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87

萬曆十五年(1587年2月7日─1588年1月27日)10月23日,獲果阿葡印總督曼努埃爾.科蒂紐(Manuel de Sousa Coutinho)批准,多明我會在澳門建起一所住院和一座教堂,名為聖母玫瑰堂(Nossa Senhora do Rosário),這是澳門第七座教堂。華人稱之為“板樟廟”,《澳門記略》稱:“有板樟廟,相傳廟故庳隘,貧蕃[木片]樟板為之,今壯麗特甚。”里斯本國立圖書館,大文件檔,第177號,第352頁正面及反面;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 p.67.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暴煜:《(乾隆)香山縣誌》卷8《濠鏡澳》作“板障廟”。因其教堂初建時其內部房間均由木板間隔而成,故稱“板障”,後改為“板樟”。

1696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2月3日-1697年1月22日)10月23日,印度支那最終脫離澳門教區。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819頁。

1710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1月30日-1711年2月16日)10月23日,澳門議事會致函葡印總督稱:澳門居民四分五裂,海盜橫行,海盜的搶掠使商業凋零。進行陸上貿易的華商是澳門居民所需貨品的唯一供應者,但他們利用這種貧困狀況斂財,以高達30%—40%的利率放高利貸。鑒於此,議事會努力籌募資金,以法定利率向澳門居民放貸,以抵制華商的高利貸。然而,議事會又遲遲不能歸還它向私人借來的款項,致使債主們向國王控告,國王則通過葡印總督府命令議事會還錢。1733年9月24日議事會會議記錄,轉自萊薩:《澳門人口:一個混合社會的起源和發展》,載《文化雜誌》第20期,1994年。

1714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2月14日-1715年2月3日)10月23日,澳門委員會(A Junta de Macau)的委員們請求議事會派一艘船隻前往里斯本,處理王室財產問題,因為里斯本方面已經四年沒有派船前來。議事會表示同意。同日,由卡洛斯.托雷斯(Carlos de Torres)任船長的“聖安娜”號大船返抵里斯本。該船是由“埃斯皮利托.山托.達.佩德雷拉(Espírito Santo da Pedreira)”慈善會的商人出資於1711年4月8日從里斯本啟程前來澳門的。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146.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146;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88頁。

1723

雍正元年(1723年2月5日-1724年1月25日)10月23日,澳門議事會派出一艘小船赴帝汶。Arquivos de Macau, 3a série, Vol 3, p.22.

1763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2月13日─1764年2月1日)10月23日,為慶祝葡國親王誕生,舉行祈福儀式,澳門各家各戶張燈結彩。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59頁。

1765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1月21日─1766年2月8日)10月23日,馬尼拉多明我會又派遣4位傳教士前往福建。當天,潘若色(José Lavilla)、趙葉聖多(Jacinto Castañeda)、劉嘉斯巴(Gaspar Villán)及蘇若瑟(José Muñoz)一行人離開馬尼拉,途中遭遇風暴,船被漂到海南島,直至12月13日才抵達澳門。時正值清廷禁教,他們遂滯居澳門板樟堂。張先清:《16─18世紀西班牙多明我會士與澳門關係考述》,載《澳門在天主教東進中的地位與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9年11月,第505頁。

1769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7日─1770年1月26日)2月初,西班牙多明我會士潘若色(José Lavilla)、趙葉聖多、安多尼可(António Loranco)因知福建福安信教者甚多,此處又是該會傳教之舊地,故改裝內地服色潛入。安多尼可由在澳門貿易的泉州人夏若敬引路,於3月5日抵達福安縣,住教友黃元鼎家。潘若色及趙葉聖多則由在澳門貿易的福州人陳戴仁引路,於3月28日抵達福安,住教友趙泰廉家。潘若色等人擬在福安傳教,黃元鼎等人因福安歷次禁教,官府管束甚嚴,無處招人入教。又因潘若色、安多尼可先後患病,故在福安逗留。至7月30日,三人均被福安縣抓獲並押送福州。安多尼可到省城後病死。10月23日,福建巡撫兼閩浙總督崔應階下令將潘若色、趙葉聖多二人解送澳門,交議事會嚴加收管。《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閩浙總督崔應階奏報拿獲潛入內地方欲圖行教西洋人潘若色等解送澳門看管摺》,第393—394頁。據西班牙文多明我會檔案史料,潘若色等人向清政府招供的情況不實,他們應是1766年4月離開澳門,5月即抵達福建,到被捕時,已在福安傳教三年矣。參見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17—19世紀福安鄉村教會的歷史敘事》第2章,第135—137頁。

1808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10月23日,兩廣總督吳熊光奏報嘉慶帝稱,現已封艙,不准起貨,停止了與英商的貿易。並曉諭英夷,俟英兵退出澳門,方准通商起貨。如果英人尚敢藉詞延挨,即封禁進澳水路,絕其糧食。《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吳熊光等奏報英兵船到澳門有與法國為難之意等情折》,第671—672頁。

