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源起與流變:澳門社團發展歷程
作為人類進行群體性文明活動的組織形式,社團在澳門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神緣組織(廟宇)到世俗性慈善組織,再從職業性社團到知識性社團,澳門社團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發展軌跡。
專題文章
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專題文章
澳門墳場的發展及特色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從明清時期中國對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發展至今時今日中西方文化薈萃的“東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經典、璀璨、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匯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律,回歸黃土是他們人生的句點,墳場就成為了生命最終的歸宿。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專題文章
從空中到地面——審視一‧一六空襲澳門的細節
1945年1月16日早上九時許,美軍突然空襲澳門。關於這次美軍侵犯中立區的空襲行動,至今尚有不少疑團,本文將嘗試從美國海軍的行動報告和翌日澳門報章中整理更多空襲行動的細節。
專題文章
空間變奏:明清時期關閘的歷史變遷
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明朝政府便需要基於現實考慮對這群外來之民進行有效管理,而關閘恰恰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管治作用,關閘不僅是澳門半島的地理邊界,更是在歷史上見證了澳門界址的變遷,本質上反映了明清兩朝對澳門的權力實踐,以至澳葡政府對這種權力實踐的解構與顛覆,揭示了中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政治話語交織的歷史場域。
專題文章
閱讀老字號之西餐廳與葡國菜
豉油西餐的年代已成前塵往事,西餐的招牌亦所餘無幾,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設在娛樂場所或星級酒店內高檔次的主題餐廳,標榜由國際星級名廚主理,門口放滿國家領導人、國際影視紅星、媒體食評家光顧的照片,採取名人效應作招徠,消費自是不菲。
專題文章
閱讀老字號之早期中西麵包餅店
二次大戰期間,澳門雖屬非戰區,但物資缺乏,平民百姓連飯也吃不到。當時的麵包是需要配給的,俄國麵包是澳葡政府指定的供應品。當時天一亮,麵包供應站便已排了四條“長龍”,待葡人警官到來,隨心所“慾”地選一個“龍頭”作為輪購麵包的首隊,通常必定會揀選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的隊列。有經驗者,選龍入隊必定揀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之列,即使遲來也可先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