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33

嘉靖十二年(1533年1月25日─1534年1月13日)10月15日,廣東白沙巡檢何儒因得葡萄牙人的蜈蚣船和佛郎機銃的製造方法,升應天府上元縣主簿,于操江衙門建造蜈蚣船銃,以備江防。三年後何儒升順天府宛平縣縣丞。史臣當時評贊何儒:“中國之有佛郎機諸火器,蓋自儒始也。”談遷:《國榷》卷59《世宗》,嘉靖十二年九月丁卯,《明武宗實錄》卷154,嘉靖十二年九月丁卯。

1612

萬曆四十年(1612年2月2日─1613年2月18日)10月15日,龍華民神父致羅馬耶穌會總會長的信稱,徐光啟在四年前就曾警告過龍華民,整個中國均為澳門葡萄牙人驚駭,並要他讓入華的耶穌會士掩藏起同澳門的關係。羅馬耶穌會檔案館,ARSI Jap-Sin113, fol, 266r. 轉引自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早期耶穌會與明末疆界:中國人尋求和解之道》,載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第16頁。

1639

崇禎十二年(1639年2月3日─1640年1月22日)10月15日,意大利籍神父盧安東(Antoine Rubino)抵達澳門並出任中國和日本教區巡視員,而任命令是在前一年1月7日下達的。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789頁。

1655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1655年2月6日-1656年1月25日)8月29日,荷蘭使團進入廣州。10月15日,平南王、靖南王在城外搭起的營帳中設宴招待荷蘭使臣。在廣州期間,荷蘭使臣一面等待清廷的批覆,一面銷售他們帶來的貨物。這一次兩艘船帶來的貨物共賣得78736荷蘭盾。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莊國土:《研究》,第50-51頁;程紹剛譯注:《荷蘭人在福爾摩沙:1624-1662》,第49頁。

1691

康熙三十年(1691年1月29日-1692年2月16日)10月15日,耶穌會中日教區巡視員羅曆山攜葡籍耶穌會士蘇霖(José de Suares)及李國正(Manuel Osório)一同離澳赴京。到北京後,康熙帝立即召見他們並詢問是否有醫生來京。當得知沒有時,康熙帝十分惱怒。蘇霖連忙解釋稱,已有一名醫生到達澳門,但他尚是初學者,還需要在澳門見習一段時間,才能來京效力。康熙立即傳旨,要求把這位西洋醫生送至北京。時任中國副省會長的葡籍神父徐日昇便給澳門寫信,命盧依道神父立即來京效力。BA,JA, Cód-v—22, fls.128a-6;董少新:《西洋傳教士在華早期行醫事蹟考述》,第72頁。

1698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2月11日-1699年1月30日)10月15日,杜加祿(Carlo Giovanni Turcotti)神父出任中日教區巡視員,至1701年10月15日卸任。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791頁。

1756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1月31日-1757年2月17日)10月15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若奧•聖尼古拉(João de S. Nicolau)第二次出任澳門奧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長。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p.605.

1762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月25日─1763年2月12日)10月15日,果阿多明我會主教任命費利西安諾•阿豐索(Feliciano Afonso)神父繼任為多明我會中國與東京地區代理人,駐地澳門。不久費利西安諾•阿豐索神父被派到東京,任命為宗座代牧神父,則又委派巴蒂斯塔•李斯奧(João Baptista de Los Rios)繼任為澳門代理人。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39.

1783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2月2日─1784年1月21日)10月15日,除了霍門•卡瓦略(Manuel Homem de Carvalho)的船“聖西蒙和聖阿儒達聖母(S. Simão e Nossa Senhora da Ajuda)”號前往帝汶外,另一艘未知名的單桅小船也前往帝汶。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25.

1791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10月15日,法國遣使會士南彌德(Louis François Marie Lamiot,又譯喇彌約)、劉方濟(Jean François Régis Clet)、李潘奈(Louis Pesné,又譯卑尼額斯定)抵達澳門。根據羅廣祥會長的安排,南彌德赴北京,劉方濟赴江西、李潘奈赴湖廣磨盤山。1795年,李潘奈神父在穀城去世。樊國陰:《遣使會在華傳教史》,第125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2冊《湖北巡撫張映漢奏複取傳習天主教犯劉方濟等人供詞情形折》,第143頁。

