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專題文章

澳門墳場:伊斯蘭教墳場和白頭墳場

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新口岸水塘之側摩囉園路四號,即與濠江中學澳門本部校舍相對,又與澳門治安警察局總部之修車廠為鄰,澳門人習慣上稱之為回教墳場。 白頭墳場,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山腰卓公亭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其入口面向嶺南中學,是澳門唯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專題文章

救亡與統戰:中國共產黨在澳門的組織與活動(1921-1949)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一直以秘密方式在澳門存在,從事組織發展、民眾動員以及配合內地抗日救亡。

專題文章

主教公署圖書館

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府,位於大堂右側。1576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下諭旨,確立澳門在遠東的教區地位,澳門主教堂便開始成立,曾管轄著中國、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暹邏、馬來西亞等地的天主教會,至今已四百多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現有建築為1987年時擴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內的圖書館藏有不少書籍。

專題文章

靈龜石與靈龜故事

在眾多石景中,大靈龜石和小靈龜石所組成的奇石系列和有關的民間傳說最富於傳奇色彩。

專題文章

澳門墳場:聖味基墳場

聖味基墳場位於西墳馬路,鄰近塔石廣場。在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興建後,澳門市民為了便於區分,多把聖味基墳場稱為舊西洋墳場。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專題文章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專題文章

媽閣碑文彙編

除《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外,餘者均以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為底本,參校陳光《澳門媽閣廟歷史告澳人書》〔“陳錄”撰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為今見最早過錄媽閣碑文者。〕所出校記,繫於各篇末尾。為免煩瑣,凡底本不誤而“陳錄”明顯為誤者,皆不出校﹔凡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皆不出校。另,錄文個別標點,今據文意重新訂正。

專題文章

八角亭圖書館與何賢先生

滄海桑田,往事未如煙,追溯20世紀20年代,八角亭圖書館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靜謐的街區,在南灣花園的花圃中,今天人們大都稱嘉思欄花園。1926年,由著名的華人則師陳焜培設計,1927年建成,與不遠處那座西式堡壘的歐戰紀念館相呼應,各顯特色。

專題文章

200年前的全球抗疫︰牛痘的接力過程與澳門

天花已於1980年代絕跡,今天只能在長輩的手臂上看到當年接種牛痘的印痕… 你可有想過,200年前的種痘,是一個接力的過程?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台山百年(上)——澳門首個平民坊的誕生

很多時候,我們介紹澳門歷史時,都會把焦點放在歷史悠久的“澳門歷史城區”及其他舊區,而澳門北區反而較少被提及,一來這是百年前才填海形成的新區,其歷史比不上三、四百年的舊城區;二來這裡屬於住宅區,本身缺乏精彩的故事。這次讓我們以北區的台山為舞台,講述這片土地的歷史吧!

歷史回眸

空間變奏:明清時期關閘的歷史變遷

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明朝政府便需要基於現實考慮對這群外來之民進行有效管理,而關閘恰恰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管治作用,關閘不僅是澳門半島的地理邊界,更是在歷史上見證了澳門界址的變遷,本質上反映了明清兩朝對澳門的權力實踐,以至澳葡政府對這種權力實踐的解構與顛覆,揭示了中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政治話語交織的歷史場域。

城市風貌

澳門半島上最後的農村——馬場、黑沙環與祐漢的百年演進

馬場菜地,澳門半島上最後一個農業社區,它由出現到消失,見証澳門東北區的發展。由荒蕪的海灣到熱鬧的賽馬場,在動盪的歲月成為難民的避護所,純樸的菜園與簡陋木屋之間,一座座工廈拔地而起,人們在菜地與工廠之間來來去去,賺到自己物業,看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歷史系列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漫步半島北部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循著其中所推介“從南灣東端經劏狗環一路沿海岸綫到關閘是漫步的首選路綫”在澳門來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然而這並非唯一一條Citywalk路線,本文將繼續探索1867年澳門Citywalk的其他可能。

城市風貌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文化藝術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台山百年(上)——澳門首個平民坊的誕生

很多時候,我們介紹澳門歷史時,都會把焦點放在歷史悠久的“澳門歷史城區”及其他舊區,而澳門北區反而較少被提及,一來這是百年前才填海形成的新區,其歷史比不上三、四百年的舊城區;二來這裡屬於住宅區,本身缺乏精彩的故事。這次讓我們以北區的台山為舞台,講述這片土地的歷史吧!

城市風貌

空間變奏:明清時期關閘的歷史變遷

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明朝政府便需要基於現實考慮對這群外來之民進行有效管理,而關閘恰恰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管治作用,關閘不僅是澳門半島的地理邊界,更是在歷史上見證了澳門界址的變遷,本質上反映了明清兩朝對澳門的權力實踐,以至澳葡政府對這種權力實踐的解構與顛覆,揭示了中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政治話語交織的歷史場域。

歷史回眸

澳門半島上最後的農村——馬場、黑沙環與祐漢的百年演進

馬場菜地,澳門半島上最後一個農業社區,它由出現到消失,見証澳門東北區的發展。由荒蕪的海灣到熱鬧的賽馬場,在動盪的歲月成為難民的避護所,純樸的菜園與簡陋木屋之間,一座座工廈拔地而起,人們在菜地與工廠之間來來去去,賺到自己物業,看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城市風貌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漫步半島北部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循著其中所推介“從南灣東端經劏狗環一路沿海岸綫到關閘是漫步的首選路綫”在澳門來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然而這並非唯一一條Citywalk路線,本文將繼續探索1867年澳門Citywalk的其他可能。

歷史系列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城市風貌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西山侯王

侯王信仰在澳門並不普遍,鄰埠的香港則有十所侯王廟,每年更舉行盛大的侯王誕慶祝。

特色建築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