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是次比賽屬“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之第二部分,參加者需以上述選舉之當選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跡、文學作品等為主題,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上傳至“澳門記憶”文史網以參賽。

更多

回歸二十五載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從澳門記憶看澳門回歸25載”圖片展,以九部份串連特區成立至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澳門城市建設、社會制度、人文情懷和文化傳承等領域的變遷,縱觀小城25年來的發展成果。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澳門基金會舉辦以“心繫澳門、拓展未來”為主題的網上展覽,回顧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展覽通過展示珍貴圖片及訪談,細訴基金會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藝術、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和對外交流等領域的成果。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74

萬曆二年(1574年1月23日─1575年2月10日)3月23日,范禮安率領第二十九批耶穌會遠征隊41位修士從里斯本啟程,9月6日抵達果阿。馬愛德:《范禮安——耶穌會赴華工作的決策人》,載《文化雜誌》第21期,1994年。

1575

萬曆三年(1575年2月11日─1576年1月30日)3月23日,菲島總督吉多•拉維撒里組織一支擁有256名西班牙士兵與2500名士兵的討伐軍,由若翰•撒示度(Juan de Salcedo)率領前往玳瑁港進攻林鳳。4月初,西軍開始向玳瑁港進攻,雖有所斬獲,且燒毀林船35艘,但由於守城林軍增添火力,而西軍火力不敵,故雙方形成僵持局勢。據劉堯誨《諭夷剿賊捷音疏》,正在此時,福建軍門派出追剿林鳳的明軍水師,在把總王望高的率領下,亦來到呂宋,他們在“呂宋國王”的同意下,招得土番兵5000餘人,並揀選戰船200艘,於4月28日夜晚對玳瑁港進行了一次偷襲,“番兵水陸合攻,賊人戰敗”,林鳳部屬吳大成、林逢春、顏佑謙及許應美等俱降,斬獲賊總黃德、許元首級兩顆,奪回婦女38名。這一仗雖然未將林鳳勢力全殲,但使林鳳遭受重創,並使林鳳陷入西班牙軍隊及土番軍隊的層層包圍之中。當時西班牙人及王望高都相信,擒獲林鳳只是個時間問題。劉堯誨:《督撫奏議》卷2《諭夷剿賊捷音疏》及陳台民:《中菲關係與菲律賓華僑》,第98—116頁。

1630

崇禎三年(1630年2月12日─1631年1月31日)3月23日,兩廣總督王尊德上疏稱,為了防禦近年廣東海面海寇的侵擾,特在澳門借來包括4門大鐵銃在內的大小20具火器。又購募廣中能工巧匠,仿製冶鑄大鐵銃200門,仿製斑鳩鐵銃300門,一同押送進京,以備禦滿洲之用。《崇禎長編》卷33,崇禎三年二月庚申。

1643

崇禎十六年(1643年2月19日─1644年2月7日)3月22—23日,前任中國和日本教區巡視員盧安東及波蘭人阿爾貝爾特•曼辛斯基(Albert Mencinski)、安東尼•卡派西(Antoine Capecci),葡萄牙人弗蘭西斯科•馬克斯(Francisco Marques),意大利人雅克•莫拉萊斯(Jacques Morales)等5位耶穌會神父在長崎殉難。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252頁。

1656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1656年1月26日-1657年2月12日)3月23日,多明我會在馬尼拉為華人羅文藻祝聖,羅成為中國第一位華人司鐸,後來成為主教。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 96.

1671

康熙十年(1671年2月9日-1672年1月29日)3月23日,澳門關閘又一次開放,每5天1次,直至5月31日。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 117.

1712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2月7日-1713年1月25日)3月23日,澳門總督晏多尼下令把一個殺害了一名中國人的帝汶黑奴蘇亞雷斯.里斯本(João Soares Lisboa)放於大炮台的炮口上開炮處死;並下令把其他罪行較輕的八名同夥在街上當眾鞭打,然後押送到馬尼拉賣掉。賣人所得之錢分給被害華人家屬及抓獲罪犯的中國兵丁。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蕃人有罪,夷目俱照夷法處治。重則懸於高杆之上,用大炮打入海中。”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84—85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12頁。

1731

雍正九年(1731年2月7日-1732年1月26日)3月23日,葡萄牙神父何大經在澳門去世。何大經,字方濟,1662年5月29日出生於科英布拉教區,1677年5月27日在科英布拉加入耶穌會,因拒絕服從鐸羅主教的命令而受到傳教會的指責。1681年3月26日啟程來華,1691年起先後在陝西、福建延平、浙江杭州、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傳教。1705—1710年曾擔任日本教區總務長,1720年為日本教區駐澳門代表人。在穆德我神父去世後擔任日本省副省區會長,同時兼任副巡按使。1725年去暹羅。 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508頁;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468—469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16—117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322.