1814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1月21日─1815年2月8日)10月15日,澳門王室大法官眉額帶曆稱,儘管澳門本地民眾早就希望有個可以信任的醫生,儘管議事會已經開價1000兩招聘一位官方醫生,但至今仍未能招到醫生。孤兒維迪嘉爾.阿爾梅達(António Severino Vidigal de Almeida)被派往科英布拉學院學習醫學;一名青年前往里斯本學習數學;另外還有四名澳門本地人的子女被派往里斯本學院學習外科學。眉額帶曆同時建議,派遣聖若瑟修院的中國學生前往葡萄牙學醫,一面學習西醫,一面同時利用中醫,因為“只有華人才精通草藥和礦物的使用”。可惜,後面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計劃未能得以實現。Arquivo Histórico Ultramarino, Mss Macau, 31 de Janeiro de 1815, 轉自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3—994頁;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p.15—16.

1817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2月16日─1818年2月4日)10月22日,兩廣總督蔣攸銛巡視澳門。兩廣總督蔣攸銛已得到將調任四川總督的消息後,決定對澳門進行一次巡視。他10月15日從廣州出發,於20日抵達香山縣,並檢閱前山寨官兵。22日赴澳門,住議事會為其準備的“大公館”,視察三巴、伽思蘭、東望洋、西望洋、娘媽閣及南灣等6座炮台,並檢查澳門藏匿中國天主教徒的“弊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澳門同知兼署香山知縣鐘英為兩廣總督臨澳飭備公館等事下理事官諭》,第372頁。

1834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月9日─1835年1月28日)10月11日,律勞卑在澳門病逝,15日,被葬在白鴿巢新教徒墳場。在澳門的外國人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據《中國叢報》報導:“15日星期三上午10時,葬禮在澳門舉行,參加者有澳門當局、軍方人士和一長隊葡萄牙人及外國紳士。幾名在廣州的主要英國商人亦來出席,在今天與昨天,他們關閉了賬房。當參加葬禮者走向墓地時,停泊在澳門街的皇家船隻‘安德魯馬克(Adromache)’號鳴禮炮致哀。在他的墓地之上,葡萄牙軍隊士兵鳴槍三響。葬禮由使團牧師瓦謝爾主持。”律勞卑死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之職位由德庇時和喬治.羅賓遜接任。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56—58頁;Chinese Repository, Vol.3, No.6, pp.280—284.

1838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1月26日─1839年2月13日)10月15日,河南南陽人金修士(Matthien Kin)和山西榆次人鄭自貴(Jean Tcheng)入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76頁。

1844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18日─1845年2月6日)10月24日,耆英與法國使臣拉萼尼在澳酌定條約35款。 簽約儀式系在中國黃埔港停泊的“阿吉米德(Arguimedes)”號軍艦尾甲板上,在裝飾著彩旗、花環的氣氛中,法國大使雷納(M.de Lyrene)與清政府欽差耆英簽署了兩國萬年友好條約(即《五口貿易章程》)。出席簽字的有法駐華使館外交官、攝影師於勒.埃及爾(Jules Itier)。此人在照相技術發明五年後,就已開始拍下許多有關廣州、澳門的歷史鏡頭。於勒.埃及爾在收集有他早期攝影作品的書中對澳門作了如下描述:“1844年10月14日和15日,我將這兩天全部投入拍攝澳門的最佳名勝。所有行人都很禮貌,我提出的要求無一不能得到滿足。很多中國人讓我給他們拍照,要求打開機器,讓他們看清里邊的構造,還得說明玻璃反光的原理。他們仔細地聽著,不時發出驚奇的歎聲,自始至終他們臉上都掛著微笑。”現在保存於勒.埃及爾所拍攝的澳門照片有:《在澳門街頭的一群人》、《澳門南灣》、《澳門阿媽廟》、《澳門一景》、《澳門內港》、《澳門阿廟正門》 及《從澳門半島看氹仔港》七幅。這應是西洋攝影術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境內拍攝的第一批照片。《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2冊《兩廣總督耆英等奏報酌定法國貿易條約折》,第548頁。澳門歷史檔案館:《早期澳穗攝影作品展》,第33—38頁,1990年。官龍耀(Luís Sá Cunha):《在澳門展覽中國最早拍攝的照片》,載《文化雜誌》第11—12期合刊,1993年。

1866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10月15日,澳門居民為阿穆恩總督在伯多祿五世劇院舉行專場舞會。香港總督麥當奴(Richard Graves Macdonell)伉儷等來助興,以示感謝阿穆恩總督給予香港的支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3—164頁。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10月15日,政治、文學、新聞性週刊《澳門郵報》(O Correio de Macau)出版發行。業主若阿金‧桑托斯(Manuel Joaquim dos Santos)為發行人兼主編。他後來在帝汶的帝力任教。刊物出版43期,於1883年8月5日停刊。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 49.

