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健华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许健华自小师从谭植雄老师学习小提琴,后进入澳门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跟随郑震邦、郑伟玲老师,并成为于1983年成立的澳门室乐团首批成员,其后进入于1982年成立的澳门文化学会(现文化局)工作,全职投入政府属下该团行政管理和艺术教育推广工作。1997年与汪加、梁健行创立澳门青年交响乐团,担任协会理事长至今。
少年时期的许健华在众多乐器中被小提琴“选择了”,“这由不得我去选择,当时是小学四年级,没有太多选择,我学小提琴也没有太多杂念。”“在跟随我国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姪孙郑震邦老师名下学习的时候,我每周往郑家大屋跑,当时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我还记得澳门室乐团由院长欧师达神父发起、英国作曲及钢琴家邦纳(创团指挥)和郑震邦、周志新老师等创办,第一次排练及第一场音乐会就是在美丽街圣保禄书局楼上的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第二年, 室乐团由文化学会接管,并由澳门出生,居住在香港的著名作曲家林乐培担任音乐总监及指挥, 每周来澳训练乐团。”
“作为乐团小提琴乐手,直到一九九五年当乐团要发展成为全职乐团时,我选择了离开舞台,专职行政工作。我感恩自己经历了宝贵的室乐团十三个乐季,当年室乐团每月最后的礼拜天晚上举办《星期天音乐会》,最初一段时间是在凯悦酒店宴会厅,而每周三个晚上排练则在岗顶何东图书馆三楼。我们可说是一个半职业的乐团。”除了参加乐团排练演出之外,许健华还在林乐培先生指导下兼任乐团的文字工作,“他是我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良师益友。”

许健华曾连续担任三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图为出席2020年人民大会堂的“百花迎春”
一九八八年正值文化学会发展壮大时期,人手不足,但是项目越来越多,许健华便应邀进入文化学会成为公务员。“为何我会加入文化学会?因为感觉到文化学会组织扩大,文化事业在澳门有更大的机遇,澳门室乐团行政工作、澳门青年音乐比赛、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等, 这些都是我当时从事的具体工作。”“其实很奇妙,离开文化局之后,我也没有觉得离开文化局,因为澳门青交也是重要的文化事业。”
“我曾在一九八二、八三年代表澳门参加了香港青年音乐营,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的成立,与我曾参与青年音乐营有非常大的关系。当时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现音乐事务处)的成立,正值香港经济开始腾飞,但是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缺乏,因此,香港政府提出,希望用二胡、小提琴等乐器学习吸引学生,代替当时盛行的游戏机中心。音统处以每月低廉的集体班学费、并提出‘月供’乐器计划,为香港成千上万学生提供了学习乐器的机会,音乐中心成为学生放学后的去处。香港政府在每区都设立音统处音乐中心,每年学生有四、五千人之多。”
一九九五年离开室乐团后,许健华与好朋友汪加一起,进入圣心女子中学和培正中学开班教小提琴,“当我们有了一批弦乐学生,就有成立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的想法,与当时在培道中学教管乐的警察乐团指挥梁健行商议,一拍即合。加上何厚铧、李鹏翥、崔乐其、孙家雄、梁官汉、黄义满、时任澳督及澳督夫人等社会人士的支持,林乐培、余隆、查伟革、周凡夫、黎义明等业内人士的指导帮助,又得到澳门培正中学借出场地排练,澳门青交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得以开展训练工作。”

许健华与澳门青交行政团队及义工于内地巡演中
“青交百分之九十以上曲目的选择,都与我在室乐团的经验有关,我自己都演出过。青交的路,除了借鉴香港音统处的经验,在澳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我们是摸著石头过河。以专业模式、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训练,加上香港一班热心又水平不俗的音乐家朋友帮忙训练,充分发挥年青人的可塑性。今天,通过青交这个平台进入世界上包括欧美各大音乐学府深造的团员,就有近百人。”许健华忆述,一个乐团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一群有心人,他们不一定出面,就在背后默默支持,也没有大肆宣扬“在社会上,有一群这样的有心人,这是非常重要。在第一和第二任荣誉会长何厚铧、吴荣恪,便提议我们找现任荣誉会长廖泽云先生,他赞助我们现在的华隆工业大厦整层作为乐团训练中心和排练场地。”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个自己的场地, 才能有效地进行日常的训练。“廖泽云先生是令人敬佩的。”
二零零四年,青年交响乐团协会邀请了一批热心人士分别出任青交赞助委员会和名誉赞助人,在热心人士和澳门基金会支持下,带领澳门青年交响乐团在一套系统的训练和管理下得到长足发展。“我对乐队管理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多年室乐团的行政管理工作外,我亦修读了香港大学校外课程的第一届艺术管理课程,课程主任郑新文老师的讲课和知识的传授,令我对艺团、场馆的管理、音乐节、艺术节的组织与运作,认识许多。”

澳门青交自2007年至今已进行了15次海外巡演,通过国际舞台宣传澳门文化
作为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理事长,许健华一直主事乐团的管理及发展工作,二零零七年带领乐团到澳洲、新加坡巡回访问演出、二零零八年三月和五月分别在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莫扎特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二零零九年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二零一零年七、八月则展开“欧洲之旅”,参加葡萄牙“户外音乐节”、意大利“加尔达湖音乐节”和德国柏林著名的“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并与布拉格爱乐乐团联合演出;还有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甘迺迪中心舞台、德国、法国、意大利、澳洲、葡萄牙巡演等。过去的十七年来,除了三年疫情不能出外,连续十四年的内地及海外巡演,踏足了全世界三十多个城市、多个主流的音乐节让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少年增广见闻。
对于这些年来的经历,许健华有感而发,“人为何而生?就是为解决困难而生。”许健华对青少年的古典音乐的坚持是如此执著,盼望得到政府特别的重视与支持。澳门青年交响乐团与其他社团一样,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澳门青交能够走出去,正是代表澳门这个城市音乐文化的名片。“澳门整体的音乐文化的提高,有赖于艺术的有效推广,澳门青交团员本身就是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从他们身上反映的,是不折不扣的社会大众文化艺术。他们,是实实在在地耕耘著澳门的文化土壤,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更大的一部分,是数以千计、不同年代的团员,分布在澳门社会的各个岗位,今天或许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但毫无疑问,他们是这个城市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忠实观众,也是这个城市生活中带有文化艺术血液的那一部分。

2008年首次欧洲之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亲临音乐会的领导嘉宾合影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