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记忆之友”专属抽奖活动开奖!澳门记忆团队已发短讯通知得奖者,请得奖者跟着以下安排领奖。领奖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奖名单及领奖安排
>>授权书

更多

为推动澳门历史文化传承,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特别推出“澳门中学生历史文章征集计划”。鼓励全澳中学生撰写澳门文史相关文章,记录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活动详情

更多

“澳门记忆”文史网特别推出全新长期征集项目─“我的澳门记忆”图片分享计划,期望激励更多市民关注身边的点滴,挖掘和分享各类历史资源与生活记忆。

>>前往活动页面

更多

“澳门记忆”文史网隆重推出“记忆之友年度积分回馈计划”,凡参与指定活动可获相应积分,年末换领丰富礼品,诚邀市民参与。

>>查看详情

更多

“澳门记忆”以“记忆同行 岁月新章”为题推出2025年年历电子版下载,传承人文情怀之美,共迎岁月新篇章。
立即下载 年历卡 月历

更多

当年今日
历史上的
1669

康熙八年(1669年2月1日-1670年1月20日)8月6日,一艘荷兰双桅船载着巴达维亚的货物进入澳门港,10月30日返航。 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58页。

1719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12月6日,澳门议事会向葡印总督禀报关于澳门与巴达维亚的航行问题;总督曾下令每年只能派四艘船去巴达维亚,议事会在大会上已经就此作出决定;两位重要商人没有参加该会——当时被关押的安东尼奥.多乌特尔和正在生病的克依罗斯.佩雷拉(Manuel de Queirós Pereira)神父。这两个人于1719年10月30日向议事会和总督提出反对意见,议事会和总督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理由是:巴达维亚是当时唯一能获得巨大租船费的港口;由此获得的利润可以供养澳门的很多军官和海员;这些利润可以维持他们“因为船只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大受影响的家庭;克依罗斯和乌特尔的家庭“用二千两白银也难以支撑”。因此,这一禁令造成的损失太大,他们不能接受。因为,如果这些船只不去巴达维亚,就会“在河中搁浅和腐朽”,因为谁也不肯拿船只到其他港口冒险;况且议事会也要遭受损失,因为在上一年议事会对“与巴达维亚的海上贸易的征税达三万两白银”。中国人出海贸易的禁令取决于中国皇帝,皇帝可能开放海上航行,那么澳门贸易就彻底被毁。澳门和它的市民靠的是船主们。1719年12月20日,议事会作出对船主们有利的决定。Arquivos de Macau, 3a série, Vol.2, p.301;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210.

1719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10月30日,澳门额船赴果阿贸易返回时载意大利耶稣会士徐大盛(Giacomo Filippo Simonelli)到达澳门。徐大盛,字茂盛。因精习天文被召入京。1722年11月26日被派往山东济南,1725年因禁教事被解往广州。1731年后曾潜入江西、江南。1741年在澳门,曾三次任中国和日本的巡按使。1751年3月6日从澳门出发前往东京,后因年事已高,乃返澳门。1755年病逝。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630—631页;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675—677页;《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两广总督杨琳奏报续到澳门洋船数目折》,第122页称徐大盛至澳门是七月十七日(9月1日)。

1744

乾隆九年(1744年2月13日-1745年1月31日)10月30日,葡萄牙奥斯定修士热罗尼莫•圣奥斯定第三次出任澳门奥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长。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605.

1767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月30日─1768年2月17日)10月30日,香山县丞兴圣让批准黎世宝兄弟承充到澳吕宋船买办。黎世宝兄弟为本分良民,且颇晓夷语,而澳门每年均有吕宋国人洋船到澳门贸易,必需买办。嗣后遇有吕宋国夷人洋船到澳贸易,其所需买办人等,即著黎世宝兄弟充当,毋许别人混行占夺。《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香山县丞兴圣让为批准黎世宝兄弟承充到澳吕宋船买办事行理事官牌》,第237页。

1771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2月15日─1772年2月3日)10月30日,普通法官弗朗西斯科•费雷拉(Francisco Ferreira)宣布新总督官邸值1500澳门元,以1000元底价公开拍卖。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165页;中译本将Juiz Ordinário译为预审法官,不妥,应为普通法官。

1790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2月14日─1791年2月2日)10月30日,澳门船主安东尼奥•罗咱和费雷拉•安德拉地(António Freire de Andrade)分别向议事会申请,要求减免他们的债务,因为他们在沉船事故中每人都损失了3万元。Arquivos de Macau, 3a série, Vol. 1, pp. 42—44.

