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澳门供水年代记事


以前…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
澳门市民主要饮用井水及贮雨瓶盛载的雨水。


1924

澳门第一个公众水塘建成

 
澳门第一个公众水塘——松山鳄鱼潭水库建成,开始有限度地向市民供水。

1932

早期的自来水公司

 
黄烈、王金玲合资创立了“澳门自来水公司”,并签署供水专营合约,开始以极基本及简单的方法供应食水。

1935

澳门自来水正式成立

 
当时英资的电灯公司MELCO以100万元购入澳门自来水公司,7月13日成立新的澳门自来水公司(即今日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与澳葡政府签订了长达六十年的供水专营合约。

1936

青洲水厂揭幕投产

 
7月19日,青洲水厂正式投入运作,以当时崭新水处理工艺,供应经净化、且以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给用户,澳门的供水事业进入新纪元。

1938

大水塘建成

 
位于渔翁街的大水塘建成,占地面积30万平方公尺,总蓄水容量为189万立方米,库容充足时可供应当时本澳三个月的食水。

1950-1960

水荒频发

 
上世纪50、60年代,水荒频发,食水供应被迫暂停,澳门曾经制水长达五个月。

1959

珠海对澳供水管理所正式成立

 
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何贤连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理事长梁培向珠海县人民政府要求解决食水问题,得到广东省及中山县政府大力支持,因而于珠海成立对澳供水管理所负责筹建专为澳门供应原水的竹仙洞水库及银坑水库。

1960

竹仙洞、银坑水库建成

 
库容分别达240万立方米及1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及银坑水库竣工,有助解决五十年代末澳门水荒问题。

1966

向珠海购买原水

 
澳门开始向珠海购买原水

1970年代

九澳水库建成

 
九澳水库建于70年代,总库容为40万立方米。

1981

路环水厂建成

 
澳门政府投资建成路环水厂,日供水量一万立方米。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香港新世界发展加入成为澳门自来水新股东,公司架构重组,着力改善营运表现。由法国利安杜美思集团﹝现为苏伊士集团﹞与香港周大福有限公司﹝现为新创建集团﹞组成的中法水务有限公司,持有85%股权。与当时澳葡政府签订为期25年的“食水供应公共服务专营合约”,将供水范围扩大至路、氹两地。

1985

磨刀门原水工程

 
为解决原水不敷应用的情况,珠澳两地决定另觅西江磨刀门水道作为长远解决珠澳两地供水问题的综合性城市供水系统工程以及连接配套设施。工程全长16.4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45万立方米。磨刀门第一期原水工程于1988年完工,正式对澳门供水。

1988

化验研究中心落成

 
澳门自来水化验研究中心落成,对原水、水厂生产的净化水及管网输送至用户的净化水进行水质分析和监测。

1989

供水系统全面自动化及电脑化

 
供水系统全面自动化及电脑化,投资澳门币1,100万元添置新系统,有效改善水质和供水的水量及水压;提高对管网的管理水平;有助进行管网设计、分析等。

1990

路环水厂扩建工程完成

 
路环水厂扩建及自动化工程完成,并与青洲水厂中央控制室联网,实现由青洲水厂中央控制室全面遥距实时监控。

1992

铺设备用原水管

 
澳门自来水投资澳门币500万元,铺设第二水源备用原水管,由大镜山水库与澳门连接,管径1.2米,全长近3公里。

1994

友谊大桥输水管通水

 
完成铺设友谊大桥的输水管,管径800毫米、全长四公里,向氹仔和路环供应处理水6万立方米,对促进氹仔和路环两地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8

大水塘水厂一期建成

 
位于渔翁街的大水塘第一期水厂建成,每日可处理净化水6万立方米,主要供应澳门北区、新口岸填海区及氹仔等地。全澳每日最高生产能力提升至25.5万立方米,由青洲水厂的中央控制中心遥远监控,可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后备供水系统。

2000

第二条供澳原水管通水

 
珠海第二条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水管口径1米,总长达3公里,与青洲水厂连接。

氹仔50、70配水库建成

 
容量2万立方米的氹仔50配水库及容量2,000立方米的氹仔70配水库投入使用,即使在澳氹大桥间的输水管无法输水情况下,该配水库仍可维持氹仔12小时供水。氹仔50配水库还可供水至路环市区及路氹城,减轻路环水厂的负担及提高路环供水的水质。

2001

松山50、70加压泵房投入使用

 
松山50及松山70的加压泵房投入使用,生产能力为每日5,000立方米。同时,已有近八十年历史的二龙喉蓄水池及泵站亦正式停用。

2004

咸潮来袭

 
2003年冬至2004年春季咸潮开始严重,但原水及自来水水质总体仍符合标准。当时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中央政府提出多项相关解决建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和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

2005

应急调水

 
2004和2005年冬春枯水期间,澳门和珠海经历近40年最严重的咸潮,供澳原水含氯度远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3倍多。国家防总批准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方案,调水距离从贵州天生桥水库至澳门,使珠三角河网地区2.3亿立方米水体得以置换,基本缓解了澳门供水危机。

