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与城市发展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这是中国早于春秋时代,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一套城市发展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围绕着供水问题,没有足够供水,城市经济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至于城市轮廓的规整与否反而是其次。
阅读老字号之街头美食
叫化鸡,虽然是丐帮的食物,“一品锅”为残羮败盏的大杂烩,但有时味胜郇厨,绝不为奇。美食并不一定要“贵夹唔饱”的殿堂豪第,只要你是识途老马,街边的大排档、地摊,也会吃出个“佛跳墙”来。
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下篇 ——街道名称的来源特点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名称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荷兰为何在澳门战役中落败?
1622年6月24日,葡人在澳门奇迹般地击败兵力占优的荷兰人,是澳门城市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决定性的战役。城内的葡军是被动应战,那占有主动的荷军将领,到底作出了甚么判断,导致这场败仗?
救亡与统战:中国共产党在澳门的组织与活动(1921-1949)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秘密方式在澳门存在,从事组织发展、民众动员以及配合内地抗日救亡。
从中外历史文献重考“Lilao/Nilao”与“亚婆井”的历史
澳门学中,有一个似乎已经盖棺论定、但疑点重重的问题,即所谓的“泥流泉”。作者将在仔细爬梳中外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就其词源与词义略抒己见,意在抛砖引玉。
中华总商会
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3年,是澳门第一个商会组织。1909年,华商萧登(萧瀛洲)、李镜荃、赵立夫三人呈请澳门总督批准设立华商会,1912年获葡京批准立案,取名澳门商会。第二年,澳门商会正式成立,推萧瀛洲为首届总理。后以旅澳华商总会名义呈中华民国工商部获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为澳门中华总商会。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呈现了十八世纪晚期澳门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澳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本文就该画作的作者、绘制年代、特色及价值展开探讨。
澳门货币汇兑
汇兑是“外汇兑换”的简称,外汇即是其他经济体的货币,而兑换显而易见就是外汇、本地货币或其他外汇两两之间的转换,规范和管理外汇兑换的制度安排就是汇兑制度。澳门的汇兑制度由1997年9月15日颁布的39/97/M号法令进行规定,一般称之为《汇兑制度大纲》。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