1801

清嘉庆六年(1801年2月13日─1802年2月2日)10月30日,一艘小吕宋船来澳门贸易。因澳门额船第十一号哔度卢‧山度‧地‧古鲁苏船于6月12日被飓风漂伤,不能急于修整,前往贸易,故理事官俾利喇请求将该船顶补第十一号额缺营生。但香山县丞王某查明,第十一号额船于上年十月二十日已开往哥斯达贸易,但未见回澳,为何又报该船漂伤,故明澳门理事官查明禀报。《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署香山县丞王为查报以吕宋船顶补第十一号额船事下理事官谕》,第660页。

1841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月23日─1842年2月9日)10月30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托玛斯·麦克布莱德(Thomas L.McBryde)夫妇从新加坡来到澳门,在澳门居停半年多时间,于翌年6月赴厦门传教。Alexander Wylie, Memó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p.128.

1866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10月26日,政务参事柯打(José Maria da Ponte e Horta)正式就任澳门总督。30日,卸任总督阿穆恩乘坐“贾梅士”号炮艇离开澳门回国。行前,居民们依依不舍,对他在执政期间的建树表示特别感谢。途经香港时,在那里定居的葡人社团也举行了欢送活动。阿穆恩总督的执政业绩卓著,受到两地居民的称赞。在他任职期间兴建了大量市政工程,改革巡捕制度,拓展了本地的贸易。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澳门现在拥有了值得赞美的道路交通网络。阿穆恩在途经香港期间还参加了香港葡萄牙人俱乐部大楼的启用仪式。该俱乐部于上年动工兴建,俱乐部位于港岛伊利近街,三分之二的建筑费是由葡商德尔菲诺‧巴蒂斯塔(Delfino Baptista)和若奥‧巴莱托(João Barreto)支付的。俱乐部富丽堂皇,内部还建了一座剧院。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 Kong and Macao, p. 224; 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164页。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165页;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第122页。

