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55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1556年2月10日)10月20日,葡商杜阿爾特•伽瑪的船滿載貨物從日本返回浪白滘。 同時抵港的還有瓦茲•阿拉貢(Diogo Vaz de Aragão)的一艘商船。 Rebecca Catz: coma colaboração de Francis M. Rogers, Cartas de Fernão Mendes Pinto e outros documentos, pp. 64—65.

1689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10月20日,澳門議事會與帝汶制定檀香木貿易規定,每艘船可以裝載1800擔檀香木,其中要扣除622擔為全體船員所得,剩下的1178擔,因為考慮船員在船上可能遭遇的巨大風險,其中三分之一即392擔應分攤給船員,餘下的784擔則分配給澳門居民。自荷蘭人佔領望加錫後,澳門商人一直以專營方式從事帝汶的檀香木貿易,皇家財政、議事會、仁慈堂和其他私商一直掌握著這一貿易的壟斷權。為了改善這種壟斷貿易,從本年起,澳門議事會就開始發放許可證,允許華商派船和人直接前往巴達維亞、帝汶和索洛,允許他們通過一種船稅來擴大澳門在上述地區的貿易規模。每艘船隻可以運載1800—2000擔檀香,可在馬六甲、馬都拉、巴厘、拉蘭圖卡及印尼群島其他地方停留。此外,還可航行於巴達維亞與帝汶之間,為利佛奧的葡萄牙和混血兒駐軍提供給養。C.R.Boxer, Portuguese Society in the Tropics: the Municipal Councils of Goa, Macao, Bahia, and Luanda, 1510—1800, p.10.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p. 158—160.

1714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2月14日-1715年2月3日)10月20日,澳門議事會通過北京的蘇霖和紀理安兩位神父向康熙皇帝贈送了一件貴重禮物,感謝中國皇帝對澳門市的恩德。耶穌會會員們也加入了為皇帝六十壽辰敬獻“貢品”的行列。當時,正有五位清廷高官參觀澳門,議事會的議員們按照中國禮節,跪叩聖安。澳門炮台鳴炮,教堂鐘聲齊鳴對清廷官員致禮。這一友善舉動使這些官員十分高興,返朝上奏,康熙帝龍顏大悅,遂下旨免去澳門1000兩地租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88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85頁。

1747

乾隆十二年(1747年2月9日-1748年1月29日)10月20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弗朗西斯科.保拉(Francisco de Paulla)被選為澳門奧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長。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605.

1752

乾隆十七年(1752年2月15日-1753年2月2日)10月20日,巴黎外方傳教會駐澳門代理人讓-白蒂斯特.麥格霍特(Jean-Baptiste Maigro)在澳門逝世。麥格霍特,1704年生於法國朗格勒 (Langres),1740年前往澳門,接替前任安東.郭奈(Antoine Connain)為巴黎外方傳教會駐澳門代理人。1747年馬青山(Joachim Enjobert de Martiliat)主教離開四川經澳門返回歐洲時,任命他為四川、雲南和貴州教區的助理主教,但並未赴任。麥格霍特去世後,由皮埃爾.拉塞爾(Pierre-Antoine Laccére)繼任該會駐澳門代理人,皮埃爾.拉塞爾於1749年到達澳門。http://arehivesmep.mepasie.org/annuaire/Chine/notices-necrologies/1700一1799/1704—01.htmGérard Moussay et Brigitte Appavou, Répertolre des Membres de la Société des Missions Étrangères(1659—2004), p.74.

1764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月2日─1765年1月20日)10月20日,澳門議事會收到亞美尼亞商人阿圖•雅各布的書面申請,希望議事會批准他原來要運往廣州的一批布料在澳門上岸,因為廣州市場蕭條。議事會認為,此事對澳門利益無關,遂予以駁回。Arquivos de Macau, 3a Série, Vol. 4, pp. 304─305.

