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莲溪的出现与变化
新桥莲溪大约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当时的地图记录,莲溪的出海口在内港,在今天大兴街与提督马路交界处,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复街 。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莲溪历史最末段时期的记录。然而,不论后世王文达先生的《澳门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门记略》中所记载的莲溪,与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纪初期以前的地图中,几乎没有出现莲溪。关于这条小溪流出现在记载之中,似乎还有不少待解的谜团。
澳门图书馆与教育事业
澳门中小学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澳门的教育受到重视且日趋普及的体现。现时大部份学校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据资料显示,澳门的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图书馆(室)共有近百间,当然规模各异,藏书数量从数千册到数万册不等。较早的中学图书馆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图书馆(1835—1839年)。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澳门坟场的发展及特色
澳门开埠四百多年,从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发展至今时今日中西方文化荟萃的“东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璀璨、足以影响世界的大汇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回归黄土是他们人生的句点,坟场就成为了生命最终的归宿。
主教公署图书馆
澳门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称主教府,位于大堂右侧。1576年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下谕旨,确立澳门在远东的教区地位,澳门主教堂便开始成立,曾管辖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暹逻、马来西亚等地的天主教会,至今已四百多年。据考证,主教府至少建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现有建筑为1987年时扩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内的图书馆藏有不少书籍。
街坊总会
澳门最早的地区性坊会是1950年代成立的望厦、青洲、台山街坊会。至1982年,澳门先后成立了24个区域性坊会。进入1980年代,澳门面临即将回归祖国的历史机遇,为了加强联系与团结,各区坊会加紧筹备成立街坊总会。
工会联合总会
1950年1月20日,由澳门上架木艺工会、茶楼饼业工会、鞋业工会发起,联合其他行业共12个工会,于澳门镜湖医院礼堂举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工联总会成立之后,随即投入到保障工人权益、调处劳资纠纷、关心职工福利等事务中。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伯多禄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禄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学者适用:以葡文认识中文和中国》、《寓言故事》、《日常广州及北京方言 葡译《圣谕广训》内页用语》、《中文实用语法》、《中文书写语及口语教程》、《译自〈圣谕广训〉的中文书写语》、《粤语指南》、《澳门葡文 学校适用:粤语中文文章》、葡译《国文教科书》等,在当时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数更是以启发性教学及教育的模式来构思和制定,有系统地编排准备每一课,更以拼写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学习。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伯多禄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禄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学者适用:以葡文认识中文和中国》、《寓言故事》、《日常广州及北京方言 葡译《圣谕广训》内页用语》、《中文实用语法》、《中文书写语及口语教程》、《译自〈圣谕广训〉的中文书写语》、《粤语指南》、《澳门葡文 学校适用:粤语中文文章》、葡译《国文教科书》等,在当时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数更是以启发性教学及教育的模式来构思和制定,有系统地编排准备每一课,更以拼写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学习。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