1892

草堆街,昔迺澳门最繁盛之街道,与澳门大街、关前街合称为三街,属荣宁坊,有三街会馆之设。此三街者,古澳之商业枢纽也。草堆街在澳门未辟新马路之前,其繁盛状况可算首擘,各行商店咸集,四方行旅由经,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当清末民初间,尚盛极一时者也。自从一九一八年开辟新马路后,其商业及交通地位,遂被新马路取而代之耳。明朝时,草堆街末端原是澳门港口,旧称船澳口。当时尚未辟街,犹属关前旷地,澳口沙滩也。埗头桥栈,错纵其前;柴船草艇,停泊于是。因此起卸之柴草,时常堆积其间,及开街后,遂沿称之为草堆街焉。而草堆街尾,仍有人习呼之为船澳口者。至于草堆街口,本始自关前之石闸门。一九一四年,草堆街口有一绸缎庄失慎兆焚,殃及背后大三巴斜巷之娲娘庙正殿。灾后废址,当局不许重建,辟为街道,引延草堆街直上而与卖草地赓联焉。《澳门市街名册》释称:“草堆街,由十月初五街,即康公庙前地对面起,至大三巴街,即高尾巷附近,及卖草地街对面止。庙宇有中国灵巖观,又名女娲娘庙。”昔之草堆街,实迺澳门商务重心,亦为百业总汇,各行纷立,既兴且盛。孙中山先生开始革命运动,托迹行医时,亦尝在澳门草堆街八十四号创设“中西药局”,赠医施药。故草堆街又为中国革命之策源地也。据《孙中山先生自传》云:“余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及余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盖当时迺清朝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孙中山先生年二十七岁,方毕业于香港医校,即来澳门,任镜湖医院义务医席,为澳中之贫病大众服务,并设立中西药局以利施药。顾孙中山”先生常轻财义重,毁家救国,因此素无积蓄。只得向镜湖医院药局借银二千元,以为购办西药之用。曾签立揭单,并由澳门巨绅吴节薇署名担保。按当时所立之“揭本生息赠药单”如左:“立领揭银人孙逸仙。缘逸仙订议在澳门大街开创中西药局一间,需银寄办西国药行,今托吴节薇兄担保,揭到镜湖医院药局本银二千大元,七二兑重一千四百四十两正。言明每百元每月行息一元算,其息仍托逸仙代办西药赠送,逸仙自愿赠医,不受谢步。此本限用五年为期,如数清还,或过时不测无力填还,担保人吴节薇自愿填足,毋得异论。欲后有凭,立明领揭银单一纸,当众签名,担保人亦的笔签名,交与镜湖医院药局收执存据。担保还银人吴节薇的笔。知见人:黎若彭、黎晓生、张桢伯、阮建堂、曹渭泉、宋子衡。光绪十八年十月三十日,立领揭银人孙逸仙的笔。”可惜孙中山先生在澳门所设之中西药局历时很暂,翌年便迁往广州,易名东西药局。据《孙中山先生别传》称:“先生设医馆于澳门,为葡医所忌,遂迁往广州。”因为当时孙中山先生在澳门以西法行医,实开澳门华人西医之始。草堆街与卖草地在未辟街前,尚无店户,原为沙滩与山坡,船澳口之柴船草艇载来之柴草,均屯积于沙滩之间,待售于山坡之上。迨后建成街道,始别之为草堆街与卖草地,由是而得名耳。卖草地因就近旧日之营地墟亭,便于交易。盖古来之军营马匹,粮草最为重要,不能或缺者,所以当时草秆贸易颇为大宗,卖草地于是兴焉。犹忆明清两代,中国官军之在澳设营地,驻兵马,所以防夷也。虽曾一度撤去,而嘉庆时,英军亦尝强登澳门,驻扎营地,铁骑横行,经九个月而后去。及至道光时,鸦片战役初期,中国又再加派兵马,驻营地防守,并于关闸门外,连营甲帐,秣马砺兵,在在需要粮草。且古时民间燃料,亦多藉稻草代薪,利其廉也。以故当年卖草地之稻草市场,曾盛极一时。殆至该区开街建屋后,草堆街与卖草地由是隔断,各为一街,草秆生意亦因而他迁。从此两街中不复再见篷蒿捆捆,稻草青青,至今徒负其名耳。不料娲娘庙一场火灾后,澳葡当局不许重建,两街于是仍得贯连。行看将来改良路政成功,草堆街与卖草地街,得成一康庄直道也。

189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10月30日,澳门理商局局长阿丰索‧巴兰登(Afonso Brandão)判定由义合堂张彭、郑星南及辛俭坡合伙在王家新街105号开设的昆隆海味店倒盘。《澳门政府宪报》1897年8月14日第33号及10月30日第44号。

1899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月10日─1900年1月30日)10月30日,澳门富商、大业主、著名赌商及鸦片进出口总监马西米盎奴‧李美雕在风顺堂区逝世。马西米盎奴为澳门土生李美雕家族第三代,1849年2月23日生于风顺堂区。因其家族经营鱼塘而得名“鱼塘仔”,还担任“亚洲和墨西哥海上贸易公司”经理。曾任议事公局议员、政府公共工程委员会委员、仁慈堂值理、风顺堂区调解法官及联合俱乐部主席。1889—1890年还担任玫瑰圣母兄弟会的主席,他还是澳门土生人教育促进会的创办人。1885年10月28日,马西米盎奴与澳门政府签订承充澳门、氹仔及路环闱姓合同,为期五年,每月交银3000元,担保金为9000元,至1890年11月止。由于广东闱姓弛禁,闱姓生意不好做,马西米盎奴要求降低承充银码至每年1.2万元。最后,澳门政府决定仍以原合同为准,但承充期延长至1894年11月,即成为澳门长达10年的闱姓承充人。他是“圣若瑟庄园”的业主,该庄园临近“圣珊泽宫”。1902年,马西米盎奴去世后,其遗孀将庄园卖给仁慈堂,仁慈堂后来将庄园扩为“峰景酒店”的一部分。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3, p.74.