1767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月30日─1768年2月17日)10月20日,澳門缺糧,澳門議事會致函澳門同知,請求從香山石岐裝運糧食來澳支援,“救活唐夷”。米石出洋,原為禁止。然澳門同知飭行香山縣,諭令米商,源源載運到澳售賣。《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上冊《署澳門同知李為原稟懇請飭令石岐米石照舊裝運來澳救活唐蕃行理事官牌》,第148頁。

178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2月7日─1789年1月25日)10月20日,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教案中被抓捕的巴黎外方傳教士馮若望、李多林神父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正月被清政府押送廣州驅逐出境。不久,兩人又返回澳門。李多林幾次擬自福建再回四川,未獲成功。至本日,馮若望改名為郭恒開,李多林再改名為徐德新,再次從澳門起程,潛入內地,於翌年1月14日行抵重慶。Lettreàsa famille, 30 août 1789, Archives des Missions Etrangères, Vol. 1250, p. 480; Adrien Launay, Histoire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Se-Tchoan, Vol. 1, pp. 619—620;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下冊,第140頁。

1817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2月16日─1818年2月4日)10月22日,兩廣總督蔣攸銛巡視澳門。兩廣總督蔣攸銛已得到將調任四川總督的消息後,決定對澳門進行一次巡視。他10月15日從廣州出發,於20日抵達香山縣,並檢閱前山寨官兵。22日赴澳門,住議事會為其準備的“大公館”,視察三巴、伽思蘭、東望洋、西望洋、娘媽閣及南灣等6座炮台,並檢查澳門藏匿中國天主教徒的“弊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澳門同知兼署香山知縣鐘英為兩廣總督臨澳飭備公館等事下理事官諭》,第372頁。

1844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18日─1845年2月6日)10月18—22日,耆英針對中法談判中法方強請他弛禁天主教事連續上奏,請求道光帝對天主教弛禁。道光帝與耆英等人反複商議,最後,於11月26日由耆英擬寫一“簡明節略”的奏報,而由道光帝批複“依議”,於12月14日正式公布稱:“原所以禁中國借教為惡之人,並非禁及於西洋各國所崇奉之教也。今據佛蘭西使臣拉萼尼請將中國習教為善之人免罪之處,似屬可行,應請嗣後無論中外民人,凡有學習天主教並不滋事為非者,仰懇天恩,准予免罪。”這是清政府正式發布的解除教禁的公文,從此,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合法地位。《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6冊卷72,第2900頁;《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7冊,第534頁;郭衛東:《清朝基督教弛禁的澳門交涉》,載《文化雜誌》第54期,2005年。

1851

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10月20日,澳督賈多素已意識到他一貫力主的對華軍事行動實無可能,遂開始接受召回華人商行、恢復中國海關的建議。並於本日召開了政務委員會會議。參會的有主教熱羅尼莫.馬塔、澳門地區大法官塞克拉.品篤、塔瓦雷斯.阿爾梅達(Tavares de Almeida)上校、議事公局主席貝爾南多.古拉爾特及管理華人事務官勞倫索.馬葵士。此議一出,竟獲一致通過,遂決定“利用一切光明正大的手段,在無損於葡萄牙國家尊嚴的情況下,重新將商行與中國海關請回來,拯救本澳於沉浮數年之久的深淵”。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207—208頁。

1863

同治二年(1863年2月18日─1864年2月7日)10月8日,澳門仁慈堂發售澳門彩票,以白鴿票稱之:嬰堂設有白鴿票4000條出賣。每條取銀2元,共成銀8000元,為抽用行衰矜所用。此票分為4起。每起該票1000條,均照式樣如左:l條中式銀500元,1條中式銀200元,2條每條中式銀100元共200元,3條每條中50元共150元,8條每條中25元共200元,30條每條中5元共150元,75條每條中4元共銀300元。中式票120條,不中白票880條,二共票1000條。一扣用銀300元,中式銀1700元,二共銀2000元。賣票自本洋月20日起,開票4次,即每起1次。首起在番人本年12月19沙麻度日開。次起在番人明年3月19沙麻度日開,3起在番人明年6月21爹沙日開,4起在番人明年9月20爹沙日開。每起票1日開全,賣此票議開第1起,始賣第2起,以此次第清款。1863年10月8日育嬰堂票式。COTA:AH/SCM/029. MIC:A0312,澳門歷史檔案館。文中沙麻度日為葡語,意為星期六,爹沙日為葡語,意為星期二。

