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全澳的蟾蜍石传说
至今民国大马路20号与22号之间对开的西环湖中,仍隐约可见一块只有10%露出湖面的“蟾蜍石”,此石高约1米,宽约两米,不断有水泡从“蟾蜍”原来塞着水泥已部分被浪冲脱的“口”中冒出。
(上)旅馆太差该怎样办?总督在吗?可以来救救吗?—— 法国贵族笔下的“天朝摩纳哥”,1867年
1867年2月11日,三名法国旅行者——德波瓦、皮尔和福威勒从香港来到澳门旅游,游历过新生的香港后,他们来到葡萄牙人古老的港口——澳门。这几位旅者虽然只留在澳门短短三天,但他们更希望在城市里探索,如华人的红灯区和赌场;但在此之前,德波瓦需要先解决住宿问题,而好友竟然是向澳门总督求助?!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大三巴的秘道传说(下)——藏身于秘道的传教士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库传说,但秘道的传说并不只有一个,另一个说法是秘道曾经是昔日传教士们的避难通道,后来这个说法又衍生成为一个鬼故事……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主教公署图书馆
澳门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称主教府,位于大堂右侧。1576年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下谕旨,确立澳门在远东的教区地位,澳门主教堂便开始成立,曾管辖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暹逻、马来西亚等地的天主教会,至今已四百多年。据考证,主教府至少建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现有建筑为1987年时扩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内的图书馆藏有不少书籍。
马交石上看潮立
据王文达《澳门掌故》所载,150多年前,澳葡“兵头”亚马留在率军强占水坑尾门至莲花茎(又称莲花径,后经扩阔改称亚马喇土腰或关闸马路)一带土地后,将葡文“Macau”字样刻在东湾(关闸至海角游云之间原有的海湾)一块巖石上,后来有人按“Macau”的译音,认为此石就是马交石。其实早在前清梁廷枬著《粤海关志》所载《澳门总口图》中,已有“马蛟石”在莲峯山东北面,即大约在现时螺丝山、海角游云对开处,堆叠于长条形半岛末端的图形。
映山湖畔:细数澳门的水库
澳门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库,它们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边用作公园和步行径,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不过,这些水塘和水库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为大家逐一介绍。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