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柯正平,又名柯平,廣東省海豐縣人。澳門富商、社會活動家。柯麟弟弟。 正平出身於一個小商家庭,1927年,在廣東省海豐縣參加工農革命軍;1929年在香港從事愛國進步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當時東江縱隊提供後勤服務。 1934年,正平到澳門繼續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創辦南光公司,為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作出重要的貢獻。1936年,正平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澳門共產黨組織機構的創建人之一。 1945年,正平領導和主要參與澳門同胞“光復回歸祖國運動”,1947年“澳葡和中國漁船事件”、“澳葡打死單車工人朱文彬事件”,1948年“澳葡頒佈工會合法化事件”,1947-1948年“澳門各界為粵省災民賑災捐款運動”等。 正平是中共在澳門的最高負責人,成為原中央港澳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是分治後的中共澳門工委的第一把手。20世紀30年代始,他參與澳門歷史上社會政治的一切大事件,並且都身處在關鍵位置。從營救失陷在港澳的數十位中國文化精英,到組建澳門抗日救亡隊伍,組建東江縱隊港澳支隊,他都是組織者和主要幹部。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正平策動澳門社團在澳門升起了五星紅旗。 1951年,正平發起澳門各界,開展慶祝“十一”國慶活動。 1953年“澳葡驅逐國民黨勢力出澳門”,就是正平運籌帷幄的結果。1955年澳葡企圖藉“澳門開埠四百年紀念活動”宣佈澳門改稱“葡國澳門省”,他領導澳人舉行大規模的抗爭行動,使澳葡的陰謀不能得逞。 1963年,他參與決策“中澳邊界劃定談判”。 1966年,他實際領導了澳門爆發著名的“一‧二三”運動。1967年澳葡向中共無條件妥協後,全賴於他主導澳門的善後穩定工作。 正平參與推動澳門回歸的歷史進程。 1975年1月葡國與台灣國民黨政權斷交;年底撤走駐澳門軍隊,解散葡國駐澳陸軍和海軍司令部。1976年葡國公佈《澳門組織章程》,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 1977年,葡國開始與北京進行建交談判。1979年2月8日中葡正式建交。 70-80年代所有有關中葡、澳葡政治大事,都是他主要參與推動。1984年開始中葡談判澳門回歸問題;1986年中葡正式談判,這其中的中方官方代表團名單中,第一名團員就是正平。 經過三輪談判,1987年3月26日,中葡兩國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正平在場見證這個歷史時刻;1988年開始起草《澳門基本法》;1993年3月31日正式頒佈《澳門基本法》,期間,他就是主要立法者,他的地位和作用,遠超那些法律專家、草委。 在澳門回歸祖國的歷程中,正平先後擔任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談判中方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制訂和宣傳工作。在任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期間,為籌建特區、實現澳門政權順利交接和平穩過渡,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澳門回歸後,正平努力推動“一國兩制”的實踐,堅決反對“台獨”,關心祖國經濟建設,支持特區依法施政。1999年12月20日,他以極為重要的位置見證了澳門回歸。[1] 建國初期至60年代初,正平先後主持創辦南通銀行、澳門中國旅行社,它們和南光公司成為澳門最早的三家中資公司,至今一直重要影響著澳門經濟發展。 南通銀行開辦初期,不過是一家小銀號,行址僅數十平方米,職工20餘人,只能經營存款、匯款和小額貸款等銀行業務,運作中困難很多。正平作為董事長,多方奔走呼籲,終於換來澳門同胞的理解,紛紛以到南通銀行儲蓄的實際行動來支持愛國銀行開辦。1987年,南通銀行全行職工670人,分行15家,總資產100多億元。 為適應澳門主權回歸的需要,澳門南通銀行全部資產無償轉讓給中國銀行,並於1987年完成法律程序,澳門南通銀行改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中葡兩國簽訂聯合聲明,1995年,澳門政府通過法律授權中國銀行可發行澳門鈔票地位。 正平積極為內地的經濟發展“牽線搭橋”;為推動廣東基礎建設發展,1981年,他多次與廣東省長劉田夫同志磋商,決定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參與投資興建廣珠公路的沙口、洪奇、容奇等大橋;為此成立澳門聯合發展公司,向廣東方面投資港幣1.5億元,他被推舉為董事長;1984年11月,四座大橋全部竣工,令全長137.6公里的廣珠公路暢通無阻,不僅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繁榮與騰飛,同時在全國創立“集資建橋、過橋收費、以橋養橋”的範例。[2] 1956年,正平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84年春節,鄧小平同志視察廣東,在中山溫泉賓館聽取他和有關人士彙報澳門工作;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再次接見他;1997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江澤民總書記與他親切握手。 2003年1月,正平榮獲澳門特區政府授予大蓮花榮譽勳章。 