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文物:楹聯、匾額
康真君廟中保存著許多自創廟以來的楹聯、匾額,大都是善信所贈,內容也大都是讚頌神靈的顯赫和廟宇的巍峨。同時,這些楹聯與匾額上常刻有捐獻和書寫者的姓名、商號和年份,成為考證廟宇歷史、建築與神祇的重要佐證。
專題文章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專題文章
媽閣廟的摩崖與石刻詩——石刻詩舉隅
媽閣共有二十四首石刻詩,作者分別是:林國垣、康健生、張道源、許敦元、西密揚阿、趙同義、趙元儒(四首)、張玉堂(兩首)、黃恩彤、潘仕成、暢瀾(兩首)、釋碧漪、陳詞博、遂昭、朱壽年、列贊雄、梁進輝、布衣,以及佚名作者一首。他們的身份包括:蒞澳的清朝官員、旅澳的騷人墨客和寓澳的僧道,也有澳門本地的名人才子。這些詩作的寫刻時間,始於清乾隆三年,終於民國年間。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專題文章
澳門半島上最後的農村——馬場、黑沙環與祐漢的百年演進
馬場菜地,澳門半島上最後一個農業社區,它由出現到消失,見証澳門東北區的發展。由荒蕪的海灣到熱鬧的賽馬場,在動盪的歲月成為難民的避護所,純樸的菜園與簡陋木屋之間,一座座工廈拔地而起,人們在菜地與工廠之間來來去去,賺到自己物業,看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專題文章
澳門圖書館與近代有識之士
澳門圖書館在漫長的歷程中,不斷摸索向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進步的知識份子,為了探索振興國力、抵抗侵略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紛紛引介西方的經驗,提出各種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圖書館,從藏書走向閱讀。戊戌政變後,即光緒末年宣統初年出現了近代公共圖書館。澳門方面,由於受到內地社會變化的影響,一批有識之士來澳,對學術氛圍有所推動。
專題文章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專題文章
主教公署圖書館
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府,位於大堂右側。1576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下諭旨,確立澳門在遠東的教區地位,澳門主教堂便開始成立,曾管轄著中國、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暹邏、馬來西亞等地的天主教會,至今已四百多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現有建築為1987年時擴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內的圖書館藏有不少書籍。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文物:供器、儀仗
康公廟內神供器基本上是所謂的“三具足”,即一對花瓶,一對燭台,一個香爐。按種類為三,稱為“三具足”;按數量為五,稱為“五具足”。民間則稱為“三供”或“五供”。“三具足”原是佛教用來恭敬供養,後來亦被道教以至民間仿效採用,成為最常見的拜祭供器。
專題文章
媽閣廟的碑刻
在中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刻辭中,碑刻佔有重要的地位。碑刻常見於山川名勝、陵墓、宮殿、寺廟、園林等古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又以宗教寺廟碑刻,在碑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建築藝術的角度而言,碑刻也是一種建築要素,與建築物互相依存。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而言,碑刻與建築物互不分離,是記載建築歷史、保存和傳播建築文化內涵的特殊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