随后,澳门自来水与珠海对澳供水公司达成一项重要协议─—启动平岗工程,将取水口由磨刀门下游东岸的广昌泵站,北移20公里至平岗,纾缓珠澳两地的咸潮情况。

2006

咸潮再度肆虐

 
2005和2006年冬春枯水期间,咸潮再度肆虐,强度大于上年同期,直接威胁到澳门、珠海等地的用水。国家防总再次批准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使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的1.8亿立方米水体得以置换,再次解决澳门的供水危机。

澳门自来水在咸潮期间,向社区送出约43万支瓶装水,受惠人数高达40,000家庭。

便利店代收水费

 
率先与7-11便利店携手合作推出全澳首个“24小时全天候现金代收水费服务”,方便市民缴交水费。

2007

路环水厂扩建完成

 
路环水厂扩建完成,生产能力提升至每日3万立方米并引入崭新专利水处理工艺(AQUADAF®)为亚洲首家使用此技术的水厂,能有效除去低密度固体,使生产水的浊度小于0.2NTU(国际饮用水标准为1NTU)。

2008

第三条供澳原水管通水

 
珠海第三条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令珠海对澳日供水量由原来23万立方米增加至5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供澳原水管长期超负荷运作的隐忧。

大水塘水厂二期投产

 
投资澳门币1.5亿元的大水塘第二期水厂生产能力为每日6万立方米,使全澳供水能力达到33万立方米。该水厂采用世界顶尖的“气浮超滤”水处理工艺生产食水,当中作为过滤材质的纤维膜,孔隙只有0.02微米,能有效隔离微粒、细菌、病原体及某些病毒,生产水的浊度小于0.2NTU。

2009

签署《粤澳供水协议》

 
粤澳双方代表于7月31日签署《粤澳供水协议》,包括调整供澳原水价格,并落实澳门可使用竹银水源系统及西水东调系统的四成总运作水量,粤方将选取氯化物含量最低的水库或取水口向澳门供应原水,进一步确保供澳原水量与水质安全。

2010

获东亚区水处理工艺设计荣誉奖

 
大水塘第二期水厂的“气浮超滤处理工艺”获国际水协会(IWA)颁发2010年东亚区水处理工艺设计荣誉奖,标志澳门的水处理工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1

竹银水库建成

 
珠海竹银水库峻工,库容达到4,330万立方米。其中澳门可获得竹银水库四成的原水调度量,对提高供水系统调咸蓄淡能力、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水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澳门、珠海供水的安全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首次实施阶梯水价

 
推行新水价机制,采取阶梯水价和分类水价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在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权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各界节约用水,逐步体现“用者自付”的原则。

2013

再生水计划

 
为配合澳门特区政府的再生水计划,于过渡期内向路环石排湾公共房屋群及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双管道供水系统供应自来水。

2015

大水塘水厂三期启用

 
耗资澳门币1.2亿元建造的大水塘水厂三期于2014年兴建并于2015年启用,全澳每日总生产能力达至39万立方米。

2018

推出楼宇安心用水计划

 
至2023年12月31日,已有近半数的高层大厦加入计划,政府和民间合作保障用水安全已见成效。

2019

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建成

 
珠海的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于10月中旬正式通水。原水管全长约十五公里,日供水能力为二十万立方米,由珠海横琴直接进入路氹城区,与当时在建中的路环石排湾水厂连接,进一步保障及优化供澳原水管线布局。

2020

平岗-广昌原水保障工程通水

 
粤澳合作建设的第二期“平岗-广昌原水保障工程”于2020年10月投入使用。该管道使珠海供澳原水系统实现了“双管运作”,两条管道的供应原水能力达到每日200 万立方米,显著提高了保障澳门供水安全能力。

2021

石排湾水厂完工投产

 
石排湾水厂的生产能力为每日13万立方米,使全澳供水能力达到52万立方米。该水厂荣获“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石排湾水厂与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和公共管网互相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水、产水、输水的公共供水系统,改变澳门由北向南单向供水的情况,形成半岛和离岛双核心的供水布局,有效提高供水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能力。

供水安全列入特区五年规划

 
特区政府把“保障供水安全”列入《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其中包括进行“九澳水库扩容工程”和“石排湾水库扩容工程”,以增加澳门水库库容,加强城市供水可持续发展。

2022

澳门自来水获授“专业功绩勋章”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专业功绩勋章”。

2023

大藤峡水利枢纽完工

 
历经了九年的建造工期,位于广西大藤峡峡谷出口处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于9月2日完工。枢纽建成前,每年枯水期需要从距离澳门比较远的上游水库调水,调水距离长达1,300多公里;建成后可从西江中游、离澳门仅500多公里的大藤峡调水,应急调水到珠澳的时间由10日缩短至3日。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