1915

民国四年(1915年1月1日─1915年12月31日)10月30日,澳门政府颁布第249号训令,规定消防处同公务局分家,并规定消防监督处重组,其工作由一支消防队担任,由一名消防监督指挥。这次重组由步兵少校卡洛斯.洛培斯(João Carlos Craveiro Lopes)负责,消防队员主要在警察厅内挑选人员自愿参加。消防队编制为监督1人,副监督1人,科长2人,车队队长1人,车长4人,挑水8人,见习员12人,二等司机10人,三等司机26人,书记员1人,机工4人,司炉4人,送炭工4人,助机工1人及消防长30人。消防器材有蒸汽水车4辆,手摇水车2辆,物料车3辆,梯车1辆,卷喉车1辆及炭车2辆,消防器材被分别安排至三个消防站。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186.

1919

民国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0月30日,澳门政府下令将附属于利宵中学的商业学校独立,以“澳门商业学校”命名。翌年建成新校舍,脱离圣若瑟修院。澳门历史档案馆藏民政管理档,第224号卷宗,第S-E号文件,转引自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 (1900─1949)》,第134页;刘羨冰:《世纪留痕:二十世纪澳门教育大事志》,第62页。

1919

民国八年旧历己未九月初七日(1919年10月30日),卢慕贞女士将二千四百[圆]交余吉堂先生,代孙中山先生交还镜湖医院,镜湖医院将揭单交还给孙中山先生收回,同时镜湖医院发出收据。还款收据现藏于北京“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

1934

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10月30日,澳门政府宣布允许各种赌博业拥有专利权,并采取投标办理全澳赌场业务。澳门政府招人投承签铺票、白鸽票和山票生意。《澳门政府宪报》1934年I0月30日第43号;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Ⅱ, p. 462;飞历奇:《澳门电影历史:有声影片时期 (1932—1936)》,载《文化杂志》第23期1995年。

1939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10月30日,据统计,石岐沦陷后,逃至澳门的难民高达2. 7万人。《杜镛等电告石岐沦陷难民逃澳会商解决办法》,澳门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卷:全宗号35J—175/案卷号116/盘号909/影像号199—202。

1943

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1月1日-1943年12月31日)10月30日,澳门政府颁布关于发售及出口火柴必须遵守之规定:一、每盒火柴必有九十枝,零售价不得超过澳门西洋银行纸币1毫,火柴种类必须遵照统制委员之货办,制造厂必须供足市面上所有销售流通额数;二、将来有新出产之火柴货品高于上述之种类,其价值不得超过一点五毫;三、按照第一、二条之火柴系在本地发售,每盒面必须注明价值及在本地销售字样,此类火柴不准出口;四、向统制委员会请求火柴出口之请求书必须由制造厂司理负责签名盖章,若签名盖章时该司理要求特别酬劳,按例处罚;五、商业字按照所定之规则将货物出口,即负责用统制委员会名义存储该货价值五成用中储券为本位或负责运回需用粮食价值比;六、所有商业零售或运出商店于违犯之布告之规定,统制委员会按照适合律例处罚。《澳门政府宪报》1943年第23号,第541-542、558页。

1945

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 )10月30日,音乐巨匠冼星海逝世于莫斯科。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的一个渔民家庭,7岁时随母亲移居新加坡,后在广州培正中学读书。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Paul Duck )。毕业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离开武汉投奔延安根据地,担任延安“鲁艺”音乐系教授,并完成《保卫卢沟桥》、《救国军歌》、《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1940年,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多次往返苏联。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人民和音乐,故有“人民音乐家”的称号。澳门同胞为了纪念这位元音乐巨匠,将新口岸的一条新建道路命名为“冼星海大马路”。傅玉兰主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143页。