正平被選為全國人大第四至九屆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柯正歷任澳門南光公司總經理、南通銀行董事長、澳門中國旅行社董事長、新華社香港分社顧問、南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常務董事、新華社澳門分社顧問等職。在澳門回歸歷程中,先後擔任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談判中方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在澳門工作60多年,生平猶如一部澳門近代史書,人稱“澳門王”。[1] 2005年9月30日,正平在澳門逝世,享年94歲。 近百位前任和現任的國家領導人發唁電悼念柯正平。 柯正平夫婦生育兩子兩女,但他創造的財富、地位並沒有代代相傳。女兒柯瓊說,父親從小對孩子特別嚴厲,我和妹妹從來都沒有甚麼特權,父親配有車,小時遇到颳風下雨,我想坐一下,但父親不肯,呵斥說這是國家配給的車,是用來開展工作的。二哥一直在做一名義務兵,大哥也只是在農村當幹部,都沒受到特別照顧。她自己畢業後在南光公司工作12年,後辭職出來。[2] [1]《不能忘記澳門的柯氏二兄弟——柯麟與柯正平》(轉“人民網"),載“廣東省柯麟醫學教育基金會"網,2012年3月20日,http://www.gdkelin.org/view.php?id=777。 [2]余彥君:《柯正平:心系祖國造福澳門的“地下澳督”》,載《晶報》,2010年5月18日。
柯正平,1911-2005
林含蓮,又名林蓮、林連、林蓓生、林倩生。澳門著名富商。 林氏家族是澳門望廈、龍田一帶的世家望族,很早時候就家財萬貫。 1848年,林含蓮家族在龍田、望廈等地購置土地“壹拾三畝五分七厘四毫八絲”,其中不少購於清嘉慶年間。1839年9月16日,林含蓮購買受王國賓田一段,坐落在龍田村前土名中塘。大小二丘,該下稅二畝七厘。又土名深泥,大小八丘,該下稅三畝四分。又土名塔石界仔,大小八丘,該下稅七分。以上三處共該下稅田六畝一分七厘。其稅在番南末甲王炯昌瓜,今割歸四二七甲林植穀瓜。[1] 林含蓮熱心時事政治和社會公益事業。1877年,他和顏心發、陳瓊光等擔任重修澳門媽祖閣的值事,參與澳門媽祖閣修建工作。[2] 1891年4月2日,為迎接俄國皇儲到澳門,澳門總督特邀集澳門紳商,聯為公會。華商何連旺被推為該會副主席,盧九為管銀,華商陳芳、曹善業、何連勝、何蕘階、蔡森、柯六及林含蓮等為董事,並且所有備辦費用之銀兩,都是商人自己捐獻。[3] 1896年1月,林含蓮出任公鈔局書吏(局紳),1909年1月,擔任業鈔公會副會員。 林含蓮擁有物業許多,包括板樟堂街十間、河邊新街3.5間、陳樂里11間、通商新街兩間、新埗頭街兩間、柯高街一間、中里一間、爐石塘街一間、敦和里一間、下環街一間、沙梨頭街一間、涼水街一間、定安街一間、南灣街兩間、皇家新街114號屋之一半、116號屋之一半、118號屋之一半、大街三間、草堆橫街三間、公局新市西街兩間、海邊升街一間、又95號屋之一半、97號屋之一半、連丁圍一間、木橋橫街兩間、果棚街一間、大堂街兩間、蓬萊新街六間、木橋街一間半。 林含蓮經營生意,當時以時豐銀號最為知名,他擔任時豐銀店司事。1910年4月,時豐銀店倒閉,他的物業被拍賣抵債,估價銀113650元。[4]據1910年4月4日《華字日報》報導“澳門時豐銀號東主林含蓮,又名林倩生,因有人紛紛到店取回積項,不能應付,以致倒閉”。 關於時豐銀號倒閉的原因,說法不一。據林含蓮本人稱,銀號並非倒閉,只是暫停營業。因他本人吸食鴉片,煙癮日深,巡店漸少,以致被銀號正副司事乘機捲款19萬逃走,銀號因此陷入困境。5月4日,時豐銀號的正、副司事被拘後,因證據不足,無罪釋放。時豐銀號倒閉後,林含蓮家族的生意急轉直下。 林含蓮娶妻妾多,妻吳氏,妾方氏、馮氏、勞氏、黃氏、梁氏。生育兒子多個,長子林煥章(少文),住在三巴仔街第一號屋,元配妻子吳氏所生;次子林煥斌(少寬),住在爐石塘街第57號屋,妾馮氏所生;三子林煥玻,在自置之南灣第67號屋出生。之後,林含蓮加入葡籍,又生三子:林煥玻係妾黃氏所生;林煥瀾係妾勞氏所生;林煥琨係梁氏所生;林煥炳是妾方氏於1872年所生。三子都與父母居住。[1]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8-179頁。 [2]近代史資料編輯部:《近代史資料總100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199頁。 [3]查燦長:《轉型、變項與傳播澳門早期現代化研究鴉片戰爭至1945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第347頁。 [4]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42頁。
林含蓮
李鏡荃,字鏡荃[1],又名李光、李鏡全、李鏡泉,新會縣七堡鄉(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七堡鎮)人。澳門富商、澳門商會副總理。 李鏡荃家族很早投資銀店生意。其父碧光堂於1881年,與盧九、蔡康等人合作經營寶行銀號生意。 除經營闈姓生意外,李鏡荃多次承充經營澳門火水(煤油)、火藥生意,成為當時著名的硝商。 1897年1月,李鏡荃承充澳門半島、氹仔、過路灣(今路環)及其屬地售賣出口入口火水生意,為期兩年。1897年3月,他承充澳門半島、氹仔、過路灣及其屬地出口入口、制賣火藥硝及硫磺生意,為期兩年。 李鏡荃與妻子陳氏生育三子:長子李際唐(翹燊)生於1882年;次子李翹慶(保榕),又名李子農,生於1884年;三子李耀倫生於1901年。 據說,1904年,李際唐參加光緒甲辰科(清朝最後一科)會試,當時李鏡荃在經營闈姓,以十萬元的代價,覓得“槍手”入闈作弊,把李際唐“扛”成一名翰林。李際唐成為澳門史上唯一的一位翰林學士。[2] 1908年,澳門舉辦賣物賑災會,李鏡荃積極參與其中,購買繡品、煙仔等物品。