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邊進食,尤其是小孩子,往昔常見。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在街邊進食,尤其是小孩子,往昔常見。
更新日期:2019/11/16
《香山縣鄉土志》卷十四物產篇記載:“楊桃,三廉子,歲再熟,治風熱,生津止渴,產澳門者良。”可知這種果品往昔在香山縣內馳名。其實,楊桃是廣東著名水果之一,因原產地東南亞,很早已傳入廣東,又名洋桃,眾所周知,以廣州花地所產的為佳。《澳門紀略》及《廣東新語》則説楊桃“種來自西洋”或“大洋”,可能是由葡人自東南亞引入澳門,以為來自西洋之故;其中前者還說“澳門數株,高六、七丈”,卻未列生長地點。楊桃是澳門種植果樹的一種,今在離島路環黑沙、金像農場、半島白鴿巢公園、南灣花園、松山馬路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及石牆街等處庭園可見栽植,高大蒼茂。《澳門花木》説,楊桃“常綠喬木,高十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卵形,開花期在四月至九月,花開成簇,細小、白紅色,芳香。楊桃一蒂結子數顆,夏季以後逐漸成熟,以農曆七、八月間產量最多。楊桃果形漂亮奇特,上有五棱或稱五斂(因俗稱棱為斂),故舊稱五棱子或五斂子,橫切面呈星狀,果身長橢圓形,核小,皮薄,青中帶黃,水份飽滿,質脆無渣,洗乾淨後就可鮮吃,味道清甜。然而,也有果身三歛的,稱為三斂、山斂,味酸,不宜鮮吃,可以蜜餞、鹽漬製成乾果。南灣花園一株三斂,果實纍纍,就是成熟墬地,也沒有孩子拾取來吃。記得數十年前,有些窮苦人家以三歛切片,加糖蒸熟,用作佐膳。
澳門楊桃早已馳名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謂非常便利,不論是洗澡、洗衣服、煮飯、清潔、飲用等,只要打開水龍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然而,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的用水日常與今天大相徑庭。每天起床後,人們需要提著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擔回家。現在,讓我們回顧昔日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門水井的歷史吧!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每當秋季,炒栗檔又在街頭出現了。炒栗時,散發誘人的香氣,令人垂涎。特別是冬天,寒氣迫人,剝食燙熱的栗子,增添暖氣,別有滋味。炒栗子,是一種傳統小食。栗子以河北省產量最多,而良鄉是集散地,又以善炒栗子馳名,故一般糖沙炒栗檔均以良鄉作標榜,殊不知傳統的炒栗子方法而今在澳門已有改變。以往炒栗子,為了使栗子匀熟,小販手持特大鑊鏟,不停地翻動大鑊內糖沙栗子,使栗子受熱均匀,直至熟透,頗費氣力。然而,在廿多年前,小販革新了這種炒製法,改用電力推動機械操作,節省人力,那時出現兩種形式:一是在鑊子上置放一個磨式扇葉,不停旋轉,像扒犁似的捲動糖沙栗子;一是像水泥攪拌機似的鐵箱,自動旋轉,翻動箱內的糖沙栗子。兩者的作用和人工炒動一樣,結果,鐵箱攪拌式效果較佳,沿用至今,而磨式的則被淘汰。可惜,有的檔販不大老實,為了省氣省力,先將栗子烚熟,然後放在糖沙裡炒,味道大打折扣。在食品花樣推陳出新中,炒栗子這種古老食品至今仍受歡迎,可見它的魅力。事實,栗子是補腎妙品,可作菜餚,煲湯炆雞均可,而用煨炒,啖之更覺香甜可口。
糖沙炒栗香甜可口
天氣轉寒,煨番薯又上市了。經過這種食品攤檔,那香氣撲鼻而來,若受不住誘惑,就會心動購食。煮番薯,一般是蒸熟或是煲糖水,要吃火煨的並不容易,記得讀中學在秋季旅行野餐時才偶爾得嘗。當時,架起爐灶燒火煮食,趁機把用泥包裹的番薯放在爐底煨熟,香氣四溢,引得大家爭食,充滿生活情趣。往昔零食不及今天那麼豐富多樣,每屆冬天,街邊就有熟番薯芋頭出售,番薯有雞蛋黃薯、檳榔薯、紫番薯等品種,各具香甜特色。在寒天中,吃着燙熱的番薯,渾身暖烘烘,確是冬日可口的食品。提起番薯,不期然回憶起那“挨番薯”的日子,那時是“風潮”抗日戰爭期間,米珠薪貴,一元只購四両米,不要説吃飯,就是食粥水亦算好了,大多數人吃雜糧,番薯是其中一種,將番薯摻入米中,煮成“番薯飯”充飢。經歷這苦難生活的人,而今見到番薯就會有點厭膩感。檔口煨番薯,是用一個大鐵桶,下邊燒火,中間放番薯,煨熟的就放在桶面上待沽,想不到這土食品還有它的市場。吃煨番薯,是一種飲食情趣。對同一種食品,在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過,還要一提的,就是本澳往昔郊野菜地也有種植番薯自用或供銷。有趣的是二零零二年三月間,工人在青洲郊區清理一個空置地盤時,竟然挖出一顆巨型人形番薯,重逾二十磅,頗為罕見,吸引逾百市民圍觀,傳為佳話。