1954

1954年,3名志趣相投的葡籍澳门居民比度(Fernando de Macedo Pinto)、施利华(Carlos da Silva)和安达斯(Paulo Antas),希望在澳门筹办一项汽车竞赛,但3人对如何组织比赛都没有实质经验。后来,他们得到香港汽车体育会的保罗.狄太(Paul Dutoit)和澳门警方指挥官佛列度.告斯的帮助,通过多方的努力,第一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终于在当年的10月30日顺利诞生。首届的赛事总共有15辆车参与,4小时为限,以行走里数最多者为冠军,据悉当年观看赛事的观众有2万人之多。到1975年,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改由市政厅负责举办,而该活动亦被正式列入国际性比赛的赛程表内。时至今日,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已成为澳门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事,每年11月赛事举行期间,澳门就会热闹非常,全城洋溢着紧张刺激的气氛。

1954

1954年10月30日至31日,第一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在东望洋跑道举行。至2003年已举办50届。

1982

大炮台一直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建为气象台,1966年气象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1996年9月起,澳葡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

1992

1992年10月30日,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官式访澳两天。

1995

澳门中华教育会于1995年10月30日举行《澳门基本法课本》发行仪式。参考资料:《华侨报》1995年10月31日报道。

2000

2000年10月30日,特区政府总部(前澳督府)装修后正式启用。

2002

2002年10月30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举行建校5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礼,何厚铧行政长官莅临典礼现场。青洲小学是中总除商训夜中学外创办的另一学校,其创办是缘于1950年末青洲木屋区发生火灾。其时中总牵头筹款为居民重建家园后,却见该区贫民甚众,且多有家庭未能供子女就学。于是,经商议决定筹集了资金,并于翌年在该区创办了“青洲平民识字学校”,并由当时的中总理事长何贤担任创校校长。该校地段原来权属乃高可宁(曾任中总第29-33届值理会主席)的家族所有,高氏将之无条件赠予中总作为办学之用。数年后,1955年祝融再次降临青洲区,连带学校校舍亦遭波及。中总再次斥资重建落成后,有见原校名中“平民”二字似有贬低毕业生之嫌,对莘莘学子建立自信心亦属不利,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易名为“青洲小学”,仍由何贤担任校长,并兼任校董会主席之职。至1983年末何贤先生仙游后,校董会主席一职,曾先后由马万祺、陶开裕、崔德祺、崔乐其等担任,及后由许世元接任该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鉴于校舍残旧及不敷应用,中总遂决定在原址再次重建。新校舍大楼于2002年9月落成,内设幼稚园和小学,学生近四百人,为青洲小学校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参考资料:邢荣发:《澳门中华总商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6年,第116~117页。

2002

2002年10月30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举行建校5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礼,何厚铧行政长官莅临典礼现场。青洲小学是中总除商训夜中学外创办的另一学校,其创办是缘于1950年末青洲木屋区发生火灾。其时中总牵头筹款为居民重建家园后,却见该区贫民甚众,且多有家庭未能供子女就学。于是,经商议决定筹集了资金,并于翌年在该区创办了“青洲平民识字学校”,并由当时的中总理事长何贤担任创校校长。该校地段原来权属乃高可宁(曾任中总第29-33届值理会主席)的家族所有,高氏将之无条件赠予中总作为办学之用。数年后,1955年祝融再次降临青洲区,连带学校校舍亦遭波及。中总再次斥资重建落成后,有见原校名中“平民”二字似有贬低毕业生之嫌,对莘莘学子建立自信心亦属不利,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易名为“青洲小学”,仍由何贤担任校长,并兼任校董会主席之职。至1983年末何贤先生仙游后,校董会主席一职,曾先后由马万祺、陶开裕、崔德祺、崔乐其等担任,及后由许世元接任该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鉴于校舍残旧及不敷应用,中总遂决定在原址再次重建。新校舍大楼于2002年9月落成,内设幼稚园和小学,学生近四百人,为青洲小学校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参考资料:邢荣发:《澳门中华总商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6年,第116~117页。