1864

同治三年(1864年2月8日─1865年1月26日)10月20日,澳門政府獲准建造蒸汽炮艇加強地區防務。此前在利物浦製造的“紮爾克(Zarco)”號汽輪已劃屬水警。為澳門新造的炮艇命名為“卡洛斯王子(Príncipe Carlos)”號和“賈梅士(Camões)”號。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57頁。

1873

同治十二年(1873年1月29日─1874年2月16日)10月20日,媽閣附近的屠宰場建成使用。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2頁。

1891

光緒十七年(1891年2月9日─1892年1月29日)10月20日,奉葡國電諭,澳門政府批准現時承充澳門、氹仔、過路灣煮賣洋藥字號,俟滿現屆合同期,再展限10年,每年規銀13萬元。《澳門政府憲報》1891年10月22日第43號。

1921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10月20日,澳門政府通知法國駐香港領事,已通過警署向李革發出勒令,若他以個人或代表某個企業,在廣東政府的資助下,在對面山開辦航空業務,將被驅逐出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2頁。

1923
1925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0月20日,馬嘉禮就任澳門總督,前任代理總督陸軍上校奧古斯托.山度士卸任。馬嘉禮為軍人出身,後任行政長官。1919年,任維禮角群島總督,歷時三年,其他時間多在陸軍部任要職。現為陸軍中校。《關於澳門總督更換件》、《有關新任澳門總督的履歷件》,載張海鵬主編:《中葡關係史資料集》(下冊),第2081頁。按:原文寫作“馬加齡”。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89頁稱,米也馬嘉禮10月18日就任總督,又《拱北關民國十四年華洋貿易統計報告書》(1925年12月3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356頁]亦稱10月18日。

1937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10月20日,澳督巴波沙致電葡國殖民地部,請葡國政府增派軍隊駐守澳門。11月,一艘葡國戰艦運送澳門一批軍隊和軍事設備,增強了澳門的防衛力量。市民就葡軍到達澳門議論紛紛,一些本地葡人生怕日本和中國干涉,因此,有人公開質疑澳門現階段是否需要增加駐軍。澳督巴波沙解釋稱,加強軍事力量純屬防衛性質,可以作為維護中立的有力保證。澳門總督致殖民地部1937年第126號電報及1937年11月15日廣州葡萄牙領事致外交部電文,轉自陳錫豪:《抗日戰爭時期的澳門》,第5頁。

