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專題文章

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研究澳門區街道的文獻

如果要研究澳門街道的歷史,閱讀文獻是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有甚麼文獻可作參考呢?自1905年起,澳門市政廳把澳門市(澳門半島)已刊憲的街道資訊編輯成書,雖然這批名冊名字不一,但人們統稱它們為“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下簡稱“街道名冊”),它是研究澳門區街道重要的文獻。這篇文章將介紹這系列的街道名冊的演變。

專題文章

東亞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標

要研究澳門東亞酒店的歷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聽老人家講先施公司曾經在東亞酒店2樓營業過一段時間,但坊間都沒有歷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廣告報道,所知甚少。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藏品與實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門支行與東亞酒店的故事。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文物:楹聯、匾額

康真君廟中保存著許多自創廟以來的楹聯、匾額,大都是善信所贈,內容也大都是讚頌神靈的顯赫和廟宇的巍峨。同時,這些楹聯與匾額上常刻有捐獻和書寫者的姓名、商號和年份,成為考證廟宇歷史、建築與神祇的重要佐證。

專題文章

媽閣廟的摩崖與石刻詩——石刻詩舉隅

媽閣共有二十四首石刻詩,作者分別是:林國垣、康健生、張道源、許敦元、西密揚阿、趙同義、趙元儒(四首)、張玉堂(兩首)、黃恩彤、潘仕成、暢瀾(兩首)、釋碧漪、陳詞博、遂昭、朱壽年、列贊雄、梁進輝、布衣,以及佚名作者一首。他們的身份包括:蒞澳的清朝官員、旅澳的騷人墨客和寓澳的僧道,也有澳門本地的名人才子。這些詩作的寫刻時間,始於清乾隆三年,終於民國年間。

專題文章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專題文章

澳門葡京酒店的裝飾藝術

葡京酒店盛載着澳門人的集體回憶,建築物具有西方設計特式,配有中國民間風水神話傳說,室內的装璜,瑰麗堂皇,盡顯貴族氣派,東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設計,貫徹了裝飾藝術風格,大堂的經典馬賽克帆船陣壁畫,具有攝人的魔力,百看不厭,巨型水晶吊燈令人印象難忘,場內每個角落都佈滿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館一樣豐富,小城有着這麼一個文化藝術的寶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傳承。

專題文章

鳳凰山疊石與賈梅士洞

澳門半島完全天然的大型疊石,現時碩果僅存的是沙梨頭麻子街土地廟中的觀音巖;而賈梅士洞則位於鳳凰山白鴿巢公園內,是葡人所設半天然、半人工的紀念性石景。

專題文章

媽閣廟建築群及其石刻——山門、牌坊、石殿、弘仁殿

在早期藝術作品中的媽閣廟,即便其重點描繪對象是廟宇,亦多旁及建築物周邊的山體、林木、空地甚至水體,可以反映出媽閣廟作為一個藝術題材,所指並非單一的廟宇建築,而是一個場景或景觀——媽閣景觀。這是媽閣廟作為園林式廟宇的建築特色所在,即其建築既為廟宇,亦為園林。前者主體為山門、牌坊、石殿、弘仁殿、圓門、正覺禪林、觀音閣,後者則是山體與摩崖石刻,兩者在觀感上構成一個整體。

專題文章

見證氹仔港的稅地石

在百多年漫長的歲月中,當時排角岸邊水中的稅地石位置,成為船隻泊岸後納稅的地點──船過了石頭位置就要納稅,所以此石被稱為“稅地石”。

專題文章

供水與城市發展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乘馬》,這是中國早於春秋時代,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一套城市發展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圍繞著供水問題,沒有足夠供水,城市經濟就不可能發展起來,至於城市輪廓的規整與否反而是其次。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文化藝術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三眼華光與五通神

康真君廟內有“五通聖殿”,供奉“五顯靈通華光大帝”及“五群真”,據殿旁木刻所記,是1949年由姚芬、姚滿等善信所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和合二仙

康真君廟有“和合仙殿”,供奉和合二仙和七仙女,與“五通聖殿”同時設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七仙女

七仙女即廣東民間的七姐,其原型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重聚,稱為“七夕”,廣府稱為“七姐誕”,是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白無常

康真君廟“和合仙殿”下有一尊很有趣的塑像:童子形象,身穿白衣,左手執葵扇,右手曲起執著木棒。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城市風貌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三眼華光與五通神

康真君廟內有“五通聖殿”,供奉“五顯靈通華光大帝”及“五群真”,據殿旁木刻所記,是1949年由姚芬、姚滿等善信所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和合二仙

康真君廟有“和合仙殿”,供奉和合二仙和七仙女,與“五通聖殿”同時設立。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七仙女

七仙女即廣東民間的七姐,其原型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重聚,稱為“七夕”,廣府稱為“七姐誕”,是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白無常

康真君廟“和合仙殿”下有一尊很有趣的塑像:童子形象,身穿白衣,左手執葵扇,右手曲起執著木棒。

特色建築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