1769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7日─1770年1月26日)3月23日,國王來函命令議事會支付給教堂的高等神職人員、受俸神父、普通神父薪水。規定教長280兩;唱詩班領班240兩;副主教240兩;小學教師240兩;一般的神父100兩。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ⅩⅧ, p. 692.

1793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2月11日─1794年1月30日)3月23日,一份申請呈遞給澳門議事會,請求支付主教座堂給受俸神父薪水。在申請上簽名的有:本堂神父科雷亞•拉謝達(José Correia de Lacerda)、唱詩班領班桑托•巴普蒂斯塔(José do Espirito Santo Ferreira Baptista)、總司庫福斯蒂諾•托雷斯(Faustino de Torres)、副主教米格爾•科斯達(Miguel Francisco da Costa)、主教堂高職受俸神父若阿金•莫拉依斯(Joaquim de Morais)和納西索•費爾米諾(Narciso Firmino)。[1] [1]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92.

1798

清嘉慶三年(1798年2月16日─1799年2月4日)3月23日,葡印總督庫尼亞•梅內澤斯據女王陛下的命令和海上事務和海外領地國務秘書發出的公文,決定在葡屬印度建立郵局。根據指令,葡屬印度和葡萄牙王國之間信件郵資將與葡萄牙王國和巴西之間的信件郵資以相同的標準加以規範。因此,決定對果阿與莫桑比克、澳門和布拉薩•羅內(Praça do Norte)諸港間的信件郵資作適當調整。通過投票一致決定,來自莫桑比克及澳門港的重量在1/2盎司內的每一封信郵資為50雷阿爾,1/2—3/4盎司內信件郵資為45雷阿爾,3/4—1盎司為60雷阿爾,超過1盎司的信件,每超出1盎司徵收100雷依斯郵資。Luís Virgílio de Brito Frazão, História e Desenvolvimento dos Correios e das Telecomunicações de Macau, Vol. 1, pp. 24—26.

1832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2月2日─1833年2月19日)3月23日,聖若瑟神學院教師亞歷山德勒·佩雷拉(Alexandre AntÓnio Pereira)神父在澳門逝世。亞歷山德勒神父1774年9月15日生於澳門,1799年12月21日晉鐸,之後相繼擔任主教座堂參議會委員(紅衣司鐸)、副主教及教士會教長之職。曾被沙辛主教停職。1825年發表文章抨擊主教沙辛,題目為《澳門主教的真面目》。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8.

1866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3月23日,由薩‧諾格拉(Luís de Balsemão de Sá Nogueira)上尉率領的團隊搭乘一級中尉托馬斯‧安德列指揮的“瑪蒂紐‧德‧梅洛”號軍事運輸艦到達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2頁。

1872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3月23日,騎兵上尉、數學學士歐美德子爵就職新一任澳門總督。26日,卸任總督蘇沙與澳門總督歐美德,分別照會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奕訢,願中葡“和誼克敦,久存雅誼”。4月4日,歐美德子爵還致函兩廣總督,請其參加澳門總督就職慶典。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87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葡使蘇唦為解任西旋事致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奕訢照會》,第34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葡使喏哪略為接受駐澳門總督並駐中國全權大臣到任日期事致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奕訢照會》,第35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87頁。

1891

光緒十七年(1891年2月9日─1892年1月29日)2月20日,埃斯特旺·西圖(Estêvão Eusébio Situ)神父在氹仔其住宅中開辦一所葡文學校。行政長官由於當時資源缺乏而通過該日公文向澳門政府申請40元的補貼。3月23日,氹仔鎮的神父學校得到省財政署22元9角5分的資助。同時,由於政府政務署檔案提供了書籍及中心學校借給了黑板才得以開課,因在澳門尚無該種商品出售。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64頁。

1894

光緒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3月23日,葡萄牙國王任命柯高(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為澳門總督及中國、日本、暹羅地區全權公使並於次日上任。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77頁。

1897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3月23日,海島市行政長官卡內羅‧卡納瓦羅(João Carneiro Canavarro)上尉致函澳門政府,通過政府政務署詳述葡萄牙對小橫琴島的權利,認為該權利毋庸置疑,理由是根據他自1880年擔任該職的體驗及從1875年就提及此事的離島政府檔案。正是因為如此,從1875年起就根據向軍事長官提出的請求而向小橫琴派駐了小分隊。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89頁。

1897

《知新報》第七期刊登《地運趨於亞東論》、《愛同類說》、《西學課程》、《將軍論兵》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3月23日,因居澳業主曹善根、曹善麟控告曹善業(即曹子基)欠銀,將曹善業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意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澳門政府憲報》1908年2月29日第9號附報。

191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3月23日,澳門政府批准一幅土地給電力照明專營公司用於建設煤油庫,專營條件要求該公司在事先提供的一土地上營造居民住房。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52頁。

