志》,循着其中的推介路线在澳门来一场1867年的城市漫游(Citywalk)。
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谓非常便利,不论是洗澡、洗衣服、煮饭、清洁、饮用等,只要打开水龙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然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澳门居民的用水日常与今天大相径庭。每天起床后,人们需要提着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担回家。现在,让我们回顾昔日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门水井的历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与澳门的聚落
澳门位处珠江三角洲,自明中叶开埠以来,葡人入居,藉东西方各国银丝贸易,国际贸易航道开通,成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际,因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剧变而衰落,及至清康熙开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广州贸易体系之下,澳门又迎来百多年的繁荣。及至清末鸦片战争,十九世纪中以后的国际形势、航海技术、贸易规则大幅演变,澳门作为东亚一个重要港口的角色,渐渐淡出舞台。澳门港口的重要性虽然不断下降,但作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当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里的风波: 从营地街市墟亭看华洋关系
我们经常说,澳门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从“澳门历史城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过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当然,我们不可能坐时光机穿越到上百年之前亲身感受,但透过《汉文文书》的档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门人们的生活,当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严重的冲突。在众多的故事中,我们从营地街市说起。
“我家学校以前是乱葬岗!”——寻找澳门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关于学校以前是乱葬岗或医院的传闻。这些传说,几乎流传于各校各级的学生中,可谓永不过时的鬼故。虽然学校曾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但大家似乎对这个地方的过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甚么事情?现在,让我们回到被高楼大厦覆盖前的澳门,寻找那些曾经作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护神
渔民出海作业,海上风浪难以预测,渔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更祈求出海平安、鱼虾大汛。澳门面积虽小,街道却林立着大大小小与海神有关的庙宇,了解海上信俗,为读者深入了解澳门的庙宇文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谓非常便利,不论是洗澡、洗衣服、煮饭、清洁、饮用等,只要打开水龙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然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澳门居民的用水日常与今天大相径庭。每天起床后,人们需要提着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担回家。现在,让我们回顾昔日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门水井的历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与澳门的聚落
澳门位处珠江三角洲,自明中叶开埠以来,葡人入居,藉东西方各国银丝贸易,国际贸易航道开通,成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际,因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剧变而衰落,及至清康熙开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广州贸易体系之下,澳门又迎来百多年的繁荣。及至清末鸦片战争,十九世纪中以后的国际形势、航海技术、贸易规则大幅演变,澳门作为东亚一个重要港口的角色,渐渐淡出舞台。澳门港口的重要性虽然不断下降,但作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当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里的风波: 从营地街市墟亭看华洋关系
我们经常说,澳门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从“澳门历史城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过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当然,我们不可能坐时光机穿越到上百年之前亲身感受,但透过《汉文文书》的档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门人们的生活,当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严重的冲突。在众多的故事中,我们从营地街市说起。
“我家学校以前是乱葬岗!”——寻找澳门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关于学校以前是乱葬岗或医院的传闻。这些传说,几乎流传于各校各级的学生中,可谓永不过时的鬼故。虽然学校曾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但大家似乎对这个地方的过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甚么事情?现在,让我们回到被高楼大厦覆盖前的澳门,寻找那些曾经作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护神
渔民出海作业,海上风浪难以预测,渔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更祈求出海平安、鱼虾大汛。澳门面积虽小,街道却林立着大大小小与海神有关的庙宇,了解海上信俗,为读者深入了解澳门的庙宇文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