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沙龍” 7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甄桂芳主講“澳門電腦發展半世紀:口述歷史訪談”及李業飛主講“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的意義”,活動將於7月14日中午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系列活動─澳門賽區專題研習比賽已公佈。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北區圖片徵集”,由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澳門北區的老照片和珍貴回憶,共同探索北區情懷、發掘北區魅力!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歷史知識大比拼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19

正德十四年(1519年1月31日─1520年1月19日)7月10日,曾任江西巡撫致仕在家的林俊聞寧王朱宸濠叛,當夜立即以錫鑄佛郎機銃為銃樣,並抄火藥方及書信一封交予僕人,從福建莆田趕往南贛巡撫王守仁駐地南昌。僕人至南昌時,寧王已被擒。王守仁聞訊,為之感激涕下,賦《書佛郎機遺事》詩一首:“佛郎機,誰所為?截取比干腸,裹以鴟夷皮。萇弘之血釁不足,睢陽之怒恨有遺。老臣忠憤寄所泄,震驚百里賊膽披。徒請尚方劍,空聞魯陽揮。段公笏板不在茲。佛郎機,誰所為?”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24《書佛郎機事》。

1522

嘉靖元年(1522年1月28日─1523年1月16日)7月10日,末兒丁•多•滅兒使臣率領的6艘船共300人從馬六甲出發,其中4艘是他從印度帶來,再加上杜阿爾特•科埃略及安布羅濟奧•雷戈(Ambrósio do Rego)各1艘,其兄弟華士古•高丁紐、狄奧戈•梅洛及別都盧(Pedro Homem)、杜阿爾特•科埃略和安布羅濟奧•雷戈分別任船長。這一次被視為葡萄牙派往中國的第二個使團:末兒丁•多•滅兒受曼努埃爾一世之命,希望爭取同中國皇帝簽訂一項“和平協議”,並在華建立貿易基地。《若昂•德•巴羅斯亞洲史──旬年史之三》第8篇第5章,第154頁。

1623

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7月10日,澳門署理主教弗雷•羅薩里奧回歐洲後,繼任此位者為另一位多明我會士亞德里安諾•庫尼亞(Adriano da Cunha)神父。一直對多明我會士出任澳門主教一職抱有意見的耶穌會士們終於按捺不住,紛紛站出來指責多明我會神父的代理資格,公開以暴力手段威脅多明我會修道院,還擅自推選滯留澳門的日本主教狄奧戈•瓦倫廷兼任澳門署理主教。致使澳門兩大天主教修會大動干戈,發生流血衝突。以議事會為後盾的耶穌會士還開炮轟擊多明我會修道院。當時剛抵達澳門的新總督弗蘭西斯科•馬士加路也站在多明我會士一邊,率領士兵鎮壓了這一場暴亂,並將24名為首暴亂分子押送到果阿,被葡印總督判處死刑,但兩年後又被國王下令釋放。H. チースリク:《キリシタン時代におけゐ司教間題》,載《基督教研究》第9輯,第433—435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58頁。

