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26年參加上海工人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赴莫斯科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任中共上海五金機器工會黨委書記。1931年脱黨。1933年在南京投靠國民黨,後在國民黨特務情報機關工作。1938年後,歷任國民黨軍統局特訓班上校總教官,軍統局黔陽特訓班情報教官,蘭州市中央警官學校特種警官訓練班情報系主任教官、總教官。1941年任軍統局西北區少將區長。1945年5月調任軍統局第三處處長。抗戰勝利後,任軍統局上海辦事處行動組組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部稽查處處長、粵漢鐵路管理警務處處長、隴海鐵路管理局警務處處長。1949年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視導室主任、廣州衛戌總司令部保防處處長。廣州解放前夕赴澳門,後遷居香港,長期來往港澳兩地,歷任國民黨保密局澳門派遣組少將組長、情報局澳門站站長。1964年12月從澳門起義回廣州投誠,後任廣東省參事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6月在廣州病故。
程一鳴,1907-1986
又名國芬。廣東香山楊梅斜村(今屬珠海)人。早年隨叔父赴美國夏威夷經商。1870年創辦芳植記公司,從事甘蔗種植和製糖業,後漸發迹為夏威夷巨富,成為早期的華僑“百萬富翁”,被譽為“商界王子”,並成為夏威夷國王駙馬。1878年後,曾任夏威夷政府樞密院顧問、華人商董、中國駐夏威夷領事。1882年辭職。1890年變賣資產60萬美元,返香港、澳門投資火輪業和酒店業,定居澳門。首先引進汽車來澳門,出資捐建從關閘往前山的七公里長的寬敞石板路,並在家鄉創辦學校和其他慈善事業。1906年在澳門病逝。
陳芳,1825-1906
中國近代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原名光照,族名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南屏鄉(今屬珠海,與澳門一水之隔)人。1841年入讀澳門馬禮遜學堂。1847年隨校長塞繆爾‧布朗赴美,入讀孟松學校及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為中國最早的留美著名大學畢業生,也是第一個獲外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次年經澳門回國,先後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江海關等處任職,並曾一度經商。1860年赴太平天國天京(今南京)參觀,向洪仁玕提出實行新政的七項建議。1863年入曾國藩幕,為籌建江南製造局,赴美購買機器。多次向清廷建議選派青少年赴美留學,以振國勢,1872-1875年受命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任留美學生監督,開創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之先河。為國家培養了詹天佑、唐紹儀等100多位名人,在中國現代化事業上貢獻良多。容閎堪稱中國留學生之父。1875年兼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副公使。1895年返國後,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方案。1898年參加變法維新活動,戊戌政變後逃離北京。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主持的張園會議,被推為“中國國會”會長,旋因清廷通緝而出逃香港,途中結識孫中山。1902年再度赴美,居美期間積極支持同盟會的革命事業。1912年4月21日病逝於美國寓所。著有《西學東漸記》等。其女兒曾居澳門,孫兒現尚在澳門。
容閎,1828-1912
生於葡萄牙。1939年起定居澳門。在澳門中學畢業,並服兵役。1943-1976年在澳門擔任公職,1966-1974年任澳門市政廳廳長及諮詢會官委委員;1976-1980年出任諮詢會間選委員。澳門電力公司行政委員會創會人及首屆主席。曾任澳門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及在公職推行使用中文委員會主席、法律翻譯辦公室顧問及律師高等委員會成員、澳門語言狀況關注委員會成員、澳門大學校董會成員、澳門司法委員會成員及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成員、澳門扶輪社社長、促進學會主席、仁慈堂值理會主席、葡萄牙紅十字會澳門辦事處負責人及澳門俱樂部大會主席等工作;1987年起為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1976年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秘書長,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基金會委員。早年在澳門地區參與籌辦土生葡人的聚會,是第二屆土生社群聚會籌委會主席,1980-1984年出任第一屆立法會直選議員。1996年成為第六屆立法會官委議員。特區成立後委任為法官委員會委員。曾獲多項榮譽勳章和榮銜,包括葡萄牙殷皇子紳士勳章、葡萄牙公職軍官勳章、澳門政府頒授體育英勇勳章及體育功績勳章、葡萄牙紅十字會榮譽勳章。2003年4月因交通事故喪生。
歐若堅(Joaquim Morais Alves),1924-2003
