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启后
澳门基金会在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所起的组织、推动和支持作用受到公认,产生的影响也广泛而深远。澳门基金会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活动既开创澳门研究和出版风气之先,又扩大澳门学人以至普罗大众的视野,加强澳门社会科学界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同时也对外宣传澳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澳门基金会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上逐渐具备清晰的思路,不但在配合政府施政的基础上确立了日后本身的学术研究方向,更发挥了凝聚学术界的作用。
澳门基金会在学术领域的活动,已经构成了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往右看更多>>>
1992年后,澳门基金会致力与本地、内地以及海外学术机构建立合作联系,为澳门培养、发展和壮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并通过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对外宣传澳门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角色。
图为1993年3月,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多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主礼嘉宾和与会者的合照。
发展澳门出版事业是澳门基金会最重要的开创性工作之一,尤其鼓励以澳门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及文献资料整理成果,以此作为“思考研究澳门”的一种具体落实途径,填补过去一段时期澳门资料书籍欠缺的空白。当时澳门基金会的出版物以丛书为主,计“澳门丛书”、“澳门论丛”、“濠海丛刊”、“新澳门论丛”、“澳门法律丛书”等,另曾编纂出版《澳门总览》、《澳门百科全书》、《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即“汉文文书”)、《澳门问题明清珍档荟萃》、《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粤澳公牍录存》等大型出版物、重印《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知新报》等19世纪澳门报刊,涵括学术性、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身。
图为1999年发行的《澳门百科全书》封面。
澳门基金会自2004年和内地学术机构合办“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来,已成为澳门学术界的一件盛事,通过对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出全面、客观的阶段性检阅、总结和回顾,忠实地见证澳门学术研究的成长历程。而为了扩大澳门学术研究的对外影响力,澳门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门研究丛书”、“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丛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澳门蓝皮书)》等重要出版物。
图为2009年12月1日举行的第二届评奖颁奖礼暨“澳门研究丛书”首发式。
延伸阅读:
第六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作品展
澳门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澳门虚拟图书馆”,是澳门基金会通过澳门教科文中心,联同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和原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合作开展的项目,是本澳首个网上阅读平台,一直为各地读者提供免费、便捷的澳门图书网上阅览服务。
图为2000年“澳门虚拟图书馆”首页的式样。
延伸阅读:
澳门虚拟图书馆
为配合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并响应澳门特区政府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向,“澳门虚拟图书馆”于2022年3月正式改版,改版后的“澳门虚拟图书馆”以崭新面貌登场,功能全面提升,并使用大数据整合出版成果、学者机构与学术动态,构建澳门学的信息、学术交流研究中心。读者可在电脑、平板电脑或流动电话装置上,弹指之间,阅读澳门。
截至2023年,已提供2,175册(期)图书及期刊、185篇论文、568笔学者和机构资料、562笔学术动态消息、7个书展和14篇书评(品读视角)予公众浏览。
图为 “澳门虚拟图书馆”改版后在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流动电话的首页式样。
延伸阅读:
澳门虚拟图书馆
澳门基金会致力营造社会整体阅读氛围。1998年,首次通过澳门教科文中心举办“澳门书市嘉年华”,参照外地书展活动成功经验,邀请本地和外地出版单位同台展售最新出版物,又邀请文化界名人担任演讲嘉宾,与读者交流,让居民通过阅读得到启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图为1998年10月2日,“九八澳门书市嘉年华”的场景。
2010年,在澳门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合办的“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四届会议上,通过将“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世纪)”列入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名录。
图为2010年3月9日,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顾问奥尔纳戈(Susanne Ørnager)向澳门方面颁发亚太地区“世界记忆”证书。
在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澳门学”是整个历程的中轴,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就是围绕这一中轴而发展起来的。自1980年代“澳门学”被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是澳门学术界努力的方向,及至回归后澳门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使全面而系统地发展“澳门学”成为广泛共识。
澳门基金会于2010年起,定期举办“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讨论和交流“澳门学”的学术范式、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展示澳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必不可少的平台。
图为2010年4月15日,“首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盛况。
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七届,经过海内外澳门研究机构和学者通力合作,已累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总结成果,其中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出版或刊载于学术期刊内。