1642

崇禎十五年(1642年1月30日─1643年2月18日)1月,新國王若奧四世派遣於1638年離澳回國的菲亞略•費雷拉(António Fialho Ferreira)為使節,去向澳門傳達葡萄牙恢復獨立的消息。為了防止西班牙人搶先趕到,使當地的市民繼續效忠於西班牙,菲亞略•費雷拉作出很大努力,於1642年5月30日率先趕到目的地。31日,澳門議事會為若奧四世舉行了盛大的慶典,由方濟各會士署理主教本托•克里斯托(Frei Bento de Cristo)主持,並通過了由276人簽名的文件。在澳門總督和教會領袖召集的秘密會議上,菲亞略•費雷拉向全體社會名流公佈若奧四世即位的消息,作了愛國的演講。大部分與會者立即表示了對新國王的忠誠,雖然他們明白,承認若奧四世就意味著將失去如今賴以為生命線的澳馬貿易。會上,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意見。他們倒不是反對擁戴若奧四世,而是因幾年前菲亞略•費雷拉在澳居留時與他們有利害衝突,因此不願受他的左右。由於菲亞略•費雷拉的姻親、屢次出任中國及日本巡航首領的賈羅布等人態度堅決,會議最終作出了決定。6月20日,澳門總督和所有有聲望的市民、宗教人士都在公共廣場參加效忠於若奧四世的宣誓儀式。宣誓條文有71人簽字,包括澳門署理主教本托•克里斯托及各修道院院長。宣誓以後,兒童們向民眾表演戲劇,榮譽團的士兵對天鳴槍,所有的炮台鳴放禮炮,使整個慶典進入最高潮。為了表明澳門對若奧四世的效忠,居民們捐贈了一大筆現金20萬兩白銀給國王,還給國王奉獻了澳門生產的200門銅炮和各種彈藥。由澳門議事會推選的代表菲亞略•費雷拉和貢薩洛•費拉茲(Gonçalo Ferras)送到里斯本,並以該城的名義向國王致敬。此後的10個星期,在澳葡萄牙人為祖國的光復進行了在所有葡萄牙海外居留地中最為熱烈的慶祝活動。儘管陰雨連綿,貴族們都穿上華貴的節日盛裝,公共建築、教堂和富裕市民的房屋都懸燈結彩,各個教堂和修道院都舉行感恩祈禱、組織化裝遊行,市民們更是興高采烈地觀賞以葡萄牙農村方式進行的鬥牛表演。7月7日,一場由年輕人組織的盛大的化裝遊行尤為引人注目,甚至居住在澳門的非葡籍居民都加入了這場盛大的慶典:聖保祿學院的中國學生進行了中國式表演,多明我會學校的學生和奧斯定修道院的學生也聚集起來歡慶這一節日。被驅逐到澳門的日本天主教徒表演了日本傘舞,波斯人表演了燈舞,荷蘭人也在表演中展示了他們的民族風尚。參與這場盛典的還有澳門的奴隸們,7月10日,聖老楞佐堂區的奴隸們率先向主人要求舉辦自己的化裝舞會得到允許,他們使用主人提供的面具和各種道具表演了非洲舞;8月10日,澳門的大部分奴隸和聖安東尼奧堂區的奴隸舉行了自己的遊行演出,其規模完全可以和上一次奴隸化裝舞會相媲美。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6章,第85頁;C. R. Boxer, The Embassy of Captain Gonçalo de Siaueira de Souza to Japan in1644—1647, p. 3; C. R. Boxer, Seventeenth Century Macao, pp. 163—166, p. 170.

1649

順治六年(永曆三年/1649年2月11日─1650年1月31日)7月10日,方濟各會利安當神父率領文度辣、畢兆賢(José Casanova)兩位神父及僑居馬尼拉的福建頂頭華人離開馬尼拉,前往澳門。到澳後不久,即進入中國內地,於8月抵達福建安海—鄭芝龍故里傳教。在天主教友羅文藻的幫助下,利安當一行被安置在鄭芝龍澳門葡萄牙女婿安東尼奧•羅德里古斯家中。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Vol. 3,p. 318;崔維孝:《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1579—1732)》,第117—118頁。

