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5/05/28
更新日期:2025/05/28
每当秋季,炒栗档又在街头出现了。炒栗时,散发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特别是冬天,寒气迫人,剥食烫热的栗子,增添暖气,别有滋味。炒栗子,是一种传统小食。栗子以河北省产量最多,而良乡是集散地,又以善炒栗子驰名,故一般糖沙炒栗档均以良乡作标榜,殊不知传统的炒栗子方法而今在澳门已有改变。以往炒栗子,为了使栗子匀熟,小贩手持特大镬铲,不停地翻动大镬内糖沙栗子,使栗子受热均匀,直至熟透,颇费气力。然而,在廿多年前,小贩革新了这种炒制法,改用电力推动机械操作,节省人力,那时出现两种形式:一是在镬子上置放一个磨式扇叶,不停旋转,像扒犁似的卷动糖沙栗子;一是像水泥搅拌机似的铁箱,自动旋转,翻动箱内的糖沙栗子。两者的作用和人工炒动一样,结果,铁箱搅拌式效果较佳,沿用至今,而磨式的则被淘汰。可惜,有的档贩不大老实,为了省气省力,先将栗子烚熟,然后放在糖沙里炒,味道大打折扣。在食品花样推陈出新中,炒栗子这种古老食品至今仍受欢迎,可见它的魅力。事实,栗子是补肾妙品,可作菜肴,煲汤炆鸡均可,而用煨炒,啖之更觉香甜可口。
糖沙炒栗香甜可口
“五香蚕豆”,数十年前街头已有售卖,依稀记得小贩是一个老妇人,用瓦盆盛载熟蚕豆,发出热腾腾的豆香,十分诱人。她坐在小櫈子上,状似蹲着,面前摆放瓦盆,不时呼叫“热辣辣五香腍蚕豆”,招徕顾客。那时,这种小食很便宜,一个铜仙(一毫可换十个仙)也有交易,挣取蝇头小利,可知当年谋生困难。付款后,她便用汤匙量豆(约十多颗)放进用小方块纸折成漏斗状的“纸角”里,递给顾客。售卖这种小食的,除固定摊档外,还有流动摊档,小贩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她们将盛载蚕豆的煲或放在提篮挽着,或用小车载着,沿街呼售。 所谓“五香腍蚕豆”,是用花椒八角等五香材料煮熟的,逐颗剥壳来吃,又腍又香,别有风味。不过新鲜蚕豆是夏季上市的,而在本澳冬季也有五香蚕豆出售,料是用干蚕豆炮制的。除外,如今市面也有用密封胶纸包装的炸蚕豆出售。这种用油炸的蚕豆,色泽金黄,豆肉和壳被炸分离,很容易剥吃,加上淮盐,香脆可口,可作零食,也可佐酒。 其实蚕豆的食法多种多样,阅读已故作家叶灵鳯的《晚晴杂记》中的《蚕豆食谱》,忆述江南家乡蚕豆的多彩烹制,令人馋涎。而这小小的“五香蚕豆”,竟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儿时生活回忆。
热辣辣五香腍蚕豆
天气转寒,煨番薯又上市了。经过这种食品摊档,那香气扑鼻而来,若受不住诱惑,就会心动购食。煮番薯,一般是蒸熟或是煲糖水,要吃火煨的并不容易,记得读中学在秋季旅行野餐时才偶尔得尝。当时,架起炉灶烧火煮食,趁机把用泥包裹的番薯放在炉底煨熟,香气四溢,引得大家争食,充满生活情趣。往昔零食不及今天那么丰富多样,每届冬天,街边就有熟番薯芋头出售,番薯有鸡蛋黄薯、槟榔薯、紫番薯等品种,各具香甜特色。在寒天中,吃着烫热的番薯,浑身暖烘烘,确是冬日可口的食品。提起番薯,不期然回忆起那“挨番薯”的日子,那时是“风潮”抗日战争期间,米珠薪贵,一元只购四両米,不要说吃饭,就是食粥水亦算好了,大多数人吃杂粮,番薯是其中一种,将番薯掺入米中,煮成“番薯饭”充饥。经历这苦难生活的人,而今见到番薯就会有点厌腻感。档口煨番薯,是用一个大铁桶,下边烧火,中间放番薯,煨熟的就放在桶面上待沽,想不到这土食品还有它的市场。吃煨番薯,是一种饮食情趣。对同一种食品,在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还要一提的,就是本澳往昔郊野菜地也有种植番薯自用或供销。有趣的是二零零二年三月间,工人在青洲郊区清理一个空置地盘时,竟然挖出一颗巨型人形番薯,重逾二十磅,颇为罕见,吸引逾百市民围观,传为佳话。