[3] 寶行銀號多個股東去世後,其後人掀起了一場浩大的訴訟,李鏡荃被捲入案中,但其經營的銀號屬於家族生意。在經歷寶行銀號風波後,1910年,李鏡荃另外投資寶得銀店,擔任司事一職,並以“未掛號商人”身份,參與當年理商局局紳的競選。 1911年,成為李鏡荃事業的鼎盛時期,年初,他出任公鈔會副會員;3月擔任公鈔會會員,同時被公鈔局列為“納公鈔至多之人”。1913年1月,澳門商會成立,他被選為副總理,成為新一代華商領袖。[2]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李鏡荃積極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不顧長子李際唐等親友反對,義無反顧地資助革命黨人,公開為孫中山等革命活動撐場;長期接濟孫中山在澳門的家眷十多年。他多次在澳門和廣州與孫中山會晤,每次一定贈送孫中山金錢逾千元,大力支持革命。[4] 李氏家族在澳門的龍頭生意是“富而貴闈姓彩票廠”,位於草堆街船澳口七號(今“永安號”鋪位),是當時澳門“五大闈廠”之一,專做省城五邑(新會、台山、恩平、開平、鶴山)籍人士的彩票生意及五邑各鄉鎮的彩票生意,生意興隆。 在李際唐“扛”得翰林後不到一年,“富而貴闈姓彩票廠”結業了,因大清朝鄉會歲科試一律停止而停業。澳門人都說“李光(鏡荃)標到科舉會試標尾會了”。[1] [1]《澳商“標尾會”子成進士》,載《新報》,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4291。 [2]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81-183頁。 [3]湯開建等:《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第218-219頁。 [4]金英傑:《靈芝藥房秘密搞革命》,載《新報》,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92090。
李鏡荃
馮成,又名馮鳳韶,南海縣官窯鄉(今屬佛山市南海區官窯鎮)人。[2]澳門富商、澳門近代工業的開拓者之一。[1] 馮成早年因往返澳門做絲茶生意,接觸到天主教,後來定居澳門,加入葡國籍和天主教,教名為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2] 1880年6月17日,馮成與曹有同時獲得葡萄牙王室御賜聖母金星,當時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晚清澳門華商。 馮成先後經營澳門多項專營生意,其中以賭博為主,1875年、1878年、1881年成為澳門闈姓承充人。1874年、1875年、1878年,馮成承充氹仔、過路灣(今路環)賣鴉片煙和番攤攬頭生意。1877年,馮成承充澳門白鴿票生意兩年。 1875-1882年,馮成是一位善於承充專營生意的商人。1882年4月,以馮成和何桂、陳六、何德昌、黎才、林含蓮、胡袞臣、盧九、何連旺等為首的一眾商人,承充專營生意的華商聯名,向澳門總督察控華政衙門,“緣商等如遇有人違反承充合同條款,即行察控華政衙門,惟該官屢次阻礙承充之益等情”,為此,眾華商請求嚴查違反承充合同者,華政衙門對此應嚴加處置,“商等深知大人可能傷令將商等與貴公物會所立各合同之各款而行,是以特為聯察,伏乞設例防備,庶免商等再加受虧可也”。 馮成是澳門近代工業開拓者之一,1882年4月,他向澳葡政府申請在蒲魚地和隆園西邊設立兩間繅絲廠。 馮成與何連旺、盧九、陳六等人合作創辦另一間較大的織造匹綢廠,男女工人八百多名,每人每日工資八九分。同時,馮成投資多家工廠。 1882年農曆六月初五,馮成去世。 馮成居住大堂坊醫人院街第一號屋,妻子亞納‧若敬納‧梁‧沙勿略(Anna Joaquina Leong Xavier),生育三子:馮洛泉、馮嘉端、馮嘉恩,其中長子馮洛泉生於1878年。 馮成去世時,三個兒子尚小。[1] 馮成生前的“十友”,即陳六、羅澄波、胡袞臣、潘禮臣等及其弟馮覺芬代理代管生意。[2]馮成早年投資金融業,成為著名的泰和銀店股東之一。 之後,馮成的兩個兒子與潘三益(禮臣)共同擁有營地大街四十六號泰和銀店,該銀店於1908年3月倒閉。1889年,馮洛泉接管父親的銀業等生意。[1]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4-176頁。 [2]馬光:《論近代澳門鴉片專營、貿易與禁煙問題(一)》,載“碧雲飄鶴"網,2012年6月18日,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116。
馮成,-1882
蕭瀛洲,又名蕭登,葡人稱為“亞登”,廣東省香山縣人。清末民初澳門著名賭商、澳門華人領袖。[1] 父親蕭五,母親楊氏。[2]1898年,蕭瀛洲加入葡籍。 1903年7月,蕭瀛洲承充澳門白鴿票生意,五年為期。1905年11月,他與盧廉若、崔壽宸合作,承充澳門半島、氹仔、過路灣(今路環)闈姓生意,五年為期,每年繳承充規銀62000元。1906年6月,他與盧九合作,承充澳門半島、氹仔、過路灣(今路環)白鴿票、山票生意,五年為期,每年繳承充規銀162900元。 1907年3月,蕭瀛洲與孔詠裳、黃大經、盧廉若合作,承充澳門半島、氹仔、過路灣(今路環)一期闈姓生意,每月繳規銀5167元。同年,他與盧光裕合作,承充澳門番攤生意,五年為期,每年繳規銀450000元。蕭瀛洲經營白鴿票、闈姓、番攤等賭博項目,經營時間十年以上。同時,他與林蓮等華商創辦時豐銀號。1896-1903年,他與各個股東合作七年。1909年,他投資創辦寶裕銀號,並擔任司事。 1909年5月,澳葡政府將鴉片經營權收回,由政府統一經營,同時委託蕭瀛洲代理。此次,他代理煮賣鴉片,時間不長,至同年7月22日。當時,因他不依時將鴉片存項呈交,澳葡政府庫務司催逼甚急。 1910年8月,澳門鴉片專營權重新出投,以三年為期。蕭瀛洲與李世桂以139500元報價,結果不敵吳廣、馬池龍,後者以148750元競得。[1]1911年,蕭瀛洲以德成公司名義向澳門政府承投澳門番攤總公司。由於經營有術,頗有發展,成為各攤館之首。 