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622

天啟二年(1622年2月10日─1623年1月30日)10月26日,澳門致菲利浦三世信稱,當時聖保祿學院有100多名修士及神父。並稱,日本每年從馬六甲海關獲得1000克魯紮多,用於設立一個學院,日本學院可在對日貿易船隊中販運50擔生絲。中國教區則可從馬六甲海關臨時支取2000克魯紮多,而在他們航行所販賣的貨物出售後歸還。還稱,日本和中國教區在澳門有300兩白銀的屋鋪收入,這兩個教會共有8000兩白銀作為資本,投資於對日貿易。里斯本海外歷史檔案館,澳門,第1函盒,1622年10月26日致菲利浦三世信函。

1638

崇禎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10月26日,耶穌會著名華人畫師尼閣老.喬萬尼神父高足倪雅谷修士逝世。倪雅谷,字一誠,其教名Jacques Niva。1579年生於日本,其母為日本人,其父為華人。他幼年時在日本天草志岐修院隨尼閣老.喬萬尼學繪畫,甚得乃師真傳。自1601年從日本返回澳門,一直在中國內地及澳門從事教會繪畫事業,直至病逝。葬於聖保祿教堂聖米迦勒壇附近。文德泉:《澳門的日本人》,載《文化雜誌》第17期,1993年;陳繼春:《濠江畫人掇錄》,第7—9頁。

1644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10月6日,廣東提舉司根據廣東巡撫在廣州下達給香山縣令的批示,賜地安葬陸若漢(João Rodrigues)神父,同時賜碑。該碑本應樹在青洲對面的新圍牆之內,後來中國官員認為應立於臨水的灣仔島銀坑山山腳。26日,澳門聖保祿學院院長譚瑪爾(Gaspar de Amaral)神父在灣仔島銀坑新賜地樹起四根木樁,上寫“這塊土地是廣東巡撫以明朝皇帝的名義賜給聖保祿教堂的神父們作為安魂之所”。幾天之後,這些木樁被人拔掉。 阿儒達官圖書館:《耶穌會會士在亞洲》JA 49-V-13,轉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51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51頁之10月6日事,將Te-quesy(提舉司)譯成欽差和特使,致使引用者產生很大錯誤。1644年弘光帝並未派欽差來廣州處理陸若漢墓地之事,而是廣東地方政府的處理意見。由於沒有皇帝的旨意,故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賜陸若漢墓地的所有權尚得不到承認。此處引用《耶穌會會士在亞洲》葡語譯文由金國平先生重新翻譯改訂而成。

1693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2月5日-1694年1月24日)10月26日,澳門議事會與聖家辣修道院簽訂了一份協議,決定將每年議事會收益的1﹪撥給修道院,條件是修道院必須每五年接收一位對澳門有貢獻的市民的女兒入院接受教育。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8.

1695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月13日-1696年2月2日)10月26日,教宗英諾森十二世(Inocêcio XII)決定派遣11位宗座代牧前來中國;為了與葡萄牙和解,將廣東、廣西兩省劃歸澳門教區管轄。賈修利主教從本年起頭銜改為“澳門主教”,他的前任頭銜均稱“中國與日本主教”。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151.

1708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1月23日-1709年2月9日)10月26日,澳門總督戴冰玉要求給其配備一名專職秘書。議事會開會討論,決定推薦三位有貢獻的市民由總督挑選一人,年薪50擔印度大麻(bague)。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59.

1724

清雍正二年(1724年1月26日-1725年2月12日)10月26日,據本日法國耶穌會士馮秉正的信稱,全國性的天主教傳播已經完全被禁止,所有傳教士(除北京以外)都被驅逐,教堂或被拆毀,或派作瀆神的用場;敕令已經頒佈,基督徒必須放棄信仰,其他人不得信基督教,違者將被懲處。被逐出各省的傳教士幾乎全部動身遷往廣州,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西、湖廣及江南等省的西教士大都在9—10月動身前往廣州,其湖廣代牧主教、方濟各會士薩拉瓦爾(Saravalle)神父9月份去了澳門。杜赫德:《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第2卷《馮秉正神父致本會某神父的信》,第314、340—341頁。

1753

乾隆十八年(1753年2月3日-1754年1月22日)10月26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路易斯.聖安娜(Luís de S. Anna)神父被選為澳門奧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長。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605.