火煨番薯
有人问西瓜里在哪里?我虽然是老居民,熟悉本澳街道,但一时间也难作答,翻查街道名册,才知道这条街又名“果栏横街”,在果栏街附近。街名“西瓜”,可能是与果栏有关。八九十年前,果栏街靠近海边码头,果栏集中之地,内地果品船运到澳,就在这里集散;后来,因填海成陆,海岸远离果栏街,果栏多迁往附近大码头街开设。在本澳果品市场上,西瓜是畅销品种之一,消暑解渴,每届夏季,更受欢迎,销量大增。数十年来,随着交通逐渐发展,内地西瓜运澳,除邻近县市外,还有江西、海南等省分,此外还有台湾产品。由于地域关系,有些地方西瓜较早熟,每年二、三月已登场,其他地方西瓜,多在夏季当造。记得数十年前,每当盛暑,西瓜档摊到处可见,很多果贩将西瓜切成若干小块零售,方便顾客购食。不过,这样售卖西瓜不大卫生,容易惹来苍蝇,传播病菌,遭卫生当局严禁。现在多是整个西瓜出售,就是切开两边售卖,也用保鲜纸包裹着。 西瓜,顾名思义,是来自异国,据说原产非洲,五代时传入我国,称为西瓜,而今全国各地都有生产,皮绿色,瓜瓤有红、橙黄、白色,常见的是红瓤,白瓤的不多见,瓤内一般多核(籽),有些经过培育改良,已生产无核西瓜。 据知,西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维生素B1、B2、C和钙、磷、铁,以及多种氨基酸。俗语说:“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意思是说西瓜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消暑解热、散毒、润肺、利尿的作用。在炎热的夏日,吃冰冻的西瓜,是一种生活享受。
西瓜里又名果栏横街
豉油西餐的年代已成前尘往事,西餐的招牌亦所余无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设在娱乐场所或星级酒店内高档次的主题餐厅,标榜由国际星级名厨主理,门口放满国家领导人、国际影视红星、媒体食评家光顾的照片,采取名人效应作招徕,消费自是不菲。
阅读老字号之西餐厅与葡国菜
在街头见到售卖传统小食豆腐花固定档子,记起往昔多是流动摊档,小贩挑着担子,一头是盛载雪白豆腐花的木桶,一头是置放碗、汤匙及糖浆瓶等的矮小木架。客人光顾时,档主用薄底铜勺,手法娴熟的一勺勺舀起豆腐花,放在碗里,加上糖浆,用勺子搅拌两下,就是美食,香滑美味;有些人在豆腐花不加糖浆,改加豉油,拌在饭里,竟是爽口的“𩠌菜”。豆腐花是豆类制品之一种,此外还有豆腐、豆浆、腐竹、腐乳、豆泡、豆芽菜等,都是传统的日常普通食品,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普受人们喜爱。本澳豆类制品作坊,以往集中新桥区,特别是田畔街附近的凉水巷,由于那里有多户人家培养芽菜出售,因而别名“芽菜巷”。这些人家除发豆芽外,豆腐是主要制品,一般将黄豆浸数小时,然后磨成浆,再经煮滚、隔渣、落石膏凝结在小木板等工序而成;而豆腐花制法过程相若,差别在于水份多少而已。做这一行,都是家庭式的。四五十年前[约1950年代],豆腐销量很大,有一个作坊适应需求,雇请数名工人,日产五六十板豆腐,早午两市供销。记得卅多年前,本澳一家饭店因有一位亲戚,懂得制豆腐,于是合作生产豆腐和在饭店烹制豆腐菜肴应市,一时畅旺,驰名澳门,后来业务不前,只剩下小档继续经营,售卖豆腐花和豆浆,结果也宣布结业。随着社会发展,香港一家公司出品豆浆,改用樽装、盒装,饮用方便,行销澳门;而另一家公司出品豆腐,也进入本澳市场;至于腐竹、腐乳,内地来货供应充足,质量也佳。廿多年前,本澳制豆腐行业受影响,作坊减少,生意勉强维持。走进芽菜巷,只见三两幢两层高金字瓦顶楼房仍在,与五层高新楼相比,显得残旧破落,豆腐作坊已不及往昔兴旺。
芽菜巷寻豆腐作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