1911年,澳門納公鈔至多之人,在30人中,他以納業鈔1367.4元、息鈔12.24元,共1379.64元,名列榜首。[2] 蕭瀛洲與人合股組建澳門時豐銀號、三記號,承批土地構築物業。經商之餘,他積極參與澳門時事政務及華人事務,是澳門最早期慈善機構同善堂創辦人之一。 1903年,蕭瀛洲出任澳葡政府業鈔公會副會員;1905年出任澳葡政府業鈔公會會員等職;1909、1910年以寶裕銀號司事“未掛號商人”身份,成為當年度澳門理商局局紳候選人。 1909年5月,蕭瀛洲等20多人代表澳門華商,出席在議事亭大堂召開的中葡政商各界會議,此次會議鑒於中葡勘界及香洲開埠對澳門構成的影響,與會者著重討論改良澳門治理政策問題,“華商薛棠、蕭瀛洲等則演說前三十年澳門興盛,近三十年之衰敗”。 會議再次提出華人設立商會問題,從而蕭瀛洲初步奠定華商領袖的地位。[1]1911年,署理澳督馬揸度(Á1varo de Melo Machado)宣佈成立慶祝葡萄牙民主革命成功周年的“總辦盛典大公會”,蕭瀛洲被推定為副會長,兼負責“辦理華人公眾禮節”第一分會會長,成為所有任職華商中地位最高者。[2] 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月下旬,他回到闊別17年的家鄉香山,順道訪問澳門三天。他先往蕭瀛洲府第(今澳門百老匯大廈),下榻盧園春草堂,與園主盧廉若等人合照,會見澳門各界人士。[3] 蕭瀛洲一直是革命黨人採購洋軍火發動武裝起義的負責人之一,惠州起義、廣州起義等大部分槍支彈藥,都是他出錢出力購買。他給港澳同盟會首領謝英伯“藥商兼賭商經紀”身份和金錢,以便他在兩地活動。他出資幫助澳門同盟會員、疍家人梁鏡清開魚欄和攤館,掩護採購和走私軍火。[4] 1912年12月14日,澳門華商組織獲葡萄牙政府批准立案,名為“澳門商會”。1913年1月8日,該商會正式成立,蕭瀛洲擔任第一屆總理。[1]1930年,以他為首組建的“澳門番攤總公司”專營番攤承充到期,他擔任澳門華商總會主席兼鏡湖慈善會值理,因身體欠佳,決定退出賭壇,之後退出商場。[5] 他愛好古玩、珠寶鑽翠,清末在澳門、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收買不少古瓷和翠鑽等古物,收藏有宋鈞窯、汝窯瓷器和明清官窯瓷器等。他的長女與上海新惠人梁培(字植之)結婚。梁培青年時留學法國,回國後在上海寓居。受岳父的影響,梁培也喜愛收藏古玩。[6] 民初時期,澳門賣草地街巷口的“勝記”,憑“絲苗白粥”和“勝利牛脷酥”出類拔萃。老闆蕭姚氏是蕭瀛洲族侄媳婦。她原是蕭瀛洲家中廚婦,長得漂亮,擅長烹飪,被蕭瀛洲堂侄娶為妻子。據說勝記生意紅火,與蕭瀛洲關係很大——勝利牛脷酥的“神奇翻勝”功效,就是蕭氏旗下的賭場散佈出來的。[7] 澳門十月初五街12號有間金風燒臘棧極為有名,出品金銀膶(肝)尤其矜貴,豬膶甘香起砂又細膩無筋,肥豬肉如冰似玉,鮮爽不膩,肉香中帶出酒香。金風棧的創店老闆黃元鑫是新寧(今台山市)人,從小跟師傅學廚,廚藝不出色,卻學到著名的新寧臘味製作技藝。後黃元鑫來到澳門謀生,輾轉進入蕭瀛洲、盧廉若等經營的澳門番攤總公司當廚師,盧廉若大為讚賞黃元鑫製作的臘味,就叫他到盧園專門製作臘味。 黃元鑫嗜賭,欠下不少賭債。蕭瀛洲暗中將他的賭債全部承攬下來,又暗中唆使黃元鑫辭工,出來幫自己搞臘味作坊,以抵償賭債。於是,十月初五街金風棧創立。幾年後,金風棧臘味創出口碑,生意大好,黃元鑫欠蕭瀛洲的債還清了。之後兩人合股經營金風燒臘棧,蕭瀛洲佔大股,但一切經營全交黃元鑫管理。 1917年金風燒臘棧停業。因黃元鑫見賭心喜,舊癮發作,無心做臘味生意,多次央求蕭瀛洲給他打理一間攤館。蕭瀛洲細算後答應了,他將金風燒臘棧的三層樓作坊店鋪物業,改作金風攤館,交由黃元鑫打理,分紅提成,賭館收入比臘味生意要多。 30年代,蕭瀛洲等大賭商去世。黃元鑫受到高可寧等排擠,金風攤館不得不將結業。十月初五街12號整幢樓又改回經營金風燒臘棧生意,黃元鑫當時是業主兼老闆,親力親為,使金風臘味再度聲名鵲起。[8] 教育家蕭悔塵畢業後,經奔走募捐得款30多萬美元,回到香山覓址籌建醫院。當時得到蕭瀛洲後人支持,自願割讓水關街的“蘭陵別墅”,使院址擴大。1922年,蕭悔塵把醫院建成,定名為“僑立醫院”,成為當時珠江三角洲一流的醫院。[9]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80-181頁。 [2]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270頁。 [3]鄧開頌、謝後和:《澳門歷史與社會發展》,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第129頁。 [4]金英傑:《靈芝藥房秘密搞革命》,載《新報》,2012年12月1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92090。 [5]《新中央酒店僭建開賭》,載《新報》,2013年8月11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257427。 [6]陳重遠:《鑒賞述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第296頁。 [7]金英傑:《勝利牛脷酥民初領風騷》,載《新報》,2013年6月1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202765。 [8]金英傑:《金風棧燒臘滋味一世紀》,載《新報》,2013年2月12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214749。 [9]趙榮芳:《拓展中山教育事業的蕭悔塵》,載《中山文史》(第22期),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80-82頁。
蕭瀛洲