1887

光緒十三年(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3月5日,經承充人何連旺稟求,前於1886年8月21日獲准承充澳門、氹仔、過路灣賣鹽生意合同在本日作廢,自此以後,所有賣鹽之規銀暫歸公物會收。如載鹽之船在澳門灣泊,歸船政廳水師巡捕辦理;如在氹仔、過路灣灣泊,則歸氹仔政務廳辦理。同日,公物會出示招人承充澳門、氹仔、過路灣賣鹽生意,以一年為期,自本年3月21日起計,至1888年3月20日為止。至10月11日,澳門公物會批准何永康承充澳門、氹仔、過路灣鹽生意,自本年10月15日起至1890年10月14日止。《澳門政府憲報》1887年3月7日第9號附報。《澳門政府憲報》1887年10月20日第42號。

1890

光緒十六年(1890年1月21日─1891年2月8日)10月15日,澳門政府批准馮銳承充澳門、氹仔、過路灣賣鹽生意,其日期系自本日起,計至1893年6月30日止。《澳門政府憲報》1890年10月23日第43號。

1896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月13日─1897年2月1日)10月15日,澳門政府給帝汶提供6萬澳門元的財政支援。21日,帝汶再次脫離澳門,成為一自治區,直接受里斯本管轄。Fernando Figueiredo, Timor, in Marques, A.H. de Oliveira(dir.), História dos Portugueses no Extremo Oriente, pp.710—715,轉引自蘇一揚:《澳門與帝汶:殖民管理,貿易及傳教》,載《澳門史新編》第2冊,第606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88頁。

1898

《知新報》第六十八期刊登《湘撫陳招考出洋學生示》、《高王延用外人》、《黑人戕害教士》、《牛奶大業》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899

