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旅馆太差该怎样办?总督在吗?可以来救救吗?—— 法国贵族笔下的“天朝摩纳哥”,1867年
1867年2月11日,三名法国旅行者——德波瓦、皮尔和福威勒从香港来到澳门旅游,游历过新生的香港后,他们来到葡萄牙人古老的港口——澳门。这几位旅者虽然只留在澳门短短三天,但他们更希望在城市里探索,如华人的红灯区和赌场;但在此之前,德波瓦需要先解决住宿问题,而好友竟然是向澳门总督求助?!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四月初八舞醉龙
舞醉龙习俗源自数百年前的“醉龙传说”。据传,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曾发生瘟疫,乡民于农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当抬着佛像路经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见状上前,将蛇截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处,长出一种称为栾樨树的小灌木。乡民舀溪水配以栾樨叶饮用,百病消除,遂认定大蛇为神龙降凡普渡众生,以舞三截龙答谢神恩,且为纪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龙者灌酒至酩酊,以显虔诚。自此之后,每年都有舞醉龙之习俗,并伴以煮龙船头饭,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栾樨叶做成栾樨饼,作为应节小吃,以图大吉大利。
新桥莲溪的出现与变化
新桥莲溪大约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当时的地图记录,莲溪的出海口在内港,在今天大兴街与提督马路交界处,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复街 。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莲溪历史最末段时期的记录。然而,不论后世王文达先生的《澳门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门记略》中所记载的莲溪,与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纪初期以前的地图中,几乎没有出现莲溪。关于这条小溪流出现在记载之中,似乎还有不少待解的谜团。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澳门锚地——沙沥
第四条跨海大桥“澳门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通车,大桥其下的海面又再进入公众视野。许多朋友可能不知,现时友谊、澳门两条大桥横跨而过的澳氹之间海面,在17至19世纪中叶时名闻中外,许多地图、环球旅游书和中外商务指南都有提及。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伯多禄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禄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学者适用:以葡文认识中文和中国》、《寓言故事》、《日常广州及北京方言 葡译《圣谕广训》内页用语》、《中文实用语法》、《中文书写语及口语教程》、《译自〈圣谕广训〉的中文书写语》、《粤语指南》、《澳门葡文 学校适用:粤语中文文章》、葡译《国文教科书》等,在当时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数更是以启发性教学及教育的模式来构思和制定,有系统地编排准备每一课,更以拼写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学习。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伯多禄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禄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学者适用:以葡文认识中文和中国》、《寓言故事》、《日常广州及北京方言 葡译《圣谕广训》内页用语》、《中文实用语法》、《中文书写语及口语教程》、《译自〈圣谕广训〉的中文书写语》、《粤语指南》、《澳门葡文 学校适用:粤语中文文章》、葡译《国文教科书》等,在当时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数更是以启发性教学及教育的模式来构思和制定,有系统地编排准备每一课,更以拼写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学习。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