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精选
  •   热门
  •   随机探索

文化艺术

圣保禄学院图书馆

圣保禄学院,作为远东第一座西方大学,曾经是汇聚欧洲及远东地区神职人员和学者的重地。

文化艺术

圣若瑟修院图书馆

圣若瑟教堂旁边设有神学院——圣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该院承担著神学的职能,培养来澳门的各地传教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于岗顶前地,于1728年创立。据资料显示,当年耶稣会会士取得现址后,历经30年,院舍陆续落成。毗连的圣若瑟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会士兴建的圣保禄学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现时大三巴牌坊遗址的前身)。

文化艺术

主教公署图书馆

澳门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称主教府,位于大堂右侧。1576年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下谕旨,确立澳门在远东的教区地位,澳门主教堂便开始成立,曾管辖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暹逻、马来西亚等地的天主教会,至今已四百多年。据考证,主教府至少建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现有建筑为1987年时扩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内的图书馆藏有不少书籍。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著知识自由和资讯自由意识的启动。如果说普及教育是社会脱离愚昧的平台,那么公共图书馆是将这平台扩大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步向文明的台阶, 它较学校教育更超脱之处是以无偿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诚然,图书馆从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一转变并非平坦之道。

文化艺术

何东图书馆之前世今生

位于圣若瑟修院旁的何东图书馆,与修院同样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于2005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这座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园林式图书馆,地处磨盘山(岗顶前地3号)。

文化艺术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教育事业

澳门中小学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澳门的教育受到重视且日趋普及的体现。现时大部份学校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据资料显示,澳门的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图书馆(室)共有近百间,当然规模各异,藏书数量从数千册到数万册不等。较早的中学图书馆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图书馆(1835—1839年)。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文化艺术

湾区曲艺之光汇耀濠江 ——澳门曲艺史略

澳门早期的曲艺活动,与贸易和娱乐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艺术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呈现了十八世纪晚期澳门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澳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本文就该画作的作者、绘制年代、特色及价值展开探讨。

文化艺术

透物见史:圣保禄总院的考古发现与瓷器贸易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在澳门,考古工作自1972年开展至今,开展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多次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圣保禄总院遗址在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克拉克瓷,印证了澳门历史上瓷器贸易的繁盛,也引发人们思考这些考古发现和圣保禄总院的耶稣会士之间存在的联系。

圣保禄学院图书馆

圣保禄学院,作为远东第一座西方大学,曾经是汇聚欧洲及远东地区神职人员和学者的重地。

文化艺术

圣若瑟修院图书馆

圣若瑟教堂旁边设有神学院——圣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该院承担著神学的职能,培养来澳门的各地传教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于岗顶前地,于1728年创立。据资料显示,当年耶稣会会士取得现址后,历经30年,院舍陆续落成。毗连的圣若瑟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会士兴建的圣保禄学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现时大三巴牌坊遗址的前身)。

文化艺术

主教公署图书馆

澳门天主教主教公署,又称主教府,位于大堂右侧。1576年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下谕旨,确立澳门在远东的教区地位,澳门主教堂便开始成立,曾管辖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暹逻、马来西亚等地的天主教会,至今已四百多年。据考证,主教府至少建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前,现有建筑为1987年时扩充和重建,1991年完工。主教府内的图书馆藏有不少书籍。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著知识自由和资讯自由意识的启动。如果说普及教育是社会脱离愚昧的平台,那么公共图书馆是将这平台扩大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步向文明的台阶, 它较学校教育更超脱之处是以无偿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诚然,图书馆从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一转变并非平坦之道。

文化艺术

何东图书馆之前世今生

位于圣若瑟修院旁的何东图书馆,与修院同样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于2005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这座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园林式图书馆,地处磨盘山(岗顶前地3号)。

文化艺术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教育事业

澳门中小学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澳门的教育受到重视且日趋普及的体现。现时大部份学校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据资料显示,澳门的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图书馆(室)共有近百间,当然规模各异,藏书数量从数千册到数万册不等。较早的中学图书馆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图书馆(1835—1839年)。

文化艺术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文化艺术

湾区曲艺之光汇耀濠江 ——澳门曲艺史略

澳门早期的曲艺活动,与贸易和娱乐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艺术

《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初探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国贸易港绘画系列:澳门(十八世纪晚期)》呈现了十八世纪晚期澳门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面貌,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澳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本文就该画作的作者、绘制年代、特色及价值展开探讨。

文化艺术

透物见史:圣保禄总院的考古发现与瓷器贸易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在澳门,考古工作自1972年开展至今,开展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多次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圣保禄总院遗址在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克拉克瓷,印证了澳门历史上瓷器贸易的繁盛,也引发人们思考这些考古发现和圣保禄总院的耶稣会士之间存在的联系。

文化艺术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