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图书馆之前世今生
位于圣若瑟修院旁的何东图书馆,与修院同样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于2005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这座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园林式图书馆,地处磨盘山(岗顶前地3号)。
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澳门货币汇兑
汇兑是“外汇兑换”的简称,外汇即是其他经济体的货币,而兑换显而易见就是外汇、本地货币或其他外汇两两之间的转换,规范和管理外汇兑换的制度安排就是汇兑制度。澳门的汇兑制度由1997年9月15日颁布的39/97/M号法令进行规定,一般称之为《汇兑制度大纲》。
街牌的百年演变——另一段澳门街的故事
澳门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标志,这件写上中葡两语的瓷砖街牌,不但告诉我们所处的街道,更提醒我们身处在澳门。不过,澳门是甚么时候开始竖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砖街牌呢?不同时期的街牌又有怎样的特色?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四月初八舞醉龙
舞醉龙习俗源自数百年前的“醉龙传说”。据传,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曾发生瘟疫,乡民于农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当抬着佛像路经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见状上前,将蛇截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处,长出一种称为栾樨树的小灌木。乡民舀溪水配以栾樨叶饮用,百病消除,遂认定大蛇为神龙降凡普渡众生,以舞三截龙答谢神恩,且为纪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龙者灌酒至酩酊,以显虔诚。自此之后,每年都有舞醉龙之习俗,并伴以煮龙船头饭,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栾樨叶做成栾樨饼,作为应节小吃,以图大吉大利。
街坊总会
澳门最早的地区性坊会是1950年代成立的望厦、青洲、台山街坊会。至1982年,澳门先后成立了24个区域性坊会。进入1980年代,澳门面临即将回归祖国的历史机遇,为了加强联系与团结,各区坊会加紧筹备成立街坊总会。
新桥莲溪的出现与变化
新桥莲溪大约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当时的地图记录,莲溪的出海口在内港,在今天大兴街与提督马路交界处,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复街 。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莲溪历史最末段时期的记录。然而,不论后世王文达先生的《澳门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门记略》中所记载的莲溪,与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纪初期以前的地图中,几乎没有出现莲溪。关于这条小溪流出现在记载之中,似乎还有不少待解的谜团。
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谓非常便利,不论是洗澡、洗衣服、煮饭、清洁、饮用等,只要打开水龙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然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澳门居民的用水日常与今天大相径庭。每天起床后,人们需要提着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担回家。现在,让我们回顾昔日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门水井的历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与澳门的聚落
澳门位处珠江三角洲,自明中叶开埠以来,葡人入居,藉东西方各国银丝贸易,国际贸易航道开通,成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际,因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剧变而衰落,及至清康熙开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广州贸易体系之下,澳门又迎来百多年的繁荣。及至清末鸦片战争,十九世纪中以后的国际形势、航海技术、贸易规则大幅演变,澳门作为东亚一个重要港口的角色,渐渐淡出舞台。澳门港口的重要性虽然不断下降,但作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当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里的风波: 从营地街市墟亭看华洋关系
我们经常说,澳门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从“澳门历史城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过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当然,我们不可能坐时光机穿越到上百年之前亲身感受,但透过《汉文文书》的档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门人们的生活,当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严重的冲突。在众多的故事中,我们从营地街市说起。
“我家学校以前是乱葬岗!”——寻找澳门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关于学校以前是乱葬岗或医院的传闻。这些传说,几乎流传于各校各级的学生中,可谓永不过时的鬼故。虽然学校曾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但大家似乎对这个地方的过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甚么事情?现在,让我们回到被高楼大厦覆盖前的澳门,寻找那些曾经作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护神
渔民出海作业,海上风浪难以预测,渔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更祈求出海平安、鱼虾大汛。澳门面积虽小,街道却林立着大大小小与海神有关的庙宇,了解海上信俗,为读者深入了解澳门的庙宇文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谓非常便利,不论是洗澡、洗衣服、煮饭、清洁、饮用等,只要打开水龙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然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澳门居民的用水日常与今天大相径庭。每天起床后,人们需要提着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担回家。现在,让我们回顾昔日澳门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门水井的历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与澳门的聚落
澳门位处珠江三角洲,自明中叶开埠以来,葡人入居,藉东西方各国银丝贸易,国际贸易航道开通,成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际,因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剧变而衰落,及至清康熙开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广州贸易体系之下,澳门又迎来百多年的繁荣。及至清末鸦片战争,十九世纪中以后的国际形势、航海技术、贸易规则大幅演变,澳门作为东亚一个重要港口的角色,渐渐淡出舞台。澳门港口的重要性虽然不断下降,但作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当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里的风波: 从营地街市墟亭看华洋关系
我们经常说,澳门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从“澳门历史城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过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当然,我们不可能坐时光机穿越到上百年之前亲身感受,但透过《汉文文书》的档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门人们的生活,当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严重的冲突。在众多的故事中,我们从营地街市说起。
“我家学校以前是乱葬岗!”——寻找澳门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关于学校以前是乱葬岗或医院的传闻。这些传说,几乎流传于各校各级的学生中,可谓永不过时的鬼故。虽然学校曾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但大家似乎对这个地方的过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甚么事情?现在,让我们回到被高楼大厦覆盖前的澳门,寻找那些曾经作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护神
渔民出海作业,海上风浪难以预测,渔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更祈求出海平安、鱼虾大汛。澳门面积虽小,街道却林立着大大小小与海神有关的庙宇,了解海上信俗,为读者深入了解澳门的庙宇文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