名仕年,字禮遐。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生於澳門。1886年就讀於廣州算學館。後常與孫中山、尤列、陳少白倡言革命,並稱“四大寇”。1892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受其資助在澳門、廣州等地設立藥店,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895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總統秘書。旋隨孫中山一起解職。後移居澳門。1921年被孫中山聘為廣東非常大總統府顧問。1923年任港澳特務調查員。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隱居澳門。1934年在澳門病逝。
楊鶴齡,1868-1934
又名鵬超。廣東新寧(今台山)人。早年赴新加坡經商。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與林君復組織同盟會澳門支部,任副會長兼秘書,並主辦澳門濠鏡閲書報社。1911年與李天德等在香港創辦《民生叢報》,並參加黃花崗之役籌款工作。武昌起義後,參與策動香山縣前山新軍起義和香山縣政府反正。廣東光復後,任省臨時參議會議員、都督府樞密部參謀。1912年任茂名縣(今高州)知縣。二次革命後,曾隨朱執信從事反袁討龍(濟光)活動,並在澳門教私塾六年。1918年任台山沙捐兼清佃局總辦、台山金屬團務總局局長等。1926年後,創辦香港愛群人壽保險公司、太和醫院、廣州愛群酒店等。抗日戰爭時期,寓居澳門、香港。1953年在香港病逝。著有《愛竹齋詩鈔》、《愛竹齋全集》等。
陳卓平,1877-1953
革命烈士。原名國俊,又名振,號點農。廣東新會潮蓮鄉(今屬江門)人。早年就讀於香港皇仁書院。1925年考入嶺南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嶺南大學組織工人罷工。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在香港、上海等地從事地下鬥爭工作。1930年在香港組織交通站;同年與嶺南大學同學廖夢醒(廖承志姐姐)結婚。1934年在上海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37年出獄後被派往華南淪陷區工作。1941年底香港淪陷,隨後到澳門一年多,做情報工作,並與母親在澳門一起生活。1943年至重慶,任《新華日報》記者兼編輯、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秘書。1945年10月8日在送柳亞子回沙坪壩住宅後返回途中,被國民黨士兵槍擊誤殺犧牲。
李少石,1906-1945
字蘋庵,一號任肩。廣東順德人。1902年被聘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宣傳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冬赴日本留學,曾與盧信等人在東京創辦《大江月報》。1909年回國,常為香港《中國時報》和廣州《平民日報》撰文。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聘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稽勳局審議員。二次革命失敗後,棄職回鄉,不問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體育會。1930年任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委員。1938年曾組織民團抵抗日軍攻佔廣州。失敗後避居澳門,創辦獨特的手抄本抗日救亡愛國文藝雜誌—─《淹留》半月刊。每期出版數量甚少。為居港教育家蔡元培甚為讚賞,每期購幾份,以示支持。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1942年從澳門遷居廣東曲江,又曾創刊《予心》。1943年4月在韶關病故。
廖平子,1880-1943
澳門立憲派領袖,少校軍官。又譯作巴爾博托。葡萄牙人。1822年以澳門土生葡萄牙人為主的立憲派強烈要求變革。8月19日,市民選出新的議事局,成立立憲派新政權,推巴波沙執政。9月12日,他又創辦澳門有史以來第一張報紙──《蜜蜂華報》,該報成為有力武器,以社論、讀者來信形式檢舉復舊勢力。後來澳門新政權未獲葡印總督的承認,1823年6月,果阿派兵鎮壓。在清政府的幫助下,澳門新政權才暫時解圍脱險。但立憲派內部卻矛盾重重,巴波沙主張改變歷來的政體,重選一個沒有普通法官的議事局,引起市民的不滿。保守派利用這一機會,秘密與果阿軍隊勾結,於9月23日凌晨進入澳門,逮捕巴波沙,並將其押往印度受審。
巴波沙(Paulino da Silva Barbosa)
人物: | 孫中山,1866-1925 |
吳節薇,1868-1959 | |
法蘭西斯科.飛南第(Fernandes, Francisco Hermenegildo),1863-1923 | |
盧廉若,1878-1927 | |
孫娫,1894-1913 | |
地點: | 澳門半島--望德堂區 |
盧廉若公園 | |
關鍵字: | 鏡海叢報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9.05.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合照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87, 2.65MB |
登錄號碼: | p000434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