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一路繁花──张泽珣

文藝家:張澤珣

作者:曾麗

张泽珣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初见张泽珣,她仿佛一卷徐徐展开的古卷,散发著岁月沉淀的温润与从容;她语速舒缓,字字斟酌,仿佛在思索世间最熨贴的表达。张泽珣是中国著名泥人彩塑艺术世家“泥人张”第五代嫡系传承人。天津大作家冯骥才曾这样描写“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 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著十万八千里。”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正是张泽珣的高祖张明山。

家传深厚

张泽珣的家族堪称中国泥人彩塑艺术的活史册,自“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泽珣的高祖张明山以降,张泽珣的曾祖张玉亭、祖父张景禧、父亲张钺,代代皆是泥人彩塑领域的巨匠,家族的艺术血脉绵延近二百年未曾中断,历经五代人的精心传承,终使得“泥人张”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精粹。

张泽珣回忆道:“我的高祖饱读诗书,而非单纯的民间手艺人。”道光年间,张明山的父亲以师爷的身份进京,他儒雅博学,举手投足间尽显书卷气。张明山出生在绍兴,随父赴京,后全家定居天津,张明山自幼浸润在浓厚的家学氛围中,诗画双绝,才华横溢。然而,他更钟情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街头小贩的吆喝声、孩童嬉戏的笑闹、老人倚门而望的沉思,无一不深深吸引着他;他亦常驻足於戏台之下,沉浸在戏曲的悲欢离合中,品味着人生百态的起伏跌宕。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悄然间化作了他手中泥塑的灵感源泉。他将所见所感巧妙地揉进方寸之间的泥土中,将绘画的细腻笔触、戏曲的婉转韵味、年画的鲜艳色彩融为一体,赋予每一件泥塑作品灵动与生命力。张明山的作品栩栩如生,仿佛能呼吸、能言语,市井小贩的憨厚笑容、戏子眉间的哀愁、孩童眼中的天真,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泥人张”的名号也不胫而走,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界的一座丰碑。

随父学艺

张泽珣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决定跟随父亲学习泥人彩塑之艺。张泽珣回忆道:“那时正值文革,父亲被下放到工厂改造,艺术创作被迫中断。”目睹父亲艺术之路的坎坷与艰辛,年少的张泽珣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跟随父亲学艺。“或许,这是我当时能给予父亲的最大安慰, 也是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深深的爱。”张泽珣深情地说道。

作品《利玛窦与徐光启》

初学捏泥人的张泽珣没有像一般学徒那样从选泥、制培开始,而是直接跃入制作泥人的环节,张泽珣说:“因从小每日看着父亲制作泥塑,瞧他和泥,观他炮制泥土。因此泥土之中该掺入多少棉花,融入多少糯米,这些比例,早已深深嵌入我的脑海。”那些关于泥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十多年的时光里耳濡目染,张泽珣早已烂熟于心,仿若与生俱来就会,运用起来自然而然又得心应手 。

张泽珣追忆道:“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他让我先临摹家族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钻研西方雕塑的经典。”张泽珣父亲还要求她学习中国书画,七十年代末,张泽珣拜爱新觉罗‧傅佐为师学习中国画。就这样,西方艺术的精准比例、严谨结构与肌肉表达,与中国传统彩塑的塑造技法和绘画神韵,如两条交汇的河流,在张泽珣的艺术世界中碰撞、融合,悄然滋养着她的艺术天分,为她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泥塑之形,似为根本;而神韵,方为灵魂。张泽珣的父亲最终将家传秘诀亦传授与她:如何借姿态传达内心的情感。张泽珣感叹道:“继承这份家传的‘秘技’,却非一日之功,需经年累月的练习与感悟,更需要那份对艺术无尽的热爱与坚持!”

责任与传承

当年,张泽珣决心学习泥人彩塑的那一刻起,她不仅成为传承家族艺术的一份子,更肩负起“泥人张”艺术持续发展的使命。

其实“泥人张”艺术的传承,从张泽珣家族的第二代传人开始就展现出非凡的格局,他们将“泥人张”艺术引入大学殿堂,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到了家族第三代传人,更是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研究与传承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雕塑与工艺美术人才。张泽珣的祖辈并未将彩塑艺术封闭于家族之内,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守护着这份传统艺术。也正是这种胸怀与远见,让“泥人张”艺术在每个时代都熠熠生辉,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张泽珣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传承家族艺术,她凭籍卓越的艺术天赋和坚定的信念,先是考入天津美术学院,随后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美术学硕士课程,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先后取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扎实的艺术学术功底,为张泽珣的艺术传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她的创作与研究更加深邃而富有底蕴。

张泽珣先后出版了《北魏道教造像碑艺术》《北魏关中道教造像记研究》《张泽珣的雕塑. 绘画》及《丝绸之路艺术─龟兹造像》等多部学术专著,这些著作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严谨的学术方法和独到的艺术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此外,她还编著了《“泥人张”张钺作品集》《塑画道形─中国道教艺术研究论文选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集》《阅读“泥人张”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启悟》及《澳门硕博士论文──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著作,进一步彰显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研究热忱。

2004年张泽珣受聘澳门大学执教,并决定在澳门定居下来。在此之前,她在香港大学举办了和父亲张钺的作品展;同年其彩塑及国画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各级美展并获奖;2007年张泽珣的作品载入《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2007年、2009年和2013年她又分别在澳门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览。张泽珣一直奔走在家族艺术传承的路上。

2009年澳门大学“集体的记忆──澳门历史人物展”

2014年在故宫博物院演讲

张泽珣计划未来将建立“泥人张彩塑艺术史”,将其置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宏大脉络中,探讨其独特价值。她深信:“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与历史的承载。”通过深入研究泥人彩塑题材、技法与历史,为后人开辟清晰的传承路径,让家族艺术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焕发新的生命力。

“泥人张”传承之路,一路繁花,匠心独运,艺脉绵延,更愿泥人彩塑,辉映古今,芳华永驻,艺道长青。

2019年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遗产再创造──丝绸之路艺术的东传西播”展览

更多作品 | 澳门虚拟图书馆


作者简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