《知新報》第一百零二期刊登《論黨爭之弊》、《同文書院緣起》、《卜支那民族之前途》、《英人倡辦商務賽會》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02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2月8日─1903年1月28日)10月15日,中葡雙方代表議訂《中葡增改通商條約》九款,並於同日簽押。這次修約最為重要的內容是第三款:“大西洋國今為襄助大清國徵收、稽查澳門出入口運入中國各埠之洋藥稅餉起見,應設立分關一道,辦理稅務事宜。至於該分關在何處設立,系由澳門官憲與大清國稅官官憲互相酌議。”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中葡增改通商條約》,第129—131頁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10月15日,澳門律政司理商局根據理商局律例及按察司章程,請求在澳門商人、澳門律師及澳門納公鈔至多之人中推舉兩人公舉以下人員擔任1910年度理商局秉公人員(一正一副),即有: 分類 姓名 商號 住址 已掛號商人 陳明瑞(詠南) 成德店東主 三角亭街5號 余德滋 美南店東主 龍嵩街 越吉三 晉益店東主 白眼塘橫街7號 李金 肇吉店東主 大街16號 黃日三 德棧店東主 通商新街16號 黃直桓 黃合崔記東主 皇家新街156號 陳七(茂昆) 廣生和魚欄行東主 河邊新街179號 積厚堂(周端甫) 萬豐當東主 暗圍1號 葉瑞初 昆泰魚欄行東主 河邊新街257號 商店司事 潘禮臣(潘就記) 東安、泰和銀店司事 大街 萬拿地 西洋銀行司事   亞華梨 廉珍公司司事   締喇飛盧·利卑度 利威盧公司司事   未掛號商人 蕭登 寶裕銀店東主 水坑尾街20號 林含蓮 時豐銀店東主 南灣街67號 李鏡荃 寶德銀店東主 大街 林梅修 萬春樓司事 福隆新街 蔡康(蔡成業堂) 信安公司司事 巴嗉咑爾古街 楊聯   大三巴1號 若瑟·利威盧 利威盧公司司事 南環街35號 林癸酉(貴有) 建築商、承充牛肉生意   周定浦   下環街 趙立夫 仕記、耀記東主 林家一圍1號 葉幹周 西洋銀行買辦 賦梅里20號 晏多尼·美路[10] 梅洛公司東主 燒灰爐口22號、24號 若瑟·威仙·飛南第[11] 代理各行生意人   加奴士·依利士·施利華[12] 飛騰腳車公司司事   佐治·加盧飛喇奴·飛南第[13]     若堅羅[14] 均記東主及司事 東望洋街7號 哋亞時麼[15]   斐利刺亞美打街 晏多利·馬士·施利化[16]   水坑尾街 鄭安定 中華酒店司事   山度士·飛呢拿[17]   水坑尾街 律師 卡洛斯·黎登[18]   高樓上巷 盧意士·施利華[19]   二龍喉馬路23號 文第士[20]   二龍喉馬路25號 庇厘喇[21]   南灣街47號 納公鈔至多之人 弗蘭西斯科·飛南第[22]     意味芝度·必打[23]     加路嗉·挨厘·施利華[24]   南灣街99號 羅嗹嗉[25]   南灣街45號 羅地厘忌[26]   灰爐斜巷 李弼(又名李強、字公弼) 寶榮銀號 水坑尾街19號、21號 盧光燦(廉若) 榮傑堂 大堂巷7號 柯六 恒和公司 南灣街31號 宋次生[27]   南灣街 利先厘若·利味地胡士[28]   風順堂上街 吳節薇 吳敬福堂 龍嵩街17號 沙威士·利味哋胡士[29]   風順堂上街 葉侶珊 葉榮光堂、葉吉臨堂 監牢斜巷6號 路衣士林(Luís lam)   和隆街58號 楊彥川   蘆石塘街6號 弗蘭西斯科·馬奎士[30]   高樓上巷 張全   巴嗉咑爾古街9號 鄭紀常   下環街53號、55號 盧意若   板樟堂街 何憲昭   水手東街19號 劉騫朝   皇家新街127號、129號 梁自槐   河邊新街207號 梁耀垣 祥記 大炮臺街5號 黃制昭   龍嵩街32號B [1]《澳門政府憲報》1909年10月16日第42號。按:《澳門政府憲報》1910年6月25日第26號再次刊登上述名單,但兩份名單略有不同,今將兩份名單合併。 [2]葉瑞初,又名廣麟;葉瑞卿,又名兆麟;葉瑞興,其子葉幹周,又名小澄、紹楨;還有一名葉遂初。在1887─1910年,他們均為昆泰魚欄東主,當為一家人,但不知其詳。 [3]全稱作晏多尼柯梨威喇·萬拿地(António de Oliveira Manarte)。 [4]全稱作燕呢士度·吩既廉·亞華梨(Ernesto Franklin álvares)。 [5]葡文作Empreza Económica [6]全稱作締喇飛盧·利卑度(Delfino José Ribeiro),1873年7月1日生於老楞佐堂區,1941年5月23日卒於本區。 [7]葡文作José Ribeiro. [8]楊聯,又名楊應聯,字臣五,其父名楊恒,鏡湖醫院1880年值理。 [9]若瑟·利威盧(José Onofre Ribeiro Jr.),為締喇飛盧·利卑度之弟。1875年生於澳門,1910年9月15日卒於老楞佐堂區。 [10]晏多尼·美路(António Alexandrino Gonzaga de Melo),即貢紮嘉·梅洛。 [11]若瑟·威仙·飛南第(José Vicente Femandes),為尼閣老·飛南第長子,弗蘭西斯科·飛南第之兄,1861年12月9日生於老楞佐堂區,1929年4月15日卒於本區。 [12]加奴士·依利士·施利華(Carlos Aires da Silva)。 [13]佐治·加盧飛喇奴·飛南第(Jorge Carlos Ferreira Fernandes),為尼閣老·飛南第第三子,1866年3月17日生於老楞佐堂區,卒於1928年12月7日。 [14]若堅羅(Joaquim Lo)。 [15]化冷司士古·哋亞時麼(Francisco Dias Mo)。 [16]晏多利·馬士·施利化(António Martins da Silva)。 [17]全稱作化冷司士古·山度士·飛呢拿(Francisco dos Santos Ferreira)。 [18]卡洛斯·黎登(Carlos de Mello Leitão)。 [19]盧意士·施利華(Luíz Gonzaga Nolasco da Silva)。 [20]文第士(Manuel da Silva Mendes)。 [21]庇厘喇(Francisco Xavier Pereira)。 [22]弗蘭西斯科·飛南第(Francisco Hermenegildo Fernandes)。 [23]意味芝度·必打(Hermenegildo S. Pittes)。 [24]加路嗉·挨厘·施利華(Carlos Augusto Aires da Silva)。 [25]羅嗹嗉(Eduardo Gyrillo Lourenço)。 [26]羅地厘忌(Fernando JoséRodrigues),即羅德禮時任澳門武備局長。 [27]宋次生(Carlos Augusto Rocha de Assumpção)。 [28]利先厘若·利味地胡士(Licinio Maria dos Remédios);又譯為嗎尼耶·李美雕,即馬西米雅努·李美雕第八子。 [29]沙威士·利味哋胡士(Francisco Xavier dos Remédios);又譯為沙威·李美雕,與馬西米雅努·李美雕第九子沙維爾·李美雕的葡文名完全一致,但並非一人。 [30]弗蘭西斯科·馬奎士(Francisco Joaquim Marques)。

