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冬之行: 广州外商的年度大迁移
自1762年起,广州外商在每年贸易季后(十月至翌年四月)需要到澳门住冬,但他们为何要到澳门越冬,他们又是怎样来到澳门,让我们从一名外商的记录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葡荷澳门之役”时间轴图文包
同善堂
同善堂是著名的澳门慈善社团,其创立于1892年,初名“同善别墅”,有值理张敬堂、蔡鹤朋、王麟生、王蔼人等。同善堂的宗旨是“同心济世,善气迎人”。初时,在板樟堂第27号屋办理赠医施药及宣讲善书等服务;不久,在议事亭前地购地兴建堂所用房,位于议事亭前地14号。1920年前后,议事亭前地堂址为政府征用兴建邮政大楼,同善堂短暂迁往福隆新街;1924年,位于炉石塘(今名庇山耶街)的现址新厦落成后迁入,沿用至今。
澳门坟场:望厦圣母(新西洋)坟场和新基督教坟场
望厦圣母(新西洋)坟场,简称新西洋坟场,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面、螺丝山脚下,属昔日望厦村的范围内,与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望厦炮台及马交石炮台为邻。而新基督教坟场位于螺丝山后方,黑沙环斜坡旁。从新西洋坟场的亚马喇马路的门口进入,右边的墓地便是新基督教坟场,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它与旧基督教坟场存有承传的关系。
半世纪的澳门巴士服务——现代化与蜕变
半个世纪以来,澳门的公共交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蜕变,从巴士空调化、环保巴士的引进,到小巴变大巴等的沿革,可见澳门的公共交通不但以乘客体验为中心,更因时制宜、配合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作出相应的革新。澳门的公共交通不但侧面反映着小城的发展,更与澳门共同成长及历经蜕变。
澳门基本法与回归祖国之路
《澳门基本法》这个词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作为澳门特区的宪制性文件,《澳门基本法》除了拥有崇高的法律地位,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足我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对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等奠定了发展的框架和基础,今天我们看到澳门特区的发展面貌和成果,正是得益于《澳门基本法》的制度保障。
澳门战役的缘由——葡萄牙与荷兰为何爆发战争?
1622年6月24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登陆澳门,与葡萄牙人爆发激烈的战斗,人称“澳门之役”。然而,这场战役为何会在澳门发生——荷兰人只是纯粹为了争夺在远东的贸易而攻打澳门吗?英国人又为甚么与荷兰人结盟封锁澳门?尽管这是澳门的一件历史事件,但背后可以追溯到大半世纪之前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看似与澳门无关的事情,引致葡萄牙与荷兰不和,最终在1622年上演“澳门之役”。
澳门货币简史
澳门币是澳门的法定流通货币,在国际标准ISO4217中的代码为“MOP”,其中“MO”为澳门的二位地区编码,“P”代表澳门币的货币单位PATACA。PATACA 源于 1894年葡萄牙在澳门和帝汶引入的一种记账符号,当时澳门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墨西哥的八个雷亚尔”的银元(因铸有老鹰图案且形似蝙蝠,俗称为“鹰洋”或“蝠洋”),葡萄牙人将之称为 Pataca Mexicana,并将1枚银元记为1个PATACA。1905年澳门币首次发行时,借用了这一记账单位作为货币单位,中文名称为澳门元。澳门元可被细分为更小的单位仙(Avos)或毫,即1澳门元可被分为100仙或10毫。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