图为澳门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年,澳门基金会与澳门大学合办第8届国际亚洲学者会议(ICAS 8),为澳门历来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会议通过跨学科、跨视角的方法把澳门与全球发展连接起来,亦使“澳门学”在国际上的能见度日益增加,其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
图为会议配套活动之文艺表演一瞥。
首办于2007年的“澳门社会科学界学者研修班”,是澳门基金会在回归初期在江苏省南京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开办的研修课程,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助力澳门社会科学界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回应澳门回归以来因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和变化而出现的各种挑战,同时作为澳门与内地社科界深化合作、拓宽视野、加强友谊的平台。
图为201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研修班情况。
2019年,澳门基金会正式启动“澳门记忆”信息平台。“澳门记忆”以“共建、分享、传承”为目标,是澳门基金会致力构建澳门本土知识体系工程的组成部分,亦为全体居民共建共享,传承澳门人文精神以及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平台。本地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档案、地图、相片、收藏品、声音、录像——通过“澳门记忆”平台而得以系统地整合起来,使传承和推广变得更加便捷,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而获得新生。
图为2019年8月6日举行的“澳门记忆”启动仪式。
“澳门记忆”文史网推出“记忆沙龙”讲座,组织澳门的文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将不同主题的澳门历史文化讲座带入校园和社区,校园专场已覆盖全澳超过80%的学校。
图为2021年11月11日“老字号对谈”分享会,以“大龙凤茶楼 x 生于社区的曲艺文化”为题,活动邀请东主陈慕莲及澳门瓦舍曲艺会会长沈秉和,与听众分享传统曲艺与怀旧茶楼合为一体之社区文化,及其如何促进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揭晓了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AWHEIC)获奖名单。
澳门基金会申报的“跨界协作与共建传承──‘澳门记忆’历史文化系统平台的构建”荣获十大“探索之星奖”,为本次唯一获奖之澳门项目。主办单位对获得“探索之星奖”的项目致以高度评价:“致力于深层价值与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实现遗产教育模式的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全球创新示范意义。”
图为《澳门日报》2024年7月28日的相关报道。
澳门基金会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于2011年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大型编纂出版项目,旨在通过组织内地和澳门各界专家与民间力量,全面抢救本土民间艺术资源。项目包括传统戏曲、曲艺、音乐、舞蹈、谚语、故事、歌谣等,共十卷。
图为2013年“志书”澳门编纂团队赴云南研修,与国家非遗专家交流编纂进展。
澳门基金会组织了数十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的调研会议、专家指导会、专业评审会,以及公开交流会。组织编纂团队深入社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发动市民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参与,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录音、采访、纪录等。
图为2016年的澳门戏曲曲艺公众交流会。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作为国家志书项目,广受澳门社会关注,并在各界支持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符合全国文艺志书统一的体例和严格规范,各卷编纂团队在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编纂工作,成果体现中华文化传统,以及澳门地域文化的特点。
图为2024年编纂团队采集传统狮舞。
重看本章节
发展澳门出版事业是澳门基金会最重要的开创性工作之一,尤其鼓励以澳门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及文献资料整理成果,以此作为“思考研究澳门”的一种具体落实途径,填补过去一段时期澳门资料书籍欠缺的空白。当时澳门基金会的出版物以丛书为主,计“澳门丛书”、“澳门论丛”、“濠海丛刊”、“新澳门论丛”、“澳门法律丛书”等,另曾编纂出版《澳门总览》、《澳门百科全书》、《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即“汉文文书”)、《澳门问题明清珍档荟萃》、《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粤澳公牍录存》等大型出版物、重印《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知新报》等19世纪澳门报刊,涵括学术性、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身。
图为1999年发行的《澳门百科全书》封面。
澳门基金会自2004年和内地学术机构合办“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来,已成为澳门学术界的一件盛事,通过对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出全面、客观的阶段性检阅、总结和回顾,忠实地见证澳门学术研究的成长历程。而为了扩大澳门学术研究的对外影响力,澳门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门研究丛书”、“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丛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澳门蓝皮书)》等重要出版物。
图为2009年12月1日举行的第二届评奖颁奖礼暨“澳门研究丛书”首发式。
延伸阅读:
第六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作品展
澳门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澳门虚拟图书馆”,是澳门基金会通过澳门教科文中心,联同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和原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合作开展的项目,是本澳首个网上阅读平台,一直为各地读者提供免费、便捷的澳门图书网上阅览服务。
图为2000年“澳门虚拟图书馆”首页的式样。
延伸阅读:
澳门虚拟图书馆
为配合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并响应澳门特区政府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向,“澳门虚拟图书馆”于2022年3月正式改版,改版后的“澳门虚拟图书馆”以崭新面貌登场,功能全面提升,并使用大数据整合出版成果、学者机构与学术动态,构建澳门学的信息、学术交流研究中心。读者可在电脑、平板电脑或流动电话装置上,弹指之间,阅读澳门。
截至2023年,已提供2,175册(期)图书及期刊、185篇论文、568笔学者和机构资料、562笔学术动态消息、7个书展和14篇书评(品读视角)予公众浏览。
图为 “澳门虚拟图书馆”改版后在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流动电话的首页式样。
延伸阅读:
澳门虚拟图书馆
重看本章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