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供林,字立屏,諱翰,香山縣(今屬中山市)石岐紫里人。詩人、書法家。李蟠(仙根)弟弟。 李供林善詩詞、書法,生平喜愛遊歷,暢遊名山大川遍及十多個省市,到過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抗戰時期,他奉母居住澳門,後移居香港。 李供林的書法取長於王羲之,帖味甚濃,用筆凝練沉著,秀逸雅致,自出面貌。[1]1911年,他和僑港鄉彥徐仲芬、劉子衡等,為聯絡鄉誼,共謀團結,發動組織石岐同鄉會。 1929年2月8日,國民黨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決定中山縣實施訓政,稱為“模範縣”,設立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推行訓政時期的“新政”。 該會歸中央直接領導,不受省府指揮,對縣府則有指導監督之責,該會委員規定由中山縣籍人士擔任。當時經中央委任孫科、唐紹儀、李祿超、鄭道實、李蟠、楊子毅、鍾榮光、馬應彪、蔡昌等九人為委員,之後增加林森、張惠長、陳慶雲、歐陽駒、余銘等人,各委員在上海舉行籌備會議,推選唐紹儀為主席,李祿超、鄭道實兩人為常務委員,會址設在石岐鎮孫文中路達德街崇義祠內,後遷往唐家鄉。 成立後,聘請縣內較有名望的紳商學界李供林和蕭悔塵、劉撥茹等60多人為名譽委員,制定“新縣制”的興革事宜,指導縣府執行。 1931年春,李祿超、李蟠先後辭去訓委會委員職務,南京國民政府增加楊子毅、李供林進入訓委會。當時李供林是頗具名氣的書法家、詩人。作為文化界名人,他一直致力於造福桑梓、家鄉建設。[2] 李供林著有《怡怡草堂遊草》,並與父親李達廬(贊辰)、兄長李蟠合著《喬梓集》詩詞集。李氏三父子在當時各具盛名。1979年,李供林去世,終年81歲。 李蟠是同盟會會員,1917年回國追隨孫中山,擔任機要秘書,1924年任香山縣長;善詩詞、書法,尤善隸書;著有《水容安堂詩抄》、《嶺南書風》等文獻。 現在澳門環山路旁有兩座風雨亭,一個叫松山亭,背枕萬松嶺,面對九洲洋,亭上有副李供林撰寫的一副對聯:“松風徐送,正蕩胸懷,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崗影;山雨欲來,且留腳步,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道出了松山亭的形狀勝景及澳門風物。[3] [1]盧德銘:《書壇名家——李供林》,載《中山日報》,第3349期,第C2版,2004年3月8日。 [2]鄭魯:《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和“模範縣”》,載《中山文史》(第01-03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8頁。 [3]鍾徵祥:《東南亞風情錄》,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第222-223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