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胜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澳门艺术界有一位奇人,摄影师出身,又能写书法,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国画家,但时不时的,又会跑去画西洋画──他的水彩作品也很有水准。这位艺术家便是李得之。李得之,本名李德胜,出生于广东中山小榄。是澳门最早一批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之一。他多次在内地、港澳台甚至海外举办画展,山水风景画写实之余也颇有奇想,用笔放纵天真,笔墨浑厚饱满,有着磅礡气势。而他的花鸟小品,却清朗精巧,形神兼备,同样具有相当鲜明的个人特色。
问起李得之何时开始学习绘画,他回答:幼稚园。原来,李得之的祖父在中山小榄的文化宫工作。因此很小的时候,他便常常跑去文化宫玩,对那里展出的绘画非常感兴趣。回家常学着画, 祖母见他喜欢,便鼓励他多画。初时画的都是单线条的人物,解放军、工人阶级、农民,每次画得好,画得像,祖母便奖励他两角钱……而他从幼稚园中班起,就有作品被老师贴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学习,那时,他已有了“小画家”的绰号。到了小学,得之因为画画的才能,负责校内的黑板报插图,三年级那年,他和另一位同学代表中山市,去佛山参加广东省学生绘画比赛……。
大约在八、九岁时,他爱上了中国画,也从一些年长的朋友那里知道了甚么是宣纸。当时, 幼稚园同班同学墨里的父亲画油画,他也跟着画过油画与水彩之类。他还记得当年画的油画有《珍宝岛》与《海霞》,都只是在卡纸上画。后来,他认识了小榄国画家潘栋梁老师,每次走过潘老师家门口,他都要停下来向屋内张望,很羨慕那些挂在墙上的画。潘先生后来愿意向李得之传授他的绘画技艺,应该是看中了得之的勤奋好学与天赋。潘栋梁在中山是有名气的画家,他眼界颇高,而且其人诗书画印皆能。当时给得之看的都是任颐、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名家作品。起点高,眼界高,这为李得之在国画、书法与篆刻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得之
李得之少年时代移居澳门。因为良好的绘画基础,尤其是白描的功夫了得,很快在澳门找到了工作,从一开始画家具,制作工艺品,到十八岁时做了工厂部门的负责人──因为他画工了得,“起样”做好家具样版后,工人们按他的样版来做。当时澳门正值工业高峰,很多香港人来澳门开厂。得之后来自己做了判头,事业蒸蒸日上。
因为制作家具时需要拍摄样板,李得之开始学习摄影。绘画的审美与摄影在艺术上有其共通性,加上勤奋与聪敏,他很快便掌握了拍摄技巧,家具之外,他有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因而很早便进入了澳门摄影学会,成为该会的早期会员。
当时醉心摄影的他不多久就得了许多奖项,并因此引起摄影学会副会长,一位土生葡人的注意。这位土生葡人当时任澳葡政府新闻司的摄影主管,他邀请李得之去新闻司工作。与做判头每个月收入过万比,进入新闻司工资才六千多,但是新闻司有自己的暗房可以自己冲洗胶卷,对他有吸引力。能够做喜欢做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李得之的摄影作品除了工作上的新闻照片外,不单纯以四平八稳的唯美角度取景,构图常常异峰突起,因视角的独特取其险,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时而又轻松幽默,人物或景物色调氛围与整体结构出人意表却相得益彰。摄影如画,有所营造,独特不凡,这是技巧之外的功夫了。

作品《渔村潮退》
之后得之去了理工学院学习。当年理工刚开设视觉艺术课程,白天上班,夜间上课。因为这个专业,更多了绘画的机会,又由于有摄影与绘画的根基,他毕业时以最高分数获得奖学金。
一九九九年六月,李得之自新闻司转到澳门艺术博物馆担任文物摄影师,有机会行走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内地一级文博机构,以又快又好拍摄文物著称。期间有更多机会见识八大、石涛、徐渭、陈淳、四王、吴、赵等等的真迹,“我不学云林,亦有云林趣。”
一九七九年,他加入澳门美术协会时,只有十五、六岁,四年后加入颐园书画会,也不过二十岁。彼时,作为艺术爱好者,每年交几张作品应付展览是常态。但经过大学的学习,又去了广东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对国画的历史与当前的发展现状有了横向与纵向的了解,加上在博物馆的长期经验,这一切都让李得之的绘画热情日渐高涨。为了专心创作,他辞去了干了二十逾年的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工作,进入专业书画篆刻家的行列。
无论是放纵山水,还是鸟兽神态,抑或花草轻盈的风姿,在他笔下充满生命力。李得之的绘画豪放之余求含蓄,如何在一片杂乱中去芜存菁,怎样以国画的角度描绘眼前的山水屋舍、小径河流,他自有成竹在胸,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一花一木,枝枝叶叶,张力与姿态毕现,枝条的表现尤见功力,苍劲有力纵横交织中,又能展现出一种自然的曲折与弹性。大胆放纵的敷色渲染, 用色或明丽、或暗沉,晕染中虚实变幻莫测,云气深杳。
李得之的绘画作品或简练,或细致,笔笔坚决,不拖泥带水。想来,这与其坚实的书法基础不无关系。李得之在绘画之余博览碑帖,数十年来临摹前贤的笔墨,以金石养笔墨,与古为徒。他的章草早已颇具个人面目,而篆书也从容大气。喜临碑而非帖,书法从篆书入门,令他对篆刻
也很有兴趣,平日也常刻章,取法有度,篆刻作品既有意趣又不失端正。自认隶书的天份高过楷书的天份,取横式,以隶书演变汉简隶与草书转折,不知不觉,连行书都有了章草的味道,这便是他自己的风格了。
书法入画法,古已有之,能将山石树木花鸟刻画得如此逼真而生动,不但表现出他纯熟的用笔用墨技巧,也体现了他对生活中小事物小细节的悉心关注及与众不同的视觉角度。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李得之多次获文化局的视觉艺术双年展与民政总署的全澳书画联展冠军,而个人展、联展每每不断。辞去人人羨慕的政府工后,他能更轻松、更专注于绘画与书法、篆刻,作品的质与量不断提高。有了心灵与时间的双重自由后,刚过花甲之年的李得之,迎来的是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段,师古人,师造化,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能看到他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品《澳门格兰披治大赛》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