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真君廟華佗殿側供奉著“敕封宋校尉府綏靖伯陳老官人”的神像。這位綏靖伯歷史上真有其人。而澳門供奉綏靖伯的原因,則與當年一場瘟疫有關。

綏靖伯像。黃文輝提供。
綏靖伯原名陳仲真,“生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德行都人。他年幼聰穎,長隨祖父謨翁、父親文起習文練武,宋理宗四年從軍報國,立有戰功,宋理宗朝任屯田校尉(屯墾部隊的軍官)。南宋後期,時局動盪,盜賊四起。陳仲真曾與兒子希堯、希聖一同領兵,與賊李猛龍屢次戰鬥於北峰山下,賊敗退。景定五年(1264年)正月十六夜,陳仲真大宴部下,準備乘勝進軍,直搗賊巢。不料他的部下有人被賊頭買通,置毒於酒中。仲真父子三人飲了毒酒暴斃,葬於百峰山五指塍下。後人傳說陳仲真死得忠烈,有神靈,故建廟奉祀,稱為陳老官。道光年間敕封綏靖伯。至今,附城水南地區陳姓仍有祭祀紀念之舉。”可見綏靖伯陳老官人是位地方神祇,因精忠為國,感動人民而受到後人的供奉。這與澳門望廈城隍廟裡供奉張之洞像同出一理。

現時供奉觀音大士的神壇原是供奉綏靖伯的“校尉府”。黃文輝提供。
那麼,台山地區的綏靖伯因何被供奉於康真君廟內呢?這得從1895年澳門的一場疔瘡疫症說起。這次疫症首先於1894年在廣州、香港爆發,澳葡政府為此在《澳門憲報》中多次頒令,預防疫情禍及澳門,並成立一個以富商何連旺為會長的公會,以協助有關預防工作;同時訂立“辟疫章程”,其中第一款就列明︰“所有桅船及搖槳各船艘,如係日間駛入澳埠,抑或下椗,有貨物搭客登岸者,祇准在南灣上魚馬頭埋岸,若在內河,惟准在康公廟前地,即美基街前馬頭埋岸。”由於地處津要,康公廟前地就成了防疫的“前哨站”。
然而雖然百般防範,疫情最終還是延及澳門。當時出版的《鏡海叢報》記錄了這次疫情發展的經過。其第二年第四十二號(1895年5月15日)“時疫匯紀”謂︰“昨歲之廣東省城,疫死人徒計以千數,延及香港,又以數千,俄而傳至北海。去歲冬間復傳至澳,春夏之交,其勢頗熾,⋯⋯前禮拜內,澳中各妓寮尚照常安靜,今則奔徙將空,十家九閉其門。新圍一巷,全行遷去。福隆新街僅留四五家。”可見疫症對社會民生造成重大的影響。
為避疫情,時人除加強衛生預防工作外,更祈求於神靈。《鏡海叢報》第二年第三十二號(1895年3月6日)“奉神出巡”報道云︰“又連日澳中華人紳商,因在醫院集議,奉請華元化、包孝肅、關壯穆各神巡遊街道,藉迓休祥而驅疾癘。”果然,其第三十三號(1895年3月13日)就報道︰“連夜澳中各商戶虔奉關壯穆、包孝肅、華元化、康真君各神牌像,巡遊全澳,自十四晚而止。每夜燈光燦然,明星萬點,皆係各行店備燭助慶,遣伴隨行。”然而神靈這次似乎未有顯應澳門居民的祈求,疫情還是持續。澳門的鄉親父老見自家的神靈不應驗,唯有向遠處去求了。到第四十號(1895年5月1日),《鏡海叢報》報道說澳門居民“遠迓靈神”︰“廣州府屬新寧縣(今台山市)內,有福神焉,曾受敕封為綏靖伯。神本陳姓,符於有功於民則祀之義,一縣奉為香火,水旱疾疫,求禱靈應。粵人之受蔭者多矣。日前鏡湖醫院各紳董肅為迎致,連日巡行街道,期靜惡氛。惟聞神好夜遊,不喜見婦女,且不用燭,須食齋素,不喜嘩噪,以故入夜九打鐘,臨街各窗皆行掩閉,其誠恪之懷,甚可嘉也。”於是,這位綏靖伯陳老官人就被請到澳門來了,而且似乎頗受市民歡迎。在同月8日的報道中,云“康公廟前,現建大廠一座,供奉陳綏靖伯神像,男女分日而往,祀福祈恩,紛馳於道。”不知是否澳門居民的虔誠感動了這位忠臣,“連日各商復向華政乞得三夜情,虔奉綏靖伯巡行街道,聞神已兆語,定於二十日澳地平安云。”果然,半月之後,“澳中連獲大雨,滌洗渠道,淨無塵滓,所有時症,漸慶安平。惟係平昔疫所未到之區,劫數難逃,微為未靖耳。以故澳中紳眾,擬將日前所迎陳綏靖伯及各仙靈,再在澳中巡行三日。”由此可見,這位陳綏靖伯是此次澳門疫症得以消除的“有功之神”了。
隨著澳門環境衛生的改善及醫療技術的進步,大規模爆發的疫症幾已絕跡,綏靖伯陳老官人這位神靈亦漸被居民遺忘。今天康公廟內,綏靖伯被供奉在華佗殿的一側,而原來擺放的神龕卻已改奉觀音大士了。然而細心的善信可以看到,那個供奉觀音的神龕底部中間刻著“校尉府”三字,見證著澳門一段與疫病鬥爭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望廈康真君廟裡有一塊用紅紙寫成的神位,處中間的也是這位陳綏伯;此外,新橋附近的石敢當行台也供奉著一座小型綏靖伯神像。
該書之參考書目:
1.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3.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湯開建、吳志良主編︰《澳門憲報中文資料輯錄(1850—1911)》,澳門:澳門基金會,2002年。
5. 胡紀倫(César Guillén Nuñez)著,方無隅譯︰《澳門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6. 唐思︰《澳門風物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
7. 唐思︰《澳門風物志(續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8. 呂宗力、栾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韓伯泉、陳三株︰《廣東地方神祇》,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10.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11.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12. 馬書田︰《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13. 潘恩編著,潘兆耀繪圖︰《全像民間信仰諸神譜》,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14. 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 葉春生︰《廣府民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17. 鄭守治︰《華光大帝信仰源流考》,載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辦︰《民俗學刊》(第四輯),澳門:澳門出版社,2003年6月。
18. 殷偉、殷斐然︰《中國民間俗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陳瑞璋編著︰《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和風俗》,香港:萬里書店,2001年。
20. 李喬︰《行業神崇拜——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21. 黃仁夫︰《台山古今五百年》,澳門:澳門出版社,2000年。
22.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 白化文︰《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24.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5. 山曼︰《八仙︰傳說與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更新日期:2025/08/0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