191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3月23日,《澳門政府憲報》第12號發佈告示,因稻田中的積水易於滋生蚊蠅,故禁止路環附近盆地種植水稻。《澳門政府憲報》1912年3月23日第12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66頁。

1931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3月23日,澳門政府頒佈《澳門實業章程》,以規定新設實業並決定改善原有實業。《澳門商業名錄》1933年之《澳門實業章程 (1931年3月23日)》,澳門大學圖書館藏。

1939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3月23日,鑒於廣州淪陷,香港地位益發重要,原有駐香港直屬支部之組織機構,不足以應付政治環境需要,中國國民黨海外部擬定《改進香港黨務綱要》,於本日經中常會第117會議通過,決議將駐香港及澳門兩直屬支部合併為駐港澳支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匯編》上冊,第397頁。

1942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3月23日,因受戰時物價飛漲的影響,留澳貧民生活越發拮据,死亡率激增。為緩解由此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亟待實施移民就食計畫,為此澳僑賑饑會於是日在東亞酒店八樓召開聯席會議,宣佈成立“澳僑協助難民回鄉委員會”,由賑饑會主席劉柏盈出任會長,同時推舉高可寧、劉敘堂、崔諾枝、梁彥明等21人為常務委員,並延聘澳督戴思樂、經濟局長羅保為名譽正副會長。澳門政府遂決定協助回鄉會護送5萬人歸鄉,約需經費高達500餘萬元,由政府負擔一半經費,並由高可寧、傅偉生兩人共同負擔十分之一,其餘皆由澳門僑胞負責。據統計,至5月9日,回鄉會共資送1159名難民分六批回鄉。《華僑報》1942年3月24日《全僑協力緊密進行,回鄉會昨日成立》;1942年5月7日《政府決協助回鄉會,護送五萬人歸鄉》;1942年5月I0日《回鄉會前後共資送千六百人,會款支絀希望社會人士協助》。按:澳僑賑饑會自成立以來,每日上午在原跑狗場對面、鏡湖息亭施粥救濟貧民。後奉警察廳長布英沙之命,在青洲乞丐收容所增設粥場,每日下午3時,每人施粥雙份。該會辦事費用,皆由怡興堂捐助,不動用公款。同時自3月6日至20日,共收到各界人士捐款港幣3萬多 (參見《華僑報》1942年3月30日《回鄉會籌備遣散第一批》)。

1945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3月23日,先是日本外務省致電日本駐里斯本公使館公使森島守人 (もりしまもりと),要求對於福井被刺案,遵循四點原則: (1)正式道歉; (2)逮捕犯人並予以處理處罰; (3)今後保障維持治安; (4)賠償損失。森島建議不要葡萄牙政府賠償,認為意義不大。故於是日會見葡萄牙外交部秘書長特謝拉‧桑帕約 (Teixeira de Sampaio)時,森島並就福井被刺案向其面呈致葡萄牙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奧利維拉‧薩拉查的口頭照會,要求澳門政府全力緝凶,追查幕後指使,撤換政府中有關職員,同時為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件,希望澳門政府儘量監控破壞分子,堅定地保護澳門地區的安全,尤其注意保護日本駐澳官員及公民。桑帕約為此予以答覆,表示將全力破案,保證澳門的安寧與安全,不過因日方無法具體指出澳門政府中有關職員牽涉此案,故將不予撤換政府職員。不過福井被刺案最終不了了之,原因不明。據文德泉回憶,福井之死應為日本駐澳特務機關機關長澤榮作收買刺客所為。澤榮作其時為領事館武官,並負責領導日軍在澳特務組織,且夥同日駐澳特務機關特工隊長黃公傑從事販賣武器、軍用物資,操縱米市等骯髒交易。福井多次試圖阻止這種黑道生意,為此遭到澤榮作的嫉恨。案發後,澤榮作散佈謠言,稱福井被刺乃國民黨特務所為。不過隨著時光推移,日本內部予以自行解決,此事遂不了了之。費茂時 (Moisés Fernandes):《澳門葡中關係大事記 (1945-1995):編年史及文獻選輯》第2、3號文件,第510-512頁;房建昌:《有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外交與特工人員在澳門活動的幾點補正》,載《民國檔案》第4期,1999年;黃就順:《風潮時期的澳門》,載《紅藍史地》第4期,1995年。

1992

1992年3月23日,安哥拉外長鄧艾(Venâncio da Silva de Moura)訪澳。

1992

1992年3月23日,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董事局決定機場跑道採用全填海式興建。

2019

利瑪竇中學張慧玲校長率團於2019年3月20日前往台灣輔仁大學頣福園探望其時91歳的苑祥斌神父,苑神父曾於1980年代在利瑪竇中學服務,貢獻良多。

2019

利瑪竇中學張慧玲校長於2019年3月21日率領拜訪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了解學思達教學法和該校之校本課程如何協助學生規劃生涯。

更多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