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佳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在弥漫着咖啡香气的早晨,与大提琴家吕佳相约,开启了一场关于他音乐之路的对话。他缓缓讲述起一段珍贵经历──在大提琴巨匠Valentin Erben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深情演绎了贝多芬的奏鸣曲。那一刻,他怀抱大提琴,与教授相对而坐,教授轻声指挥,仿佛施展了某种魔法,让吕佳的琴声流淌出直抵心灵深处的动人旋律。那悠扬的音符在空气中静静飘荡,仿佛连时间都为之凝滞,将我们带入一个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音乐世界,任由它自由地流淌在心间。
琴韵之路
1981年,吕佳诞生于一个洋溢着音乐气息的家庭。他的母亲,一位在军中享有盛誉的女中音歌唱家,深信大提琴那醇厚的音色最贴近人心的诉说。在母亲的薰陶下,吕佳七岁时便与大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师从大提琴演奏家周游先生,五年的光阴为他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随后, 他的成长轨迹延伸至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直至赴德国和维也纳深造。2008至2013年,吕佳先后受聘于德国耶拿爱乐乐团、德国亚琛歌剧院交响乐团,并担任大提琴声部首席。他深知,在德国担任大提琴首席,犹如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民族乐团应聘二胡乐师,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去打动评委才能获选。
吕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琴的道路上,父母从未强迫他,而是给予了他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中学时,我每天大约练习两三个小时,与一些同学相比,我并不算特别勤奋。” 正是这种适度的练习,让他始终保持了对大提琴的热情。大学时期,影响他最深的大提琴家是他在维也纳学习时的Erben教授,他是著名弦乐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的成员,Erben教授甚至建议他暂时放下琴弓,出去放松一个月试试,与父母对待他练琴的方式不谋而合,比如父母让他在暑假出去玩一个月可以不用练琴,虽说是玩了一个月,但是原来技术问题却神奇地解决了!这种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让他的音乐之路走得更远。“在维也纳的七年学习生涯,是我音乐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吕佳感慨地说。
2013年,吕佳踏上了澳门这片热土。谈及迁居的原因,他深情地说:“因为在维也纳邂逅了现在的妻子,澳门乐团的招聘又恰逢其时。”在澳门,他不仅找到了家的温馨,更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开启了音乐生涯的新篇章。

吕佳
在澳门乐团
谈及澳门乐团,吕佳充满了自豪。“交响乐团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澳门乐团在亚洲是高水准职业交响乐团的代表。”他认为,乐团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澳门的音乐魅力。吕佳期望乐团能扩编至80-90人,以适应更多大型作品的演出需求。同时,他也期待澳门未来能拥有专业的音乐厅,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环境。
“音乐是需要走出去交流的,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文化自信,展现澳门的形象。”他坚定地说。现代派的方岽清则是他特别欣赏的作曲家。2023年,在周游老师的倡议下,为纪念澳门回归25周年,方岽清受邀来澳门采风,创作了融合澳门八景元素的大型音乐作品《澳门意象》。这部结合了大提琴、民族乐器、钢琴、打击乐的多元作品,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已在内地成功举办了十场巡回演出,他希望《澳门意象》能成为继《七子之歌》后的一张澳门音乐新名片。
在演奏上,吕佳从注重个人技艺的完美演绎,转变为更加重视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每次演出都是一次与观众的心灵对话,我希望能用音乐触动他们的内心。”在说起演奏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他便回忆起在维也纳留学时参与了由奥地利著名华人作曲家施捷(Shih)组织的维也纳太平洋青年乐团的慈善演出,乐手们会到医院和临终关怀中心,为癌症患者演奏平静而愉悦的音乐, 给那些无法前往音乐厅或教堂的老人带去了精神上的慰藉。“音乐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好的音乐必定不是肤浅的,只有深入人心的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吕佳深有感触地说,他也很感恩澳门乐团也常举办像这样的音乐会,去关注不同的群体。
音乐文化使者
吕佳目前在澳门城市大学随著名音乐学家戴定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特别对戴教授在澳门音乐历史发展研究和理论成果表示敬佩。“戴教授的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让世界看到澳门的音乐。”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音乐合作更加便利,为大湾区的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他也很欣慰自己教导的学生已成功被德国及奥地利的几所著名音乐学院录取。
2024年暑期,吕佳到土耳其拍摄纪录片“琴画韵鸣──中土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将澳门的音乐文化传播到当地,与音乐家和市民交流。“我希望透过作品演出,让别人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澳门,吸引他们亲自来澳门看看。”吕佳期待地说。
对吕佳而言,仅仅把音乐演绎得完美并不是终极目标,大提琴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让更多人了解澳门,感受澳门的文化魅力。吕佳,这位以大提琴为桥的文化使者,正用他的音乐,讲述著澳门的故事,传递著澳门的声音。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