2002

2002年10月30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举行建校5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礼,何厚铧行政长官莅临典礼现场。青洲小学是中总除商训夜中学外创办的另一学校,其创办是缘于1950年末青洲木屋区发生火灾。其时中总牵头筹款为居民重建家园后,却见该区贫民甚众,且多有家庭未能供子女就学。于是,经商议决定筹集了资金,并于翌年在该区创办了“青洲平民识字学校”,并由当时的中总理事长何贤担任创校校长。该校地段原来权属乃高可宁(曾任中总第29-33届值理会主席)的家族所有,高氏将之无条件赠予中总作为办学之用。数年后,1955年祝融再次降临青洲区,连带学校校舍亦遭波及。中总再次斥资重建落成后,有见原校名中“平民”二字似有贬低毕业生之嫌,对莘莘学子建立自信心亦属不利,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易名为“青洲小学”,仍由何贤担任校长,并兼任校董会主席之职。至1983年末何贤先生仙游后,校董会主席一职,曾先后由马万祺、陶开裕、崔德祺、崔乐其等担任,及后由许世元接任该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鉴于校舍残旧及不敷应用,中总遂决定在原址再次重建。新校舍大楼于2002年9月落成,内设幼稚园和小学,学生近四百人,为青洲小学校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参考资料:邢荣发:《澳门中华总商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6年,第116~117页。

2002

2002年10月30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举行建校5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礼,何厚铧行政长官莅临典礼现场。青洲小学是中总除商训夜中学外创办的另一学校,其创办是缘于1950年末青洲木屋区发生火灾。其时中总牵头筹款为居民重建家园后,却见该区贫民甚众,且多有家庭未能供子女就学。于是,经商议决定筹集了资金,并于翌年在该区创办了“青洲平民识字学校”,并由当时的中总理事长何贤担任创校校长。该校地段原来权属乃高可宁(曾任中总第29-33届值理会主席)的家族所有,高氏将之无条件赠予中总作为办学之用。数年后,1955年祝融再次降临青洲区,连带学校校舍亦遭波及。中总再次斥资重建落成后,有见原校名中“平民”二字似有贬低毕业生之嫌,对莘莘学子建立自信心亦属不利,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易名为“青洲小学”,仍由何贤担任校长,并兼任校董会主席之职。至1983年末何贤先生仙游后,校董会主席一职,曾先后由马万祺、陶开裕、崔德祺、崔乐其等担任,及后由许世元接任该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鉴于校舍残旧及不敷应用,中总遂决定在原址再次重建。新校舍大楼于2002年9月落成,内设幼稚园和小学,学生近四百人,为青洲小学校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参考资料:邢荣发:《澳门中华总商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6年,第116~117页。

2002

2002年10月30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举行建校5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礼。青洲小学是中总除商训夜中学外创办的另一学校,其创办是缘于1950年末青洲木屋区发生火灾。其时中总牵头筹款为居民重建家园后,却见该区贫民甚众,且多有家庭未能供子女就学。于是,经商议决定筹集了资金,并于翌年在该区创办了“青洲平民识字学校”,并由当时的中总理事长何贤担任创校校长。该校地段原来权属乃高可宁(曾任中总第29-33届值理会主席)的家族所有,高氏将之无条件赠予中总作为办学之用。数年后,1955年祝融再次降临青洲区,连带学校校舍亦遭波及。中总再次斥资重建落成后,有见原校名中“平民”二字似有贬低毕业生之嫌,对莘莘学子建立自信心亦属不利,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易名为“青洲小学”,仍由何贤担任校长,并兼任校董会主席之职。至1983年末何贤先生仙游后,校董会主席一职,曾先后由马万祺、陶开裕、崔德祺、崔乐其等担任,及后由许世元接任该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鉴于校舍残旧及不敷应用,中总遂决定在原址再次重建。新校舍大楼于2002年9月落成,内设幼稚园和小学,学生近四百人,为青洲小学校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参考资料:邢荣发:《澳门中华总商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6年,第116~117页。

更多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