1761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2月5日─1762年1月24日)10月26日, 澳門船主高士德 (António José da Costa)請求“聖安羅巴(S. Anroba)”號前往果阿,“聖.沙勿略(S. Francisco Xavier)”號前往帝汶,此要求獲得批准。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508.

1803

清嘉慶八年(1803年1月23日─1804年2月10日)10月26日,澳門第十一號額船從馬尼拉貿易返澳,船上帶回因海上遇難漂到呂宋的高麗全羅道羅州牧人文順得、金玉文二人。《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高麗難民文順得等為備述在海遭風飄泊事呈清朝官員稟》,第638—640頁。

1809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10月26日,張保仔率船艦300餘艘進攻香山黃圃東南,知縣彭昭麟撥繒船14艘護西北。田明矅:《重修香山縣誌》卷22《紀事》;袁永倫:《靖海氛記》卷下,第2頁稱此事在“九月二十五日”,即11月2日。

1866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10月26日,政務參事柯打(José Maria da Ponte e Horta)正式就任澳門總督。30日,卸任總督阿穆恩乘坐“賈梅士”號炮艇離開澳門回國。行前,居民們依依不捨,對他在執政期間的建樹表示特別感謝。途經香港時,在那裡定居的葡人社團也舉行了歡送活動。阿穆恩總督的執政業績卓著,受到兩地居民的稱讚。在他任職期間興建了大量市政工程,改革巡捕制度,拓展了本地的貿易。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澳門現在擁有了值得讚美的道路交通網絡。阿穆恩在途經香港期間還參加了香港葡萄牙人俱樂部大樓的啟用儀式。該俱樂部於上年動工興建,俱樂部位於港島伊利近街,三分之二的建築費是由葡商德爾菲諾‧巴蒂斯塔(Delfino Baptista)和若奧‧巴萊托(João Barreto)支付的。俱樂部富麗堂皇,內部還建了一座劇院。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 Kong and Macao, p. 224;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4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5頁;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122頁。

1867

同治六年(1867年2月5日─1868年1月24日)10月26日,為慶祝柯打總督誕辰,塞爾卡爾子爵梅洛在聖珊澤宮為總督舉行了盛大的生日宴會。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9頁。

1895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26日─1896年2月12日)10月26日,總部設在香港的興中會組織計劃發動廣州起義,由於該計劃在起義之前洩露,已在廣州的孫逸仙立即下令停止行動,但廣東政府已掌握起義之情報,遂展開了對起義者的抓捕和鎮壓。廣州興中會會員全部被捕,孫逸仙的同鄉、好友陸皓東亦慘遭殺害。孫逸仙在美國朋友唐雄的幫助下尋機逃出廣州,僱小汽艇駛往香山唐家灣,先避難於唐雄家。後又男扮女裝躲進了澳門,住在下環街3號弗蘭西斯科.飛南第家中。當時,清政府的暗探也在澳門搜捕孫逸仙,並張貼告示,懸賞捉拿。但孫逸仙在澳督柯高和飛南第的保護和幫助下,在澳門躲藏4天,然後秘密轉道香港赴日本。若昂.歌德斯:《孫逸仙與澳門和革命》,載《文化雜誌》第17期,1993年;卡洛斯.高美士.貝薩:《澳門與共和體制在中國的建立》,第19頁;金英傑:《戰後蕭條經濟似死水,升平旅店開賭救市》,載《新報》2006年8月24日。唐雄,字謙光,香山唐家灣人,1865年生。少時與孫中山交往甚密,後隨父唐益善旅居美國檀香山,繼承父業出任檀香山華美銀行總經理。孫中山倡立興中會時,唐雄曾予以資金支持。抗戰勝利後,定居澳門,在澳門開設8家公司和企業,其中升平大旅店曾為著名賭館。

