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若翰神父街在哪里?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但问桃花岗在何处,则多数澳门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红街市附近。不过,这个细小的区域,为什么会被街坊称为桃花岗呢?而这地方,在开设咖啡档及饼店之前,是否是个桃花盛开的山岗呢?细阅下文,你将知道答案。
“桃花岗”既无桃花也无山岗

图1 图中星标位置为“桃花岗”
澳门高士德大马路的红街市附近,有一个名为桃花岗的小地方。许多人因“桃花岗”三字,以为这地方,昔日应该鸟语花香,是个种满桃花的小山岗,后因城市发展而铲平山岗,开街建房。不过,事实是这地方根本不是叫桃花岗,而是“桃花江”,所以从来都没有山岗。更甚,是这里根本没有种满桃花,亦没有江水小河。
一切,都是不知情的后人望文生义的误解。
翻查高士德大马路的街道历史,可知此路正式开通于1905年。当年,澳葡政府尚未开展大规模填海工程,今日与高士德大马路交接的罅些喇提督大马路,还是海隅,所以昔日的桃花岗及红街市一带,其实不是山岗而是海傍。另从澳门古村落的角度看,今天的桃花岗,大约位处望厦村与沙岗之间,可算是村外较偏僻之地。这从沙岗原是乱葬岗一事,可资佐证。至于所谓的沙岗,大约就是今天桃花岗的对面马路,即卢九街及义字街等“义字五街”的区域。
后来随城市发展,计有富商卢九承办工程,平整乱葬岗而开辟崭新的街区,又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填海工程,陆续出现罅些喇提督大马路等的新土地,后更有1936年投入使用的红街市,这些新变,都令昔日人烟稀少的桃花岗区域,开展新的面貌。不过,此时的这一区域,为何会被人称为“桃花江”(不是岗)呢?
答案是工厂的出现!
“桃花江”竟是咖啡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的制衣工厂及纺织工厂如雨后春笋出现。事缘香港的同类厂家,因受英美等欧洲国家限制进口的政策影响而停滞,加上澳门与葡萄牙的关系,令澳门的工业产品可以远销部分葡语系的国家,所以许多大老板,都在澳门设厂。其中有部分原在香港开厂的,都在澳门觅地建厂。至于澳门的制衣业,在七十年代如何辉煌,九十年代又如何滑落等经济大事,并非本文的重点,故不赘言,却说工厂林立,到底与桃花江有何关系?
当年在红街市的周边,新建了很多工厂大厦,以及住宅民房,故在今日的罗若翰神父街,即俗称的桃花岗地段,便因人流兴旺,地点适中,开始有各式摊贩营业。其中的咖啡档,更渐成附近工厂员工聚脚之地。想当年,工余时间此处必有许多“工厂妹”走过,甚至在此停歇小休,喝喝茶,聊聊天。这些“工厂妹”,多是荳蔻年华,青春少艾,而且都是云英未嫁,故有部分轻浮之徒,常在此地“撩女仔”。
另外,当年工厂之内,工友双手虽忙于不停作业,但有工厂老板会在厂内设置收音机,让员工边听音乐边工作,以舒缓工作压力,提高生产。五六十年代时,粤语流行曲尚未兴起,收音机传来的音乐,不是欧西名曲,便是国语歌曲。其中一首国语金曲,就是由“金嗓子”周璇与男明星严华合唱的《桃花江》。
《桃花江》是首打情骂俏的情歌,一男一女对唱,曲调轻松,歌词中的一句“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唱得街知巷闻。正因如此,那些“撩女仔”的轻浮之徒,便以桃花江之名,形容在红街市旁边的咖啡档。因为此处虽然无花无江,但每当工厂上下班的时间,确实是个笑语盈盈的美人窝。至此,高士德大马路与雅廉访大马路之间的这段小区域,便一传十、十传百的被称为桃花江。
不过,那些年的街坊及工厂员工,多是教育水平有限,甚至目不识丁,根本“江”“岗”不分,加上当《桃花江》这流行曲不再流行的时侯,许多人都已不知此地与《桃花江》一曲有何关系,所以便渐渐以讹传讹的写成“桃花岗”而非“桃花江”。这可能是有街坊,见此区域没有江水小河,故想应不是“江”而写成“岗”的原故吧。但事实上由何年何月开始,有人将之误写成“桃花岗”,则已难以考究。不过此地从来不是种满桃花的山岗,则是铁一般的史实。
真正的桃花江
话说回来,高士德大马路旁的这地段,虽因《桃花江》而被名为桃花岗,但《桃花江》歌词中所述说的桃花江,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桃花江》的曲词,创作人都是黎锦晖。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1891-1967),一生创作育人不断,其培训的音乐人中,除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之外,更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聂耳(聂耳于1931年加入黎锦晖的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据称,黎锦晖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等地巡回演出,但总不忘故乡湖南。故在1928年,身在南洋的黎锦晖,便以湖南省桃花江边的经历,写成了《桃花江》一曲。所以,澳门这桃花岗的渊源,竟与十万八千里外的湖南有关。
至于周璇灌录此曲,是在1934年。后来周璇与合唱者严华在1938年结婚,又在1941年离婚,则令此《桃花江》更成佳话。后来,1956年电影《桃花江》上映,并以同名歌曲《桃花江》为电影配乐。发展至此,世上便有两首同名不同实的《桃花江》国语流行曲。所以,必须弄清的是,与澳门桃花岗有关的《桃花江》,是黎锦晖版本的原曲,而非陈蝶衣的新作。
《桃花江》 周璇、严华合唱 黎锦晖词曲
(男) 我听得人家说
(女) 说什么呀
(男)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
(女) 不错
(男) 果然不错, 我每天踱到那桃花林里头坐,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
(女) 全都好看吗?
(男) 好!那身材瘦一点儿的偏偏瘦得那么好!
(女) 怎么样的好啊?
(男) 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嬝嬝多媚多娇
(女) 那些肥一点的?
(男) 那肥一点儿的,肥得多么称多么匀,多么俊俏多么润
(女) 哈,你爱上了瘦娇,你丢了肥的俏,你爱了肥的俏,你丢了瘦的娇,
你到底怎么的选,你怎么的挑?
(男) 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
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
(女)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你不爱旁人就只爱了我?
(男)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你比旁人美得多
(合)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
前往欣赏
桃花江在哪?
高士德大马路旁的这地段,虽因《桃花江》而被名为桃花岗,但《桃花江》歌词中所述说的桃花江,却在其词曲作者的家乡——《桃花江》的词曲创作人黎锦晖(1891-1967),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一生创作育人不断,其培训的音乐人中,除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之外,更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聂耳(聂耳于1931年加入黎锦晖的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据称,黎锦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等地巡回演出,但总思念故乡湖南。故在1928年,身在南洋的黎锦晖,以湖南桃花江边的经历,写成了《桃花江》一曲。所以,澳门这桃花岗的渊源,竟与十万八千里外的湖南有关。
两首《桃花江》
至于周璇灌录此曲,是在1934年。后来周璇与合唱者严华在1938年结婚,又在1941年离婚,则令此《桃花江》更成佳话。后来,1956年电影《桃花江》上画,并以同名歌曲《桃花江》为电影配乐。发展至此,世上便有两首同名不同实的《桃花江》国语流行曲。所以,必须弄清的是,与澳门桃花岗有关的《桃花江》,是黎锦晖版本的原曲,而非陈蝶衣的新作。
时至今日,当年的“工厂妹”虽已年过花甲,《桃花江》亦早已不再流行,但愿此地承载的澳门记忆,能像经典金曲一样,传诵后世。
桃花岗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