火煨番薯
“五香蠶豆”,數十年前街頭已有售賣,依稀記得小販是一個老婦人,用瓦盆盛載熟蠶豆,發出熱騰騰的豆香,十分誘人。她坐在小櫈子上,狀似蹲着,面前擺放瓦盆,不時呼叫“熱辣辣五香腍蠶豆”,招徠顧客。那時,這種小食很便宜,一個銅仙(一毫可換十個仙)也有交易,掙取蠅頭小利,可知當年謀生困難。付款後,她便用湯匙量豆(約十多顆)放進用小方塊紙摺成漏斗狀的“紙角”裡,遞給顧客。售賣這種小食的,除固定攤檔外,還有流動攤檔,小販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婆婆,她們將盛載蠶豆的煲或放在提籃挽着,或用小車載着,沿街呼售。 所謂“五香腍蠶豆”,是用花椒八角等五香材料煮熟的,逐顆剝殼來吃,又腍又香,別有風味。不過新鮮蠶豆是夏季上市的,而在本澳冬季也有五香蠶豆出售,料是用乾蠶豆炮製的。除外,如今市面也有用密封膠紙包裝的炸蠶豆出售。這種用油炸的蠶豆,色澤金黄,豆肉和殼被炸分離,很容易剝吃,加上淮鹽,香脆可口,可作零食,也可佐酒。 其實蠶豆的食法多種多樣,閱讀已故作家葉靈鳯的《晚晴雜記》中的《蠶豆食譜》,憶述江南家鄉蠶豆的多彩烹製,令人饞涎。而這小小的“五香蠶豆”,竟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兒時生活回憶。
熱辣辣五香腍蠶豆
走進望廈生蔗里探看,原來那是短窄的“掘頭巷”,並無蔗影,街名“生蔗”,可能闢街前曾是一片蔗地,今留其名,可讓後人有跡可尋。甘蔗莖如竹,長約一丈,中有數節,葉狹而鋭,長二、三尺,花生於莖頂,珠江三角洲栽種特多。這種植物向被認為是解渴清熱的水果,以往在本澳很流行,每當甘蔗上市時,蔗檔到處開設。檔主將一條長蔗分成若干截,每截長約一尺,俗稱“蔗碌”,陳列檔上,按質量而分價錢,供食客選購。檔主有一副好身手,一手持刨,一手用布墊着蔗碌,手起刨落,一下子就削去蔗皮,乾淨利落。在冬天,也有果販出售熱蔗,一般用鐵罐盛水,上置生蔗,罐下火爐,以乾蔗皮蔗渣或火水作燃料,將水煮沸蒸蔗。寒天吃熱蔗,暖在手上,甜在心中,別有滋味。吃蔗,需要較好的牙齒,經過咀嚼,始得甘汁,為免麻煩,也可將蔗壓榨成汁,一飲而盡。這種吃蔗方法,自古已有,不過今日榨蔗汁機器現代化,方便省力。除水果店外,更有公司製作樽裝鮮蔗汁大量供銷。本澳出售的甘蔗,有黑皮蔗、青皮蔗和竹蔗,其中以大潭黑皮蔗為著,爽脆清甜,最受歡迎。涼茶舖出售的蔗水,採用竹蔗,配以茅根煲水,飲用可清內熱,廣東人向來認為它是“正氣”的。往昔有些人利用蔗作“拗蔗鬚”的賭博玩意,方法就是在蔗碌中間用刀輕輕環切,然後由博彩二人各執一端,用力一拗,蔗碌從切口斷成兩截,斷口會留有一二條像鬚似的蔗絲,互比長短,長者為勝,都會引起旁觀者喝采。吃蔗,以蔗頭最甜,尾梢較淡,所謂“甘蔗老頭甜”,正如人到老年處境好,被稱為“蔗境”,喻漸入佳境。
探訪生蔗里談甘蔗
路過南灣葡文學校(前商業學校)側,見到校園內一株龍眼樹掛果纍纍,一串數十顆,仿如葡萄,引人垂涎,不由得想起本澳也有一條街名“龍眼圍”。“龍眼圍”是附近大堂斜巷一條“掘頭巷”,裡面只有兩三幢兩層高的舊樓,不要説龍眼樹,就是小樹小草也沒有,似乎名不副實。雖然,相對葡文街名天井的意思,與中文相異,不過,中文街名採用“龍眼”,也反映澳門有這種植物種植,而且可能在闢街前,這裡曾種植龍眼樹。與巷口毗連之南灣馬路時代商業中心現址,記得數十年前原是協和學校校園,園中種植樹木,其中可能有龍眼樹。其實,龍眼樹除葡文商業學校校園外,路環荔枝碗、石排灣郊野公園、盧廉若公園也有。龍眼是我國南方著名特產,也是亞熱帶和熱帶果樹,澳門地處亞熱帶,又毗鄰內地,引種龍眼樹也是很自然的事。龍眼,又稱桂圓,古稱龍目,因繼荔枝後成熟,又被稱為“荔奴”,其中產地以石硤龍眼最著名,果子大,肉厚,核細,清甜爽脆。龍眼品種不少,以殼色分黃、青、白,澳門 常見的都是黃褐色,果實較小,核大、肉薄。據王鑄豪著《澳 門樹木》介紹,龍眼屬常綠喬木,十五米高,偶數羽狀複葉, 互生,橢圓形,三月至四月開花,五月至八月結果,除果實 供食用外,也可作為庭園觀賞樹和遮蔭樹。
龍眼圍並無龍眼樹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關鍵字: | 飲食 |
兒童 | |
婦女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0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3x2962, 35.63MB |
登錄號碼: | p0000022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