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法融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开篇提问:油画要画在哪?首先想到的会是厚实的油画布或者木板,但如果要画在薄薄的宣纸上,可以吗?在澳门这中西交汇之地就有一位艺术家,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宣纸结合,之后又尝试在瓷板上画油画,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其2007年创作以敦煌飞天为主题的宣纸油画《腾飞》,不但被邀请改绘制为3.6x1.2米的瓷板画,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同时展出, 而且还于2011年搭载“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遨游17天,成为人类油画作品上太空的第一人。
他,就是苏法融,本名苏民,法号观水,1951年生于上海,澳门著名画家。
我是一个画痴
万物皆缘法,有果必有因。苏法融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同理。
“我是一个画痴”,在访问苏先生时,他如是说。
苏先生即使退休了每天也是在忙创作,能抽空在家接受访问也颇为难得。当时笔者一进门, 扑面而来的是正在创作的《十二圆觉》图,附近摆放著大量的画卷、画册、画具等,却不凌乱, 感觉到了一个画室,而不是日常家居。
苏先生画画之勤奋,是始终如一的。其年少师从洪丕森老师学画,每天学习绘画及绘画理论14小时,一年365天都是如此,坚持了近十四年。现在退休了也一样,老友曾笑着抱怨,认识你这么多年了,一起出来饮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正是这份惊人的勤奋和坚持,锻就了苏先生扎实的基本功,也为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任何人做一件事,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一定能有所成就,苏先生画画的时间远远不止1万小时了吧?这里还有件趣事,苏先生年轻时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班时,最后没有成为学生,反而被破格提升为老师,比很多学生都年轻,这在当时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的,论年龄,苏先生虽小,但要论画画的时长和作品的质量,苏先生做老师也是当之无愧,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26岁时创作的油画《方志敏在狱中》更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先生的天赋与勤奋毋庸置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画画要临摹名作,融他人之长处;也要不断思考,补齐自己的缺点并有所创新。
既是敦煌,又非敦煌
在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期间,苏先生除了教学外,在学校条件允许下,也去全国各地采风,观摩名作以拓宽视野。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曾同学校师生一起三赴敦煌,认真学习敦煌璧画并尝试创作,当时敦煌尚未开放,洞窟里一片漆黑,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食物很少,尤其是冬天大雪封路时,更是物资匮乏。但这仍没阻挡苏先生画画的热情。“日子是苦了点,但很开心,而且锻炼了我一双火眼金睛。”回忆起这段日子,苏先生仍充满喜悦。
敦煌的经历奠定了苏先生的艺术风格。他在吸收了敦煌艺术的精髓后,以传统文化为底蕴, 结合自身西洋画的技艺,与恩师孔伯基一起开创了“宣纸油画”的新形式。之后苏先生创作了大量含有敦煌意蕴的宣纸油画,并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获得了广泛好评。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苏先生的两幅宣纸油画《佛祖》、《佛的印象》,与祖父苏人权的水墨画《春郊试马图》同堂展出,一时传为佳话。而这幅《春郊试马图》也是百年前的1915年被选送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世博会”前身)展出并获奖,《春郊试马图》是唯一先后参加相隔百年的两次世博会的艺术作品。而且祖孙作品同登艺术殿堂,也正好讲述了一个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壮大的真实故事
除了宣纸油画,苏先生也积极探索其他的创作方式。2007年,苏先生受景德镇陶瓷学院陈雨
2 前教授邀请去探讨陶瓷绘画,苏先生此前对陶瓷画没有概念,他从零开始学习,了解上釉、烧制等各种流程,并克服各种困难,尝试在瓷板上创作油画,并融入传统国画的线条、敦煌壁画的意蕴、陶瓷画的技巧,创造性地开创了“瓷板油画”艺术,其作品在内地及世界引起了较大的重视。其2007年创作双面瓷板画《观音与地藏王菩萨》长3.33米,宽1.53米,厚约9毫米,刷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获颁发“最大的独幅双面瓷板画”,被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国际知名的敦煌研究学者金维诺教授称赞为“既是敦煌,又非敦煌”。苏先生认为这是对其作品的最高评价。而且《观音与地藏王菩萨》也是他为澳门邮电局设计并发行的六套邮票之一。
苏先生的宣纸油画、瓷板油画,独具特色,自成一派,这就是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了佛教理念,融汇中西而自创的“禅艺画”派。“禅艺画”的题材丰富,不但有造型各异的佛像,也有充满禅意的自然山水或生活场景,净空法师曾专门题词“水色山光皆禅意,花香鸟语是道情”。“禅艺画”画的不仅是佛法禅意,也是佛理佛心的修行。
人间有大爱
退休后,苏先生潜心佛理,创作了大量蕴含佛心禅意的作品,表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人间有大爱”,这是佛性的真谛,也是苏先生行事的圭臬。
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什邡马祖罗汉寺附近的市妇幼保健院受损,罗汉寺的素全法师破戒同意把保健院及里面的孕妇暂时搬到寺院内,并同全院僧人、居士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中,其后陆陆续续有108个婴儿诞生于此,令人惊叹不已。有感于此,苏先生决定要为罗汉寺做些事情,他自备材料并无偿为罗汉寺大雄宝殿创作油画壁画《一百零八罗汉》组图两幅,每幅宽8.1米,高4.2 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佛教油画壁画,壁画基本为黑白两色、古朴庄严、气势极为恢弘。自此他发愿免费帮各寺庙创作十幅大型壁画,希望能更好地宏扬佛法,广传大爱。
在新冠疫情期间,苏先生为感激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主动联系澳门邮电局,创作并发行了“万众一心 抗击疫症”邮票,并创作了《敬畏之心》、《天佑中华》等多幅作品,表达了社会各界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精神,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充分体现了“疫病无情,人间有爱”的境界。
我到全世界买书
访问临近尾声时,问苏先生除了画画,近期还有甚么活动,他说前一段时间,还在世界各地参观,近距离观摹油画、壁画,并搜罗画册,以期能对绘画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些人到澳门来买‘赢’,我到全世界买‘书’”, 苏先生开玩笑说。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祝福苏法融先生创作的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品《灼灼芙蕖出渌波》

作品《腾飞》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