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專題文章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專題文章
你不知道的北區隱世冷門歷史遺跡
說起澳門的北區,通常指的是包含青洲、台山、筷子基、關閘、祐漢和黑沙環等地區,縱使今天大多統稱“北區”,但這些地區的開發時期差異其實相當大。最古老的關閘和亞馬留土腰一帶,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早於17世紀澳門最早期的地圖上已存在。而青洲則於19世紀由教會和英國人相繼開發,並建有“青洲修道院”和“青洲英泥廠”。19世紀末,青洲大馬路的修築連接了澳門半島,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20世紀20至30年代起,由於人口增加,澳葡政府相繼在台山、筷子基、祐漢和黑沙環進行填海工程,興建房屋、學校、運動場和馬場等設施。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當年見證歷史的建築和遺跡已湮沒在高樓大廈之間,僅有少數倖存。同時,也有一些原本不屬於北區的物件,因歷史原因被搬至北區,你又知道多少?
專題文章
媽閣廟建築群及其石刻——觀音閣、神山第一亭
媽閣廟建築群的最後一座,是位於山頂的觀音閣。其始建年代未知,唯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香山詩人吳啟苞遊覽媽閣廟後,撰有《遊阿媽閣觀音亭》詩。由此推測,應該不晚於嘉慶一朝,媽閣廟已有名為“觀音亭”的建築。
專題文章
閱讀老字號之街頭美食
叫化雞,雖然是丐幫的食物,“一品鍋”為殘羮敗盞的大雜燴,但有時味勝郇廚,絕不為奇。美食並不一定要“貴夾唔飽”的殿堂豪第,只要你是識途老馬,街邊的大排檔、地攤,也會吃出個“佛跳牆”來。
專題文章
澳門葡京酒店的裝飾藝術
葡京酒店盛載着澳門人的集體回憶,建築物具有西方設計特式,配有中國民間風水神話傳說,室內的装璜,瑰麗堂皇,盡顯貴族氣派,東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設計,貫徹了裝飾藝術風格,大堂的經典馬賽克帆船陣壁畫,具有攝人的魔力,百看不厭,巨型水晶吊燈令人印象難忘,場內每個角落都佈滿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館一樣豐富,小城有着這麼一個文化藝術的寶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傳承。
專題文章
東亞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標
要研究澳門東亞酒店的歷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聽老人家講先施公司曾經在東亞酒店2樓營業過一段時間,但坊間都沒有歷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廣告報道,所知甚少。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藏品與實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門支行與東亞酒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