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住冬之行: 廣州外商的年度大遷移
自1762年起,廣州外商在每年貿易季後(十月至翌年四月)需要到澳門住冬,但他們為何要到澳門越冬,他們又是怎樣來到澳門,讓我們從一名外商的記錄來了解這段歷史吧!
專題文章
周遊全澳的蟾蜍石傳說
至今民國大馬路20號與22號之間對開的西環湖中,仍隱約可見一塊只有10%露出湖面的“蟾蜍石”,此石高約1米,寬約兩米,不斷有水泡從“蟾蜍”原來塞着水泥已部分被浪沖脫的“口”中冒出。
專題文章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專題文章
澳門貨幣簡史
澳門幣是澳門的法定流通貨幣,在國際標準ISO4217中的代碼為“MOP”,其中“MO”為澳門的二位地區編碼,“P”代表澳門幣的貨幣單位PATACA。PATACA 源於 1894年葡萄牙在澳門和帝汶引入的一種記賬符號,當時澳門廣泛使用一種被稱為“墨西哥的八個雷亞爾”的銀元(因鑄有老鷹圖案且形似蝙蝠,俗稱為“鷹洋”或“蝠洋”),葡萄牙人將之稱為 Pataca Mexicana,並將1枚銀元記為1個PATACA。1905年澳門幣首次發行時,借用了這一記賬單位作為貨幣單位,中文名稱為澳門元。澳門元可被細分為更小的單位仙(Avos)或毫,即1澳門元可被分為100仙或10毫。
專題文章
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探討了十九世紀澳門的氣候、前往澳門的交通、當地住宿,以至購物資訊,然而,澳門作為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城市,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景點和活動,接下來,本文將與讀者一同繼續揭開《中日商埠志》,循著其中的推介路線在澳門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
專題文章
東亞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標
要研究澳門東亞酒店的歷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聽老人家講先施公司曾經在東亞酒店2樓營業過一段時間,但坊間都沒有歷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廣告報道,所知甚少。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藏品與實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門支行與東亞酒店的故事。
專題文章
1945年1月美軍空襲澳門始末
1945年1月16日上午,澳門遭受到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空襲。以二次世界大戰來說,這場空襲規模很小,但確確實實讓澳門捲入了戰爭之中。對於此次空襲的原因,直到戰後幾十年依然眾說紛紜。
專題文章
土地公賀壽記
“二月二,宰豬公,謝土地。”每年土地誕,我家都會到街邊的神龕,拜拜土地保平安。看着土地神像,有如見到和藹的爺爺,帶着慈祥親切的美容,在困難時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戶會酬謝這位爺爺的保佑。在雀仔園和沙梨頭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賀誕儀式,上演神功戲、舉行賀誕宴會,場面相常熱鬧之餘,亦充滿濃濃的街坊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