1709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2月10日-1710年1月29日)6月30日,果阿皇家海軍步兵上尉古爾露與瑪麗亞•莫烏拉(Maria de Moura)舉行訂婚儀式。當天,古爾露即將瑪麗亞•莫烏拉帶出她外婆莫烏拉•瓦斯貢塞羅斯(Maria de Moura Vasconcelos)家。自從瑪麗亞•莫烏拉父親於1702年去世,她一直與外婆一起生活。根據主教的命令,莫烏拉寄住在卡塔琳娜•羅郎也家中,卡塔琳娜•羅郎也即前澳督曼努埃爾•羅郎也的女兒。7月10日,議事會反對將瑪麗亞•莫烏拉寄住在卡塔琳娜•羅郎也家中。古爾露,約1682年生於巴西,他是當地總督、一位葡萄牙貴族與一名具有印第安人以及歐洲血統混血女人的私生子。他在澳門任期內,以其聰明才智和依章辦事的風格,受到澳門葡人的愛戴。當任期結束後他拒絕了再次的委任,後成為帝汶總督。瑪麗亞•莫烏拉也是一個混血出身的葡萄牙土生少女,博克塞在分析這個案例時指出:大多數混有中國血統的澳門土生族群形成於這段時期,他們大部分是葡萄牙及歐亞男主人與他們的妹仔同住下而衍生出來的。而這些妹仔一般都是被遺棄的中國女孩,她們會被她們的父母親賣身到其他家庭做一段時間(通常約四十年)或一世的傭人,這種把女孩賣給澳門居民的活動在很早時期已經開始,儘管中葡雙方的官員不斷禁止,這種活動仍然持續了超過三個世紀。如上述所言,當一些女孩被剝削及虐待的同時,一些女孩則如親生子女般被看待,她們通常還會成為遺產的繼承人,這一點可由仁慈堂存有的記錄證明。葡萄牙在世界另一邊的殖民地(亞速爾群島及巴伊亞),也有類似對奴僕作出遺產送贈的記述。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62. C. R. Boxer, Mary and Misogyny: Women in Iberian Expansion Overseas (1415—1815) Some facts, fancies and personalities, p.88,《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1040頁注72。

1720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月8日-1721年1月27日)7月10日,葡萄牙耶穌會士穆德我神父在澳門出任日本省會長,第二次出任聖保祿學院院長。於本年12月30日在澳門逝世。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379; 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444頁。

1769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7日─1770年1月26日)7月10日,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管理會致函居住澳門的英籍私商羅伯特•傑克遜(Robert Jackson)船長,稱讚他多次為公司效勞,東印度公司董事部為了鼓勵他的工作,指令管理會每年給他贈送津貼費200西班牙銀元。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5卷,第569頁。

1780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月5日─1781年1月23日)7月10日,有呂宋船一艘直駛入澳門。清政府令理事官公薩爾維斯•葛拉查明該船是否遭風漂入澳門,該船是否有違禁物品,如無,即雇覓火長,完備伙食,催令出口回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下冊《署香山知縣吳為確查風飄入澳呂宋船仔事行理事官牌》,第653頁。

1805

清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7月10日,海寇於夜晚焚劫香山內河諸港口。初,海盜張保仔、鄭石氏、郭婆帶、烏石二、東海八等皆嘯聚外洋,商船往來,皆有號稅。未敢直窺村落。其後,海盜党類漸盛,香山東則龍穴、蕉門、大沙尾,西則疊石海,南則三門、竹洲、平山、磨刀等處,皆具停泊之所。內地奸民,地方官欲籌辦,又以動多阻礙為辭,是以養癰豢虎,勢愈梟強。故從本年開始,海盜開始進犯內地。香山知縣彭昭麟會紳七建炮台、水柵以防禦之。田明曜:《(重修)香山縣誌》卷22《紀事》。

1805

清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7月10日,因澳門理事官擺華稟稱他們在哥斯達定做小洋船一艘來澳門,專備擒捕盜匪使用,署澳門同知彭某下理事官諭,令以後澳門番船不必隨水師船出洋捕盜,已經參加的四艘澳門洋船,也立即返回從事貿易。《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署澳門同知彭選為飭在哥斯達定做番船不必隨師船捕盜事下理事官諭》,《香山知縣彭昭麟為飭將捕盜番船頂額營生事下理事官諭》,第499頁。