前中央駐澳聯絡辦官員。陝西人。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國際金融專業、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經濟金融研究、實務和領導工作。歷任廣東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副局長,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政策研究室主任、行長助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銀行董事長,全國港澳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部兼職教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5年來澳任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社長、200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2001年病逝。
王啟人,1941-2001
潘禮臣,又名潘三益堂。澳門富商。 潘禮臣早年投資金融業,成為著名的泰和銀店股東之一。[1]他參與投資炮竹生意[2],又在沙梨頭設復和隆繅絲廠,採用“內用水氣機器”。 清光緒八年(1882),澳門有四家機械繅絲廠設立,除潘禮臣一家外,還有葡籍華商曹有設廠在白馬行街,葡籍華商馮成設廠在蒲魚地,兩家都“用火器機器轉動而為者”,另外一家是在花園馬路的華商何連旺的粵和昌繅絲廠。[3] 光緒八年(1882),馮成去世。馮成生前的“十友”,即何桂(老桂)、陳六、羅澄波、胡袞臣、潘禮臣及馮成弟弟馮覺芬代何家管理生意。[4] 之後,潘禮臣和馮成的兩個兒子共同擁有澳門大街46號泰和銀店,該銀店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倒閉。[1]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十四日,經澳門按察司兼理商局判定,澳門大街46號泰和銀店並股東潘三益堂即潘禮臣、馮蘿川、馮寶川(馮成之子)、關澄川、李蘭桂堂、盧焯之(盧九、已故)、蔡裕堂(已故)、張鴻景堂(已故)等准作倒盤辦理。[5] 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七日,恆和公司股東及司事柯六控告大街泰和銀店東主及司事潘禮臣欠49106.46元及利息。之後,華商趙立夫、梁耀垣、盧直南、李業許、文凌州、周端甫、周繼英亦相繼控告潘禮臣虧欠帳目。而潘禮臣早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從澳門出外埠,所有其名下之產業移交李業許管理,李業許並代潘禮臣出資修整太平輪船。[6]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4-176頁。 [2]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39頁。 [3]查燦長:《轉型、變項與傳播澳門早期現代化研究鴉片戰爭至1945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第179頁。 [4]馬光:《論近代澳門鴉片專營、貿易與禁煙問題(一)》,載“碧雲飄鶴"網,2013年1月20日,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116。 [5]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6]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99頁。
潘禮臣
馬萬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港澳著名實業家、傑出社會活動家,澳門知名愛國人士。 祖輩務農,父親經商。萬祺五歲時,開始學習國文,喜愛書法。稍長,參加學生運動,支持抗戰。他15歲時,父親去世。他17歲時,繼承家業。 1938年,廣州淪陷,萬祺經營的信興、信棧、昇平、昇昌、永和興等糧食土產批發商行被日軍炸毀燒光。之後,他離穗來到香港開拓事業。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很快恢復商業運作,經營進出口棉花、紗布和糧油食品生意,漸漸站穩了腳跟。 1938-1941年,他在香港成立泰生行、永裕昌等商行,並出任經理。1941年12月,日寇侵佔香港時,他創下的一點基業,又被日寇掠奪。 為避戰亂,萬祺留居澳門。在澳門安頓下來後,他首先想到不是自己多賺錢,而是支持內地人民開展抗日活動。通過當時廣州灣(今湛江)法國總督駐澳門的關係,他組織開辦一家葡法洋行,專門將抗戰物資中轉運往內地;又開設大豐銀行,加強澳門與內地金融業務來往。 1941-1944年,萬祺名下有與友人合營的恆記公司、廣生商行、和生商行等生意,都致力於抗戰物資運輸。1944-1946年,他擔任鏡湖醫院慈善會董事、副董事長、董事會主席。[1] 40年代中期,萬祺結識港澳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茅盾、陽翰笙、馮裕芳、梅龔彬、柯麟、李一氓等人,交情甚深。 1943年1月15日,萬祺與相戀多年的羅柏心喜結連理。結婚當天,嘉賓絡繹不絕,其中不少是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員。婚禮開始,證婚人是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他告訴大家,這場婚宴原來準備五萬大洋,一對新人說服雙方父母,決定把這五萬筵金捐出,全部電匯到廣東省婦女會,作為抗戰時期兒童教養院撫育孤兒的經費。話音剛落,在場所有賓客對這對新人及雙方家長刮目相看,敬佩不已。之後,婚宴成為簡單的茶話會。 婚後,萬祺夫妻同心,相濡以沫,同心協力發展事業,從最初一家米鋪的生意,發展成為澳門數一數二的商業王國。 