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丰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在澳门画界提起姚丰先生,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擅长水彩、速写和油画,热衷写生,创作不断。这次见面刚好约在一个天朗气清、十分适合写生的早上,地点是他常写生的卢廉若公园。
学艺路上的崎岖与坦途
姚丰先生1950年生于内地,4岁随家人到澳门定居,父亲是一位医院文员,母亲是一位教师。姚先生在镜平学校就读小学期间,有幸在校内美术老师澳门著名画家梁惠民的指导下学习,并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小学六年级时就获得全澳学界绘画比赛的第一名,那次获奖像是在年幼的姚丰心中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自此,他对学画更有信心,志向也更坚定。
1965年,姚先生成功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成为该校首名澳门学生,广美附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的师资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式,仿佛为年轻的姚丰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每天都沉浸在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中,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可惜,这样幸福的日子过了不到一年, 姚先生就因病回澳治疗休养,后又因为十年文革,不能返回广美附中继续学习,这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之后,姚丰在濠江中学继续学业。
中学毕业后,姚先生到镜湖医院从事化验工作,整天与仪器打交道,工作未免显得枯燥。问及选择化验工作的原因,姚先生表示为了更稳定的生活,所幸的是这工作并没有对他学艺和创作带来太多影响,相反,他比以前更喜欢画画了,这是他单调工作最好的调剂,而且藉著医院较长的午休时间,他可带着画具到处写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画得最勤奋的时候,中午十二点下班便出去写生,一画就是两个小时,剩下半小时吃个面包、喝杯咖啡就回去上班”,日复一日, 澳门半岛的大街小巷、新旧建筑、人文风景,只要这两小时能触及的,他都画遍了。同时,医学化验有着严谨的步骤,练就他画画时总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步骤。
笔者之前曾与姚先生多次碰面,但交谈的机会不多,进一步认识是在2024年的一次南疆写生交流团,当时大多数团员都是第一次到南疆,大家都十分兴奋,会花很多时间在观光拍照上,而在每个能写生的景点都会见到姚先生专注写画的身影,并且每天早上都会看到他在团员交流群分享前一天的写生作品,让人感叹他的勤奋以及对画面处理的精细用心。据同行的姚太太说,原来每晚行程结束回酒店后,姚先生依然在酒店房间斟酌画面的细节,甚至推倒重画。

作品《三巴圣迹》
学艺路上并不孤单
成功除了需要过人的天赋与努力,也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姚先生年青的时候便认识现任澳门日报社长的陆波先生,也因此结识了陆先生的父亲──时任澳门美术协会会长的陆昌先生, 后又跟随澳门著名画家谭智生学习油画,并曾跟随关万里先生学习国画。在陆昌先生的引荐下, 姚丰先生加入了澳门美术协会,并先后任该会的执委会执委、理事、副理事长、副监事长及荣誉理事等,姚先生在澳门美协除了跟随前辈学习,与业界同仁交流外,还得到很多创作实践的机会,早在中学时期,他就跟随前辈绘制国庆牌楼,这成为他人生的难忘经历。
1980年代,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陆昌先生组织澳门青年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到广州美院学习,姚丰与黎鹰、廖文畅、黄耀华等澳门艺术家当时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广州深造。当年的交通工具和道路不如现在这般快捷舒适,每次前往广州都需花费数小时,来回便会浪费一整天,而且相当耗费体力,但可到广州美院学习,姚先生对这种“浪费”和辛劳甘之如饴,他在广州美院跟随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王肇民先生,以及多位名家学习,让他想起了当年在附中的时光,但有了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后,对学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自身的努力和师友的勉励下,姚先生的作品不断累积,技法日渐娴熟精湛,他的作品被刊登在报章杂志上、入选各种展览,他也渐被人们所熟知,其中水彩画作品《三巴圣迹》更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但说到最满意的作品,他认为是采风自西藏、以民生为题材的油画作品《祈福》,姚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与社会连结、与生活连结,这一理念也贯穿了他的工作与生活。除参与澳门美协的工作外,姚先生还积极为其他民间社团和政府部门评审美术作品,设计书刊封面、邮票, 绘制插图等;亦于工作之余,担任澳门美协、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儿童画班的导师。

作品《葡萄牙阿玛斯圣灵教堂》
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他对写生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除了经常用工余时间在澳门到处写生,自三十岁起,常利用休假与美术同好到国内外写生采风,有些国家和城市他曾多次到访,每次都有新作收获,作品记录了同一地点在不同年代的风貌,久而久之他的作品成了时代发展的见证。曾经朴素的湘西凤凰古城变得商业化;珠海拱北口岸对开曾是一片荒地,现在已是高楼林立。
他在澳门文史记录方面,也颇有建树。由于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和深厚美术功底,他被邀请为澳门镜湖医院筹建历史纪念馆担任美术设计,以及编撰镜湖医院历史系列丛书,期间亦创作了镜湖医院柯麟院长画像和三幅描绘孙中山先生在镜湖医院工作场景的作品,任务完成后获得院内院外一致好评。
201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姚丰先生再次被委以重任,协助筹备“澳门国庆牌楼回顾展”,并担任《澳门国庆牌楼回顾展》一书的主编,“每当我翻开那发黄的国庆牌楼影集,每一张相片都勾起我的回忆,仿佛又回到那热火朝天的年代。”“我作为国庆牌楼组的一员,是牌楼制作的见证者及参与者,感到荣幸的,是当年的付出十分值得,它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我非常感谢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他们为澳门培育出一批美术工作者。”他在书中写道。这本书也是参与的众多画册中姚先生本人最喜欢、最有意义的。
近年他又被澳门口述历史协会邀请进行多场《澳门国庆牌楼回顾展》入校讲座,向本澳青少年分享当年绘制国庆牌楼的过程、历史和意义,从而加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新冠疫情期间,姚先生虽然已从镜湖医院退休,不能与昔日同僚并肩作战,但他依然牵挂著医院里的同事,以及天下所有抗击新冠疫情的医务人员,他们在疫情严峻时期与病毒短兵相接, 无私地守护大众健康。为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姚先生在家中创作了大批以医护人员和普罗大众联手抗击疫情为题材的作品,如《为了生命的守护》《上下一心 共同抗疫》《祁愿》等,可见姚先生心系社会,常存感恩。
访谈尾声问到姚先生对澳门的年轻艺术工作者有何寄语,他强调创作不要脱离社会和生活,同时希望特区政府能增加展览场地,让年青人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和交流平台。一如平日,姚先生随身带着画具,在访谈结束后可能又会在附近写画了,期待姚先生分享作品。
更多作品 | 澳门虚拟图书馆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