1816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1月29日─1817年2月15日)7月10日,英國派遣以威廉·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勳爵為大使,托瑪斯·司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為副使的使團乘坐“奧爾特斯(Alceste)”號皇家戰船抵達南丫群島,當時在澳門的司當東率領使團翻譯馬禮遜和德庇時等使團人員從南丫島上船北上進京。8月9日在塘沽上岸。司當東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國使華團副使老斯當東之子,曾於乾隆五十七年隨父一同來華進京,當時司當東年僅十二三歲。嘉慶四年(1799),司當東再次來粵貿易,因貨物未售回,留澳門押冬,嘉慶六年(1801)回國。嘉慶九年(1804)第三次來華,並在澳門押冬,嘉慶十二年(1807)回國。嘉慶十五年(1810)第四次來華,並在澳門押冬,至嘉慶十六年(1811)回國。嘉慶十九年(1814)第五次來華,並被任命為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二班”。至1816年1月升任為“大班”。據洋行總商伍敘元、盧棣萬的評價稱:“司當東粗通漢話,兼識文字,並不識繪畫,凡外夷在粵貿易多年,能通漢話者亦不止司當東一人。該夷司當東前後在澳數年,尚無不妥,亦無教唆勾通款跡。”其實司當東絕非“粗通漢話,兼識文字”的水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漢學家。1808年1月司當東回國休假期間,出版了他在中國研究上的代表作《大清律例》(The Penal Code of China),這是一部直接從中文翻譯過來的研究作品,因此成為英國對華研究的里程碑。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254頁。司當東於1781年5月生於英國上流社會人家,母親是富有銀行家之女,父親是英屬印度高級官員世襲准男爵,他16歲就讀於劍橋大學。司當東20歲時,父親去世,他即繼承准男爵稱號及豐厚家產。參見George Thomas Staunton, Memoirs of the Chief Incidents of the Public of Life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Bart. 1—34. 轉自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其相關人物研究》,第111—112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2冊《兩廣總督蔣攸銛等奏複遵旨查明英人司當東在澳多年尚無教誘勾通款迹折》,第39—40頁。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其相關人物研究》,第116頁。

184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2月10日─1843年1月29日)6月23日,其地位在澳門頗有爭議的澳門地區大法官羅德里格斯·巴斯度斯再次主持議事會的會議,會上仍然爭論激烈,被迫命令召集澳門當地的“長老(Homens Bons,即有身份的人)”來解決這些爭議。“長老”們召到後,決定敦勸總督邊度重新掌管政府,以避免出現無法收拾的局面,但未成功。於是,議事會上出現兩種動議,有五名委員建議召開市民大會,有四人則建議任命一個臨時政府。後來,任命臨時政府的動議獲得成功,組成人員中包括少校營長特謝拉·利拉(João Teixeira de Lira)和署理主教,這兩人的任命又遭到反對,於是議事會在第二天又舉行會議,並將“長老”們再次召集討論,“長老”們堅持任命臨時政府有效,議事會的成員則堅持召開市民大會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雙方爭持不下,軍隊嘩變,攝政王子兵營的士兵們來到了議事會大樓前的廣場,許多市民也聚集在廣場的另一側。士兵們運來了兩門火炮,引火繩已經點燃。看到這種情況,皇室代權官若奧·達馬塞諾(João Damasceno dos Santos Coelho)起來抗議這種武力施壓的行為,並宣布退席。這時攝政王子營三名軍官求見,他們呼籲會議秘密進行,並且認為任命一位營長加入政府是不合適的,應該採取措施召開市民大會。在兩名議事會法官的請求下,決定召開市民大會。25日,預定的市民大會召開,100多名有資格的市民出席,並邀請前總督席爾維拉·邊度出席大會,席爾維拉·邊度接受了邀請,並重新執掌政府。席爾維拉·邊度任職後,首先宣布廢除1842年3月22日訓令,即澳門地區大法官在海關行使職權;又宣布解除利拉少校攝政王子營的指揮權,任命科斯達·坎波斯(Joaquim Manuel da Costa Campos)上尉接替。並在會議上任命一委員會來整理以往混亂的法律規章。7月10日,對憲章進行宣誓,張燈結彩進行慶祝,一場危機正式結束。阿馬羅:《1842年澳門市政廳選舉和當地“長老”》,載《文化雜誌》第19期,1994年。

1875

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5月10日,教宗任命勞倫索‧古維亞神父為澳門主教管區教長,取代明德祿神父;而7月10日,明德祿神父則被任命為聖若瑟神學院院長,取代劉易斯‧嘉華路神父。但同年11月22日,明德祿神父又被任命為帝汶傳教團巡視員。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391.

