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標
要研究澳門東亞酒店的歷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聽老人家講先施公司曾經在東亞酒店2樓營業過一段時間,但坊間都沒有歷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廣告報道,所知甚少。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藏品與實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門支行與東亞酒店的故事。
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澳門市中心的百年演變
講到澳門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聯想起議事亭前地,雖然這座廣場的規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並且是不少節慶活動舉行或巡遊必經的路線,使這座廣場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對澳門的居民來講,議事亭前地還有一個更熟悉的名稱——「噴水池」,原因就是廣場上有一座噴泉,但在歷史上,議事亭前地在幾百年的歲月裡並非一成不變,前地的風景有過多次變化。
澳門墳場:伊斯蘭教墳場和白頭墳場
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新口岸水塘之側摩囉園路四號,即與濠江中學澳門本部校舍相對,又與澳門治安警察局總部之修車廠為鄰,澳門人習慣上稱之為回教墳場。 白頭墳場,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山腰卓公亭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其入口面向嶺南中學,是澳門唯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澳門戰役的緣由——葡萄牙與荷蘭為何爆發戰爭?
1622年6月24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登陸澳門,與葡萄牙人爆發激烈的戰鬥,人稱“澳門之役”。然而,這場戰役為何會在澳門發生——荷蘭人只是純粹為了爭奪在遠東的貿易而攻打澳門嗎?英國人又為甚麼與荷蘭人結盟封鎖澳門?儘管這是澳門的一件歷史事件,但背後可以追溯到大半世紀之前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些看似與澳門無關的事情,引致葡萄牙與荷蘭不和,最終在1622年上演“澳門之役”。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國貿易港繪畫系列:澳門(十八世紀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國貿易港繪畫系列:澳門(十八世紀晚期)》呈現了十八世紀晚期澳門繁華和熱鬧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為人們瞭解當時的澳門提供了形象的資料,本文就該畫作的作者、繪製年代、特色及價值展開探討。
閱讀老字號之早期中西麵包餅店
二次大戰期間,澳門雖屬非戰區,但物資缺乏,平民百姓連飯也吃不到。當時的麵包是需要配給的,俄國麵包是澳葡政府指定的供應品。當時天一亮,麵包供應站便已排了四條“長龍”,待葡人警官到來,隨心所“慾”地選一個“龍頭”作為輪購麵包的首隊,通常必定會揀選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的隊列。有經驗者,選龍入隊必定揀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之列,即使遲來也可先上岸。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鏡湖醫院慈善會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建於1871年,據《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記載,彼時澳門的一般勞苦大眾,“其處境窮困,生計無依,瘴疾天災,淪落街頭,蹲足於破簷爛屋之中,拾破營爛以尋覓二餐餬口,時遇流疫或風災水患,滿目慘狀⋯⋯鑒此,在澳門之慈善人士及商行,發起組織慈善團體,專司醫療,賑災救濟貧苦。”
換名的澳門街——那些消失了的街名與故事
澳門有上千條公共街道,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中葡文街名,這些街名由官方制定和公佈,但街名公佈後並不是不能更換。過去,一些街道由於不同的原因而換名,而背後往往涉及那條街道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介紹那些消失的街名,以及它的故事吧。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