當時在澳門,萬祺要為祖國做事,經常會遇到危險。有個晚上,一家人晚飯後正在客廳小坐,突然屋外一聲巨響。後來,他到院子一看,只見圍牆已被炸去半堵,幸好當時沒有人在後院。後破獲了特務組織,才知萬祺被列入了黑名單。 40年代末,萬祺在香港認識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不久認識廖承志。1956年春,何香凝誠邀萬祺夫婦到蘇杭遊覽。萬祺夫婦到達蘇杭,只見到處花紅柳綠,沿途都有廖承志為他們準備的新房,新房內香茶醇酒,糖果美點,彩帳紅褥,喜慶的氣氛猶如新婚。羅柏心感動不已,結婚13載,他們已是五男二女的父母了,如今歡度蜜月,真是沒想到。 1946-1947年,萬祺組建新中國銀行;1947-1948年組建大華行,擔任總經理、董事長;1948-1950年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副理事長、副會長、會長。 1950-1992年,萬祺先後擔任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理事長、名譽顧問,澳門勞工教育協進會主任,澳門籃排球總會、乒乓球總會、游泳總會、象棋總會會長,澳門東亞大學董事會主席、諮詢會主席,濠江中學、培道中學、商訓夜中學、廣大中學、青洲小學、鏡平小學校董會主席; 又任澳門中國土特產公司、大生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聯生發展有限公司、新建華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廣州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投資公司董事(副董事長); 擔任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仲愷農業學院副董事長,廣州大學、南海中學、何香凝紀念學校名譽校長,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委、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職。 1993年始,萬祺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文革”期間,廖承志一家遭到迫害。萬祺叮囑在京工作的兒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堅持正義。1968年,廖承志被“造反派”關押,年屆九旬的何香凝心緒不寧。萬祺和妻子知道後,帶上何香凝喜歡的曲奇餅等食物及其所需的藥物,毅然從澳門來到北京北新橋三條住處向老人問候,並看望廖承志夫人經普椿。萬祺夫婦情真意切對待朋友,讓廖家人倍感溫暖。 1950年,萬祺與葉劍英相識,交情深厚。1952年,葉劍英得知萬祺肺病復發,馬上把他請到北京醫治,使他的病很快得到根治。“文革”開始,萬祺夫婦得知葉劍英也受到衝擊,冒險前往葉帥府上探望。葉劍英反而安慰萬祺,希望他們在港澳地區繼續做好團結人民的工作,消除“文革”在海外的不良影響。1967年初,葉劍英怕萬祺在北京讀書的兩個兒子蒙冤受屈,不顧自己處境艱難,想方設法把兩個孩子接到家中妥善保護,叮囑他們好好讀書。70年代初,葉劍英得知萬祺的身體很不好,立即讓他把病歷送到北京請專家會診。院方對萬祺的治療方案,葉劍英親自過問,勸他採用內科新法治療,效果十分理想。[1] 新中國成立後,萬祺積極投身於祖國建設事業,1950年協助駐澳門國營機構搶運戰略物資,支援大軍解放海南和廣西。抗美援朝期間,他與澳門愛國人士一起,從國外採購物資運進國內。他每年都積極組織和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活動,宣傳祖國的建設成就。 萬祺數十次參加港澳工商界代表團回祖國內地觀光,為祖國建設獻計出力。他聯絡廣東、福建兩省華僑投資公司及華南企業公司,使興僑飯店很快落成,成為新中國首都的第一家現代化賓館,適應對外交往的需要。他積極組織和推動澳門工商界回國,參加各類工商交流活動及一年兩屆的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他在澳門的投資和經營專案絕大多數與發展國內經濟、拓展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相關,先後與愛國人士及國際友人組成以經銷中國輕工業品、糧油產品為主的新中行,經銷中國建築材料、水泥、工藝品、抽紗刺繡及農副畜產品的大華商行、中國國華公司等。通過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州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參與國內投資,在香港、澳門參與中資公司投資,為國內產品在港澳開拓市場,並通過港澳轉口把國內產品推向海外。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萬祺與霍英東、何賢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資,興建國內第一家合資的星級賓館——中山溫泉賓館,興建橫跨珠江支流的四座大橋,使澳門廣州之間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萬祺向家鄉南海和內地捐款項目很多,涉及教育、體育、醫療、文化等領域。1991年華東水災,他捐獻港幣100萬,親自到華東災區慰問災民。他擔任中華文學基金會副會長,積極為祖國文學事業出錢出力,如安徽合肥市文聯的“文采大廈”,為資金所困,成為挖了地基、擱置五六年的“文藝大坑”。1992年,他率港澳捐贈代表團赴安徽災區,瞭解實情後說,決定慷慨捐建,兩年後,這座現代化的集餐飲、娛樂、商場、客房等於一體的“文采大廈”建成使用。 1987年4月,中葡兩國簽署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澳門將於1999年回歸中國。