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也知亡國恨——澳門歌姬支持祖國抗戰
1945年1月美軍空襲澳門始末
名園和聲:魏源詩文中的白鴿巢
半世紀的澳門巴士服務——現代化與蛻變
國慶牌樓 · 家國記憶
“回歸紀情”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特輯
空間再現──古地圖中的澳門
杏林百年——百年鏡湖與澳門
上載空間配額:
熱門搜索
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在澳門華人社會組織的募捐救國賑災活動中,始終活躍着澳門歌姬的身影,各歌姬之慷慨輸將,縱富人亦有不及,為祖國抗戰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1945年1月16日上午,澳門遭受到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空襲。以二次世界大戰來說,這場空襲規模很小,但確確實實讓澳門捲入了戰爭之中。對於此次空襲的原因,直到戰後幾十年依然眾說紛紜。
白鴿巢公園昔日為俾利喇所營建的私人花園,有着悠久的歷史,其不僅遍植樹木,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而且築有亭子可供登高眺海,園內更飼有珍禽異獸,歷來吸引到不少來自中外的文人騷客慕名來訪,並留下流傳百年的名作佳句,成為了如今白鴿巢文化內涵的一部分。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魏源,亦曾到訪白鴿巢,寫下〈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本文擬通過該詩文體會詩人的心境情操,同時,探尋白鴿巢的文學之美。
半個世紀以來,澳門的公共交通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和蛻變,從巴士空調化、環保巴士的引進,到小巴變大巴等的沿革,可見澳門的公共交通不但以乘客體驗為中心,更因時制宜、配合城市的發展步伐而作出相應的革新。澳門的公共交通不但側面反映着小城的發展,更與澳門共同成長及歷經蛻變。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小車票,大里程
在“新福利”尚未成立之前,大部分巴士上都有一位售票員。他們穿着工作制服,配上一個側肩布袋,袋邊用橡皮圈繫着一個打孔機,袋內放有一疊疊車票。
逐海而居:漁民上岸去
海上的人逐漸上岸,岸上的人亦早已跟海洋疏遠。
200年前的全球抗疫︰牛痘的接力過程與澳門
天花已於1980年代絕跡,今天只能在長輩的手臂上看到當年接種牛痘的印痕… 你可有想過,200年前的種痘,是一個接力的過程?
關鍵字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請填寫下面表格,完成手機驗證
請填寫下面表格,完成帳號創建
填寫簡單背景資料, 專享VIP會員功能: ✔ 200MB專屬相冊 ✔ 有獎問答遊戲 ✔ 相片徵集及投票
註:請核實上述個人資料真實正確,若資料有誤將影響您參加本站活動或領取獎品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