1812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2月13日─1813年1月31日)10月23日,粵海關監督德慶發出告示,要求來澳大西洋船之進出口貨物照舊例歸行商辦理。據廣利行商人盧觀恒稟稱:下澳門出口各貨,大起者例由十三行行商各行自報驗輸,請給大牌下澳,此系向來辦理澳船貨物之成例也。為此示仰客販船戶人等知悉:嗣後除澳門葡船隻進出口貨物,聽從客販等仍照舊例辦理外,其大西洋外商船既經設有保商,即與黃埔夷船無異。所有一切進出口貨物,自應概歸保商承辦,以專責成而重稅課。雖然這艘大西洋船是頂補澳門第十號額船經營,但因為正在辦理頂補的手續,故在頂補之前還必須按照黃埔夷船的舊例辦理。《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粵海關監督德慶為飭照例由十三行商承攬大西洋船貨稅示》,第423頁。

1820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月14日─1821年2月2日)10月21日,澳門航海學校教師奧蘭達·卡瓦爾坎特少校致函議事會稱:“我非常榮幸能夠參與澳門皇家航海學校的工作,該航海學校將使貴議事會在外國人面前倍感榮耀。但是,航海學校自成立以來,所獲成績至少,我的課程無法開課,因為沒有一個學生能夠達到二年級的標準。本月23日,一年級數學課程開始上課,希望議事會能派一名代表參加。”議事會派安東尼奧·蘭熱爾(Floriano António Rangel)為代表參加了聽課。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27.

1822

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10月23日,葡人若阿金.巴羅斯(José Joaquim de Barros)向澳門理事官報告,他有一批藥材被娘媽閣巡船查獲。他於數年前由西洋帶來幾箱藥材,自備西洋人水土不服,活命急需。因澳門人少,未刻用完,尚剩7箱(共重10擔30斤)。他認為藥材一物非同日可比,況查此藥材乃由小鴉片煙炮製。鴉片系天朝屢禁嚴密,不敢違法。故以帶往外國售賣,回換血本。於是裝在西洋舢板,駁到內河洋船而被查獲。《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理事官為懇請給回蕃人做遮吧祿被關口扣留藥材事呈澳門同知稟抄件》,第145頁。若阿金.巴羅斯,中文檔案原文為做遮.吧祿,當即若阿金.巴羅斯葡文名José Joaquim de Barros之第一部分和最後一部分之譯音。

1823

清道光三年(1823年2月11日─1824年1月30日)10月23日,在英國商館離開澳門赴廣州之前,東印度公司船“法考爾森(Farquharson)”號船長克魯克香斯(Cruckshanks)及其妻乘轎走過澳門的一條街準備去赴宴,克魯克香斯夫人的轎子被一些中方下級驛卒和僕役攔住,他們將華人轎夫強行逮捕,轎子則被打翻。理由即是清政府命令禁止歐洲人雇用中國轎夫。馬士(H.B. Morse):《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4卷,第84頁。

1828

清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10月23日,澳門攝政王子兵營全部移駐聖奧斯定修道院。後遭奧斯定會士的反對,翌年3月30日,果阿奧斯定會致函議事會,要求盡快將軍營撤出奧斯定修院。Eduardo A.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pp.39—40.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583.

1829

清道光九年(1829年2月4日─1830年1月24日)10月23日,英國東印度公司邀請澳門歐洲居民參加戲劇晚會並共進晚餐。演出的劇目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等。Harriett Low, Lights and Shadows of a Macao life, p.72.

1834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月9日─1835年1月28日)10月23日,美部會伯駕(Peter Parker)與美國著名商人奧立芬(David Washington Cincinnatus Olyphant)及其兩名家族成員一起乘坐“莫里森(Morrison)”號抵達澳門。奧立芬先生先上岸安置家人,伯駕留在船上。兩天後,伯駕與奧立芬同時抵達廣州。伯駕在10月24日的日記中記錄了澳門:“我們四周有小島環繞,其中一些小島徹底被綠色植物覆蓋,而另一些小島則覆蓋得不是那麼徹底。這些小島看上去是由紅砂岩一樣古老的石頭構成,但是完全裸露,沒有任何肥沃的土壤。澳門城的人口據估計有3000名歐洲人和4000名中國人,據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面積。澳門地處一個島嶼的東面,在一座小山腳下。從這個距離看過去,澳門的建築似乎非常整齊,靠近海邊朝東的,是一些由許多建築組成的幾個大街區。屬於英國人的那一幢建築是白色的,附近有一些綠色不開花植物,不由得勾起了我對另一塊土地上的村莊的回憶。”愛德華.V.吉利克(Edward V. Gulick):《伯駕與中國的開放》附錄《伯駕文獻選擇》,第254頁。

1854

咸豐四年(1854年1月29日─1855年2月16日)10月23日,多明我會澳門代理人若奧‧費爾南多(João Fernando)神父在澳門逝世。拉蒙‧羅德里格斯(Ramon Rodriguez)神父再次出任該職。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41.