萬祺認為香港和澳門的問題,實行“一國兩制”,解決得非常好。當時他在北京參加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興奮激動,即興賦詩抒懷。 根據聯合聲明,中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萬祺就任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為此,他參加歷時四年零五個月艱巨細緻的基本法草案的起草擬定工作,全力以赴,奔走於北京、廣州、澳門、珠海之間,與各位委員一起對基本法條文一條條、一句句反覆推敲,期間,僅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就召開九次,而主任會議和各專題會議不計其數。 為了迎接澳門“九九”回歸,萬祺在地產、建築和工業等領域加大自己在澳門投資份額,並參與澳門大型發展專案,帶動澳門工商界,滿懷信心迎接澳門回歸。[2] 1993年,萬祺和羅柏心慶祝金婚紀念,一家39人歡聚一堂。夫婦倆經常教導子孫們說,水有源頭樹有根,要多讀中文,不論身居世界何處,都要常回祖國,常回澳門。幾十年來,萬祺的生活充實美滿。他習慣早睡早起,心情開朗,不吸煙,不喝酒;平時打太極,散步,寫詩,會友和看孫輩。 三子馬有禮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畢業,是澳門中華總商常務會董、澳門行政會成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委員。 萬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書法家,其書法主要臨習顏真卿、王羲之諸家墨蹟及《泰山金剛經》等,工楷行書,所作楷書,端嚴雄秀,行書樸拙清逸。作品多次入選港澳地區大型書法展覽,被收入作品集並發表於報刊,勒石於風景名勝區、碑林等處;著有《馬萬祺詩詞選》一書,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3] 2014年5月26日,萬祺在北京病逝,終年95歲。[1] 6月1日上午,馬萬祺先生公祭儀式在澳門綜藝館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以及澳門各界人士出席致哀。治喪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致悼詞,盛讚馬萬祺先生愛國愛澳的一生,稱他的逝世是國家及澳門的重大損失。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等國家領導人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等中央機構致送了花圈。中央有關部門和駐澳門機構、澳門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香港、台灣以及海外各界人士、廣東省政府及澳門各界人士都致送花圈。馬萬祺遺體安葬在澳門氹仔永遠孝思墓園。[4] [1]《馬萬祺先生生平》,載“新華網",2014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1/c_1110951360.htm。 [2]吳躍農:《馬萬祺詩話祖國情》,載“光明網",2007年6月21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4-11/21/content_133563.htm。 [3]金通達:《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04頁。 [4]《馬萬祺公祭儀式在澳門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載“中新網",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6-01/6234875.shtml。
馬萬祺,1919-2014
林炳炎,原名林福新,英文名Lam Bing Yim,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田寮村人。恆生銀行創辦人之一、港澳知名富商。 父親林壽汝是一位老實的農民,生育子女多個,炳炎居長。炳炎童年時入讀私塾、小學,因家境困難而輟學,在廣州一家小錢莊做學徒;後被老闆的好友賞識,推薦到汕頭的錢莊做店員,負責外出收送匯單和錢幣,工作量很大。幾年後,炳炎基本學會經營錢莊的本領,就攜眷前往上海,自辦大昌錢莊。他堅持“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經過多年努力,僅在常德路街內,就開設多家店鋪;又與孔祥熙、宋子文等上層社會名流交往,成為上海頗有名氣的富商之一。 抗戰初期,炳炎向前線捐獻飛機,並購買糧食救濟廣東旅滬災民,知名度越來越高。 1933年3月,炳炎與摯友何善衡、盛春林、梁植偉、何添等集資十萬港元,在香港中環路創辦恆生銀號,自任董事長。炳炎在上海擁有產業,在廣州十三行開設昆昌銀號(抗戰勝利後改為匯隆),經常來往於香港、廣州、上海等地開拓銀號業務。恆生銀號是華資銀行,從事金銀、外幣買賣和匯兌、押匯業務,主要為中小客戶服務,生意越做越大,入股人越來越多。1937年,恆生銀號成為香港銀行、銀號大戶之一,當時《粵華報》稱炳炎為“金融鉅子”。 1941年12月,日寇侵佔香港,炳炎把資金轉移到澳門開辦“永華銀號”。他受到澳門總督的熱情接待,讓出澳督將軍府給炳炎居住,並聲言免收房租。[1] 當時,正值澳門鏡湖醫院因長期性高強度的施濟而面臨財源枯竭,炳炎受澳門眾華商推舉出任鏡湖醫院主席。他除弊革新,促使鏡湖醫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他建立自己在澳門社會的影響,推動澳門華人社區的新權力核心的形成,創下了造福萬民的功績。 