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11—12月,氹仔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重修竣工。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創建於康熙年間,近二百年來未予修繕,廟已“崩折以難支”,且“垣牆傾側”。故該廟值理卓文盛、甄業隆、林澤豪等7人發動捐款,重修並擴建該廟。《重修關帝天后古廟捐簽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42—47頁。
氹仔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重修竣工
清嘉慶二年(1797年1月28日─1798年2月15日)5月19日,葡印總督維嘉•卡布拉爾致信澳門議事會,下令修繕主教堂。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718.
葡印總督維嘉•卡布拉爾致信澳門議事會,下令修繕主教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2月18日─1807年2月6日)2─3月,澳門永福古社重修,嘉慶十年閏六月動工,至本年竣工。並立有由澳門紳士趙允菁撰寫碑文的《重修澳門永福古社碑記》。據碑記:“自前山而南,邐迤蜿蜒十五里。東西夾海,中走一脈疊起,為蓮花峰, 入澳迴旋左折,雲根攢簇,屏山襟海,別居雄疇,為沙梨頭社稷壇。”“地狹不能容,鳳集鄭君等,念於眾議克合,遂新而大之。”新造之社壇“亭穹其中,闌廓其外”,“神壇之巍煥,焜耀海隅”。表明社壇規制恢宏,建築雄偉。此次重修,獲得香山縣丞、粵海關澳門總口及大碼頭、媽祖閣、南灣口、香山協鎮左勞副總司等的資助。《重修澳門永福古社碑記》殘文點錄,轉引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278—280頁;王廷鈐等纂輯:《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下《藝文門》錄趙允菁《沙梨頭社稷壇記》,第90—91頁,全書完整,可以補譚書殘文之缺。
澳門永福古社重修,至本年竣工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月9日─1767年1月29日)澳門貧民醫院再次重建,但具體情況不詳。José Caetano Soares, Macau e a Assistência, Panorama Médico-Social, p. 152.
澳門貧民醫院再次重建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2月11日─1775年1月30日)7月,廣東得到報案,稱澳門夷人味囒在澳門新築炮台。澳門同知宋清源隨即委派廣糧通判永盛、香山縣知縣孟永棻前往嚴查確勘。勘得僅南環炮台堤岸坍塌,該夷欲乘修復之便,將堤岸擴寬,舊台加展寬大,並未新建炮台。為了慎重起見,該同知隨即委派糧驛道吳九齡會同署按察使秦鐄親詣澳門逐一覆勘,勘得澳夷該炮台建於夷寨正南,面臨大海,台西石砌堤岸一帶計長30餘丈,面寬6. 5尺,上年接近台邊坍塌6丈有餘,該夷人欲乘修復之便,即將堤岸擴寬,舊台加展寬大,業在沙灘上築基2. 7尺。多出部分已經奉命拆毀淨盡,現在僅留鑲痕。《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兩廣總督李侍堯奏覆澳門葡人並非另築新台味囒免議摺》,第403—405頁。
澳門夷人味囒在澳門新築炮台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