1873

同治十二年(1873年1月29日─1874年2月16日)10月23日,澳督歐美德以全權公使兼特使身份前往日本。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2頁。

1901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9日─1902年2月7日)10月23日,澳門政府又將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街、米糙街、大街、營地二圍、營地街、營地五圍、營地二巷等處100多間屋(包括部分空地)購買改建。《澳門政府憲報》1901年10月26日第43號。

1920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0月23日,澳門政府宣佈在澳門設立軍事防禦委員會。《澳門政府憲報》1920年10月23日第43號。

1923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10月23日,高若瑟主教建立望德聖母堂堂區,統理全澳華人,首任本堂司鐸為廖則端神父,統理全澳華籍教民及教務。25日,又晉升廖神父為主教座堂參議會委員(俗稱紅衣司鐸),教區參議會成立200餘年來,這是第一次華人出任是職,同時擔任紅衣司鐸者還有劉雅覺神父。林家駿:《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簡介》,第54頁;林家駿:《澳門第一座華人堂區》,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81頁。

1955

1955年10月23至29日,鏡湖醫院舉辦婦幼衛生常識展覽會。

1957

1957年,禮記雪糕向星光電器行購買英國噴油機一套,支付135元。圖為禮記雪糕的購貨單據,立於1957年10月23日,編號S6654。該店位於澳門新馬路61號,即現時的永光廣場。

1957

1957年,禮記雪糕向遠東出入口有限公司購買四分一匹雪機一副及F12雪種,連同裝貨、運費及保險,合共支付1,400港元;貨物於1957年10月25日在"大來號"上付運。圖為禮記雪糕的購貨單據,立於1957年10月23日,編號K-768/57:Ser。

1971

1971年10月23日,設於澳門新馬路28號的華資大豐銀行有限公司開業。

1988

1988年10月23日,澳門政府諮詢會舉行間接選舉,梁宋(候補馬有恆)、唐志堅(候補張祖奇)、許世元(候補崔德江)、羅理路(Joaquim Mendes Macedo de Loureiro)〔候補林綺濤,(Anabela Ritchie)〕、施達時(António Estácio)(候補陳永昌)當選。

1992

1992年10月23日,林綺濤(Anabela Ritchie)當選為澳門第五屆立法會主席。

1996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位於大三巴牌坊後面,於1996年5月5日,由澳督韋奇立將軍主持首階段陳列區的揭幕,並由林家駿主教為墓室進行祝聖儀式,及後到10月23日舉行正式開幕祝聖典禮,由澳督夫人和政務司等主持剪綵。2005年7月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以澳門歷史城區之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館的位置原屬聖保祿書院及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大教堂)的內部。1835年大火,教堂被夷為平地,僅遺下前立面,教區於是由1837年起把後方的空地改為墳場,直到後來1854年舊西洋墳場建成並入葬為止。20世紀40年代,澳門政府開闢高園街截斷了大三巴與茨林圍的學院遺址,到60年代這裡曾建有考古博物館,1967年被破壞後,該地段一度被空置,並成為附近孩童嬉戲之地。20世紀90年代(約90至96年之間)政府在這裡進行了考古發掘,起出教堂的地基,並發現了相信是聖保祿學院創辦人范禮安神父的墓地,然後於1990至1995年間由建築師韋禮籌及多位考古、博物館專家進行復原工程,並在教堂主祭壇位置修繕建成該博物館。耗資千萬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是澳門少有的遺址式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共分兩部分:一為墓室,二為展廳。墓室為一座花崗岩墓穴遺址,佈置莊嚴,現存放了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部分遺骸由路環聖方濟各教堂運回)。觀眾可以透過玻璃看到部分的骸骨被放在由意大利運至的橘紅色大理石牆壁上的大型聖物匣中作展示,以喻意神聖與永恆。至於有關殉教者的名單則刻在室外的說明牌上。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座刻在大理石上的祭壇,並在其上豎立了十字架和一座聖體龕,宗教氣氛十分濃厚。與墓室一門之隔的便是展廳,面積不大,僅有數十平方米,收藏有油畫、聖像、教堂聖物、圖書、雕刻,以及禮儀飾物等多類展品,合共34件之多。當中的《聖彌額爾大天神》一畫,因是天主之母教堂大火後學院唯一保留至今的油畫而最引人矚目,其他著名的展品還有《聖味基聖像》油畫、《日本長崎的殉道聖人》油畫和聖母肩輿等。這些具代表性的展品,都是16到19世紀的珍貴作品,均從澳門所有的教堂及修院的藏品中精挑細選出來,屬本地教會所有,並由教會捐獻給博物館收藏。

2002

2002年10月23日,載有98人的噴射高速客輪“鐵星號”由香港來澳途中發生意外,32名乘客及船員受傷。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