炳炎接任鏡湖醫院值理會主席後,認為值理會處理醫務行政事務應有醫生參加,為此,次年推行領導制度改革,院長專責醫務,聘請柯麟醫生擔任鏡湖醫院首任院長。 一是改值理制為董事制,醫務方面由院長負責。 二是抗戰爆發後,鏡湖醫院施濟激增,入不敷出,加上連年捐輸,民窮財竭。炳炎不畏困難,除帶頭捐款外,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銀行界發起為鏡湖醫院捐款,僅1945年募得經費13萬餘元,創下歷年籌款的記錄;1948年,他一次捐贈鏡湖醫院手術室價值1.5萬餘港元的設備。 三是向澳葡當局爭得中國醫師與葡籍醫師同等待遇。鏡湖醫院手術室建立後,中國醫師尚未取得手術權。按照澳葡政府規定,必須聘請葡籍醫師為外科主任,只有得到該主任授權,華籍外科醫師才能手術。對此,炳炎無法容忍,與澳葡當局據理力爭,終獲得澳督同意,使華籍醫師與葡籍醫師擁有同等的手術權;此舉彰顯了炳炎的民族氣節,華人無不贊佩。 四是以鏡湖醫院為陣地,形成澳門華人社團新的權力中心。鏡湖醫院建成後,成為澳門華人集議之地。 1912年,華人社區的權力中心開始從鏡湖醫院轉移到商會。1930年代中期,柯麟進入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設法提高共產黨在鏡湖醫院的影響。太平洋戰爭期間,鏡湖醫院成為共產黨保護下的進步文化人士撤出香港中轉回內地的地下交通站。炳炎入主鏡湖醫院前,向前任值理會提出與柯麟一起加入值理會的條件,得到同意。 為使柯麟順利進入值理會,炳炎親自遊說澳督,希望澳督批准柯麟加入值理會。當時澳督顧慮柯麟是共產黨員,炳炎對澳督堅稱,如果柯麟是共產黨,自己也是共產黨。終於,迫使澳督同意炳炎的要求。 不久,炳炎主持董事會,決定聘柯麟為鏡湖醫院院長,使柯麟順利取得鏡湖醫院醫務的領導權。20世紀40年代末,炳炎逐漸將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務委託時任副主席何賢來主持,形成何賢主持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務、柯麟主持鏡湖醫院院務的權力格局,使鏡湖醫院成為中華總商會之外澳門華人社團新的權力核心。炳炎有膽有識,敢作敢為,領導鏡湖醫院慈善會順利地渡過危機並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個人品德和功績獲得澳門各界人士的敬佩和讚賞。[2] 抗戰勝利後,炳炎將資金從澳門轉回香港復辦恆生銀號,並率先拓展南北物資交流及匯兌業務,致力香港經濟復興。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國統區貨幣貶值,香港黃金、外幣炒賣業高潮迭起,恆生銀號與同行一樣從中獲利,資金倍增。 炳炎知人善任,主張“凡能者舉之”。有不合條件的親友要求進入恆生銀號工作,他婉言拒絕:“你做生意不夠本錢,儘管說,但要求入恆生做事就難了。”多年來,在恆生擔任高級職務的不下數十人,卻沒有一個是靠他私情提拔上去的。有位友人因缺資金辦學而愁眉苦臉,炳炎知道後說:“錢還是要捐的,再窮也要辦學校。你做一個計劃,看要多少錢,我來幫你。”事後,還叮囑那位朋友不要告訴別人錢是他捐的。 三、四十年代,清遠縣多次遭受水災,炳炎向災民施粥分米、贈醫施藥;抗日戰爭期間,資助香港同鄉疏散回內地。他捐獻鉅款支持清遠師範、清遠中學、清遠方便醫院、香港東華醫院、澳門鏡湖醫院等建設。在家鄉田寮村,他出資建有東興小學,教學設備完善,當地孩子免費入校讀書,教師在校免費用膳。 興建興仁小學時,他捐資1000元白銀。在興仁墟、石龍頭村、東村,他捐資建三座鋼筋水泥橋。修建石泉坑水庫,他捐助白銀3000元。他成立林炳炎基金會在香港荃灣葵青區大廈街33號;建設潔心林炳炎中學在香港九龍橫頭磡富美街;建設嶺南大學林炳炎樓;幫助在粵港澳一帶活動的中國共產黨人等。 1946年,炳炎先後擔任香港清遠同鄉會、清遠公會名譽顧問,講一口石角蛇話。[1] 1947年2月15日,炳炎坐在沙發上因心臟病發而去世,年僅56歲。[2] 送葬之日,香港的花圈被購一空,護棺送葬的人群長達一公里之多。 “文革”期間,林炳炎在鄉的祖墓被破壞,房產和沒收。“文革”結束後,當地政府一度修復林炳炎祖墓。 林炳炎生育四子一女:長子林秀梁、次子林秀峰、三子林秀榮、四子林秀棠及女林麗冰。林秀梁是美國化學博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港後進入恆生銀行,負責外匯業務;後升為副總經理,並進入董事局,1976年5月,因一場小病去世;其妻林李翹如為大學資助委員會主席,當律師和任教於中學,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前房委會主席王鳴及商業電台高層俞琤等都是她的學生。 在兄長去世不久,林秀峰和林秀榮辭退工作。林炳炎逝世後留下三億港元的遺產,指定其中兩億港元用於文化事業。1976年林秀峰入股佳藝電視台,成為董事之一;他熱烈追求港姐出身的無線電視台當紅藝人繆騫人;但佳視倒閉後,兩人就分手。 四子林秀棠一直保持低調,任職於大昌貿易行。[1]林麗冰嫁與陳姓人家,是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主席,嶺南大學校董及校友。[3] [1]向耀佳:《恆生銀行的創辦人——林炳炎》,載《廣東史志》,1998年第10期,第52-53頁。 [2]清城區檔案局:《近代金融鉅子——林炳炎》,載“清遠市清城區人民政府"網,2013年12月30日,http://www.qingcheng.gov.cn/info/73876。 [3]《林炳炎》,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1月2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7%82%B3%E7%82%8E。
林炳炎,1891-1947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