2003

蘇翰彥,乳名佬弟,字覺民,號漢焱,生於廣東北海(今北海市)。民盟澳門分部創始人之一、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蘇幹遠弟弟。 青少年時代,翰彥開始參加進步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聯合北海各界進步力量,推動成立抗敵後援會,擔任該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兼仇(日)貨登記處主任、糾察隊總隊長,參加抵制日貨運動。 1936年夏,翰彥入讀廣東國民大學中文系,在校撰稿《中國詩壇》;1937年“七七”事變後,休學後回到北海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1938年初,翰彥隨張炎將軍在廣東高州一帶籌建抗日根據地;1941-1946年,跟隨中國國民黨一八七師師長張光瓊,轉戰曲江一帶,利用這一優勢,保護和營救許多中共黨員。 1947年春,孫乾任國民政府中山縣長,邀請翰彥擔任縣政府科長。他利用職務便利,保護一大批革命工作者,剷除全縣的鴉片煙苗,重建孤兒院,為老百姓辦不少好事。 1948年春,經彭中英、葉春介紹,翰彥在澳門加入張瀾、沈鈞儒等進步人士創建的中國民主同盟,協助彭中英籌建民盟澳門分部,並在石岐建立民盟分部,成為創始人之一。 同年冬,中山縣發展盟員80多人,翰彥擔任民盟中山分部主任委員,秘密創辦中山民盟內部進步刊物《群聲》,援助五桂山抗日遊擊隊,自己帶頭並發動一些公司為五桂山遊擊隊捐獻財物,利用職務便利秘密取出國民身份證5000張,為五桂山遊擊隊和盟員在敵偽管區活動提供方便。 他利用與孫乾的關係和職務之便,成功營救中共黨員蘇金榮、蘇恆輝等人;提前通知中共黨員張光轉移,避過搜捕;為提防敵人大屠殺,通過在法院工作的盟員梁健釋放政治犯20多人。通過在國民黨機關工作的盟員搜集國民黨軍隊情況,及時送交珠江區中共黨組織及五桂山遊擊隊。 1949年8月,翰彥將獲得國民黨廣州軍政機關準備撤向海南島及把大批武器、彈藥銷毀與投入黃埔港等重要情報,通過盟員,將信息輾轉香港送交香港民盟組織及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配合中共中山縣委書記黃旭,與兄長蘇幹遠一起策動國民黨六二軍、中山“保安團”第三營、中山保安團第一營第二連和1946年後任中山縣地方武裝統率部主任屈仁則起義;和平接收中山二區聯防大隊,協助貧農團開展抗徵兵、抗徵糧、抗徵稅鬥爭。 翰彥在中山開辦夜校,對婦女進行革命啟蒙教育。應南路解放區要求,他動員盟員李一波、賴恆、鄺力軍等秘密回南路遊擊區根據地參加革命活動;動員部分學生參軍,編入粵贛湘邊縱隊中山獨立團第四營,直至中山解放。 在中共黨組織支援下,翰彥組織策應和平接管中山石岐小組,由中山民盟推舉鄭彼岸、鄭道實出面主持,秘密印發各種宣傳資料,以中山革命人民名義,發出告父老兄弟書,號召師生護校、工人護廠、機關職員保護檔案,號召各界民眾共同遵守社會秩序,維持治安,迎接解放。 1949年10月30日中山解放後,翰彥被聘為中山縣軍事管制委員會顧問,奉派接管私立大公中學並任校長。他團結原校教職員,從澳門等地調進知名的高中生物科教師孫錫昆等一批有教學經驗教師,充實學校師資力量,提高教育教學品質。 後來,翰彥調往廣州工作。1954年後,翰彥擔任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他認真做好統戰工作,協助落實知識份子政策,吸收中山大學知名教授商承祚、王起、樓棲、吳宏聰和粵劇界知名演員文覺非、羅家寶等加入民盟。[1] 民盟中山市委會1950年召開第一次盟員大會。1966年,“文革”開始,民盟組織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翰彥擔任中山市民盟第一任主任委員。[2]翰彥因心臟病和青光眼病日加嚴重,1984年離休。 2003年10月20日,翰彥在廣州去世,終年88歲。[1] 2006年12月19日下午,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廣東省委主委韓大建,民盟廣東省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李竟先出席在廣州市廣東大廈舉行的“《落紅護花》首發式暨紀念蘇翰彥誕辰93周年座談會”。 《落紅護花》是民盟中央主辦的群言出版社編輯的《民盟歷史人物叢書》系列中的一本,在全國公開發行。《落紅護花》的主人公蘇翰彥是中山民盟組織的創始人。作者謝炎是民盟省委機關離休老幹部,以平實、沉細的筆觸,翔實地講述了蘇翰彥一生起伏沉浮、風波跌宕的生命行跡。 韓大建主委在座談會上作了發言,她說:“蘇翰彥同志是我們民盟的驕傲和楷模。他作為舊時代的知識份子,嚮往光明、投身革命、積極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歷經坎坷矢志不渝,直至晚年依舊坦蕩磊落。今天我們緬懷和紀念蘇翰彥,就是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的優秀人格,最終落腳點就是推動我們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和自身建設工作繼續向前發展,建設一個合格的參政黨,為廣東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群言出版社》社長范芳、政協北海市委、中山市政府、民盟中山市委、蘇翰彥家屬及其生前親朋好友共五百餘人參加座談會。[3]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268-269頁。 [2]《紀念〈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頒佈15周年積極推進多黨合作事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載《中山日報》,第3639期,B3版,2004年12月23日。 [3]《〈落紅護花〉首發式暨紀念蘇翰彥誕辰93周年座談會在廣東大廈舉行 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廣東省委主委韓大建出席座談會》,載“民盟廣東省委"網,2008年7月18日,http://www.gdmm.org.cn/Article/class2/class18/200612/239.html。

2006

“合興”麵包辦館已經結業,是拍攝當時唯一用柴烘麵包的麵包店。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