1880

光緒六年(1880年2月10日─1881年1月29日)7月10日,上年組建的“伯多祿五世劇院業主聯合會”以2072厘士(包括傢俱)的價格成功收購伯多祿五世劇院,同時創建“澳門俱樂部”。該俱樂部的唯一宗旨是要使劇院為澳門的葡萄牙人服務。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14頁。

1884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7月10日,澳門第六屆闈姓出投,華商譚志義、楊玉鈞以1061000元承充澳門、氹仔及過路環闈姓生意。後轉承與香港商人祥安公司黃成興。澳門歷史檔案館:AH/F/433, MIC:AO589, p. 7.

1884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7月10日,在松山建一石屋以設立“澳大利亞和中國東路電話有限公司”(Eastern Extension Australia and China Telegraph Co. Limited)電報站。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5—236頁。

1897

《知新報》第二十四期刊登《擬粵東商務公司所宜行各事》、《察驗宜詳》、《白鴿傳書》、《鐵路緣起》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16

民國五年(1916年1月1日─1916年12月31日)7月10日,葡人派遣小巡船擅自越界停泊灣仔長碼頭,私租幾處民房,此種私自登岸居住之行徑,再次引起外交軒然大波。《澳門專檔》第4冊《外交部發廣東省長朱慶瀾電》,第243頁。

1922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7月10日,高若瑟主教任命馬沙多.利馬(João Machado de Lima)神父出任澳門聖若瑟修院院長。利馬神父1885年12月19日生於亞速爾群島,1908年12月24日前往澳門,並在澳門入教,成為下級神品修士。 1911年7月25日晉鐸,8月14日出任聖若瑟修院的教長及教師,1916年 1月7日至1919年9月為利宵中學的教師,1921年10月15日任修院代理副院長,本年出任院長。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Ⅲ, pp. 400─401.

1937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7月10日,根據巴波沙總督的倡議,宣佈將政府總醫院更名為“仁伯爵醫院”。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75頁。

1937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10日,巴波沙(Artur Tamagnini Sousa Barbosa)總督倡議,將政府總醫院易名為仁伯爵醫院。11月20日,香港中文《華僑報》在澳門創刊。它率先在澳門使用電報機。12月28日,在大橫琴島一小廟宇旁,澳門警察臨時設置一“陣地”準備阻止當天清晨在那裡游弋的日本船隻登陸。在抗日戰爭期間,澳門所有醫院、教堂及天主教教會開辦的學校,均闢有難民中心及傷員接待處。澳門愛國人士組織旅澳青年鄉村服務團,赴內地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7月10日,澳門酒樓茶室業職業公會成立,會址設在營地大街114號2樓,會長梁謙。該會擁有會員800餘人,下轄6個分部。該會屬國民黨澳門支部管轄。《澳門酒樓茶室業職業公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35頁。

1991

1991年7月11日,國際舞蹈節開幕。

1991

1991年7月10日,九澳越南難民營關閉。

2001

2001年7月10日,中聯辦主任王啟人在廣州病逝,終年59歲。

2010

隨著澳門賭權開放,澳門商人吳褔與香港愉景灣航運及其他外地商人共同投資“巨龍船務”,購入可載千人的Marinteknik 65M雙體船經營往來氹仔至香港航線,航程約70分鐘。因牌照等問題,巨龍於2010年7月10日正式開航。到2011年9月14日,巨龍船務宣布終止營運清盤。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