1897

《知新報》第三十五期刊登《增廣同文館章程議》、《日本貨幣法》、《移花接木》、《滅烟新法》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07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月13日─1908年2月1日)10月26日,《澳門政府憲報》公布全澳公私電話號碼,大西洋澳門工程公所1907年公署及私家所用電話號數,全澳公私電話共有76架︰ 大炮台 1號 沙梨頭兵卡 10號 工務司住家 20號 東望洋炮台 2號 竹仔室兵卡 11號 輔政司住家 21號 媽閣炮台 3號 福隆新街兵卡 12號 律政司住家 22號 望厦炮台 4號 花王廟兵卡 13號 國課官住家 23號 嘉思欄兵房 5號 關閘兵卡 15號 華政廳住家 24號 二龍喉兵房 6號 督署公事房 16號 崗頂玻樓 25號 船政廳 7號 監房 17號 督署 26號 馬兵營 8號 公局醫生房 18號 西望月 27號 連勝馬路兵卡 9號 山頂武醫院 19號 郵政署 28號 國課署 29號 仁慈堂 45號 盧光裕住家 61號 輔政司公事房 30號 公棧 46號 寶行銀號 62號 國課官公事房 31號 斐難奴.羅記土住家 47號 寶裕銀店 63號 按察司公事房 32號 良士.非厘喇住家 48號 時和攤館 64號 西洋銀行 33號 宋次生住家 49號 五和攤館 65號 船政廳公事房 34號 亞渣度住家 50號 時行攤館 66號 督理工程公所官署 35號 馬蛟石防疫醫院 51號 義得攤館 67號 工程公所 36號 督理武備官住家 52號 源源攤館 68號 議事公局 37號 華政署 53號 同源攤館 69號 嘉羅斯船廠 38號 皇家大醫生住家 54號 惠來攤館 70號 皇家大書館 39號 西政廳住家 55號 五章攤館 71號 承充鴉片煙人住家 40號 按察司住家 56號 信行攤館 72號 主教住家 41號 西政署 57號 五行攤館 73號 三巴仔書館 42號 嘉思欄玻樓 58號 榮生攤館 74號 鏡湖酒店 43號 蕭登住家 59號 源利攤館 75號 白馬行醫人廟 44號 五昌攤館 60號 義行攤館 76號 《澳門政府憲報》1907年10月26日第43號。 葡文作Club de Macau,即澳門俱樂部,在伯多祿五世劇院。 葡文作Observátorio Meteorológico,即氣象台。。 葡文作Fábríca de Ópio,意爲鴉片廠。 葡文作Fernando Rodrigues. 葡文作Leôncio Alfredo Ferreira,即飛良紹。 葡文作Carlos Augusto Rocha de Assumpção. 葡文作Fermino Machado,此人為20世紀初期澳門著名鴉片承充商。 葡文作Grémio de Macau,意為澳門同業公會,設在嘉思欄玻樓,即陸軍俱樂部。

1918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10月26日,澳門政府頒佈訓令,宣佈成立審計兼行政訴訟公署(Tribunal de Contencioso e Contas)。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2頁。

1932

收集於1932年之1931年的物業稅公鈔收單

1935

民國二十四年 (1935年1月1日-1935年12月31日)10月26日,澳門政府公佈第461號訓令規定凡出任公務員職務者,必須擁有基本的葡語書寫和口語知識與能力。劉羨冰編著:《世紀留痕:二十世紀澳門教育大事誌》,第81頁。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10月26日,凌晨3時,國民黨海軍步兵登陸艦“聯榮”艦在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地下工作人員李作健的策動和直接策劃下,由第四巡防艇隊隊長柳炳熔負責聯繫,艦上士兵李振華、曲振華、劉景龍、楊成德等人領導和發動,在澳門海面起義,並將“聯榮”艦駛返廣州。隨艦起義的還有第25號炮艇和第四巡防艇隊的部分官兵約70人。劉錫林:《駛向光明》附錄《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大事記》,第324頁。

1953

1953年10月26日,澳門-倫敦的無線電話服務揭幕。

1956

1956年,禮記雪糕向澳門新中行購買無敵牌方型櫃式衣車(15-80車號No 523989),支付230港元。圖為禮記雪糕的購貨單據,立於1956年10月26日,編號003534;保用十年,免費修理。當時的電話號碼還是四個位。

1957

圖為1957年10月26日澳門經濟統計局開出的禮記雪糕繳納進口材料消費稅的收據。材料總價值750元,繳納5%稅費37.50元。

1988

1988年10月25日至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於北京舉行。圖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萬里委員長向起草委員頒發任命書。

1998

1998年10月26日,湄洲媽祖駕臨澳門巡遊。

1998

1998年10月9日,營地街市重建落成啟用。10月26日,正式舉行揭幕禮。

2000

2000年10月26日,首次粵澳海(水)警船艇互訪,廣東省公安邊防3 艘巡邏艇訪澳。

2008

活動由澳門留日同學會、澳門日本會、澳門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辦。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