1910

宣統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10月3日,夜晚,葡萄牙爆發推翻君主制度的革命,捲入這場革命的有陸軍、海軍和共和黨的各個革命組織。10月5日,葡萄牙宣布成立共和國,國王曼努埃爾二世(ManuelⅡ)及王室流亡。臨時政府由特奧斐洛.布拉加(Teófilo Braga)執掌。隨着共和革命的勝利,政府宣布將教會與國家分離並由它繼承東方保教權,頒令驅逐耶穌會會士。取消1901年4月18日批准宗教結社之法令,禁止宗教結社。封閉修道院。眾多宗教人士避難西班牙。10月11日,澳門議事公局慶祝共和國成立。10月15日,在議事公局首次升起葡萄牙共和國國旗。 薩拉依瓦:《葡萄牙簡史》,第346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44—45頁。

1919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0月15日,澳門政府成立首座培養男女護士的學校。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34頁。

1919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0月15日,葡國領事複照,聲稱澳門政府認為對於其事有權有理,毫無違背合約之事,故無需雙方間交涉。廣州軍政府外交部次長伍朝樞聞後,立即向軍政府會議建議,由廣東地方長官先行酌撥兵艦或軍隊,以巡視海防為名,前往青洲附近駐守,藉以聲援。而北京政府外交部接到廣東的報告後,一面電令中國駐葡代辦向葡外交部提出抗議,要求葡外交部電令澳督將工程停止,一面與葡駐北京公使進行交涉。可葡公使卻認為此次澳門進行的填海造地工程在澳門領海以西亞婆石與青洲相距之中心平行線以南,該處完全是葡國地界,因此他不僅拒絕轉電澳督停工,反而指責廣東方面的要求實屬無理。外交部獲悉後,義正詞嚴地指出界務既未勘定,應無界內界外可言。同時,外交部亦電複廣東省長,認為廣東方面若能實力抵抗,可酌情派兵隊或兵艦前往駐紮,迫使澳門政府就範。《澳門專檔》第4冊《軍政府外交部收廣東特派交涉員梁瀾勳呈》,第328頁及第333頁。

1922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10月15日,殷商高可寧與潘伯泉、蔡文軒開辦澳門福海鹽務公司,股本共12萬元。至此,高可寧澳門基業業已鞏固,並同時兼顧發展廣州、香港及上海各種生意。高福成筆錄:《家慈敘述》,載高福耀等筆錄:《高可寧先生言行錄》。

1931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10月15日,澳督柯維喇從外港新口岸乘坐“阿達馬斯托” (Adamastor)號巡洋艦回葡萄牙。佩雷拉.馬加良斯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出任署理總督,直至1932年6月。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50頁。

1932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0月15日,新文學雜誌《小齒輪》在澳門出版。這個刊物由一位雙腿癱瘓的作家魯衡主編。魯衡其時屬於港澳左翼文藝組織群力學社的主力成員。該學社希望合“群力”從事文化工作,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印行《小齒輪》。《小齒輪》深受當時文學中心上海的影響,反映澳門文壇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左傾思潮是一致的。同日,該刊創刊號發表馮騷的散文《艙中之夜》,這是目前可見最早的一篇與澳門有關的散文。鄭煒明:《澳門文學:1591-1999》,載《澳門史新編》第4冊,第1180-1181頁及第1185頁。

1940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10月15日,文學刊物《藝峰》由藝峰文藝研究社出版第二期。這是一份澳門本土的純文學刊物,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澳門新文學創作水準。藝峰文藝研究社基本社員包括梁潤生、梁其漢、周日興、薛英偉等16人,作品包括新、舊體詩歌及散文和小說等各種文體,其中更以現實主義和愛國主義為創作主流。鄭煒明:《澳門文學:1591-1999》,載《澳門史新編》第4冊,第1181頁。

1940

原著錄:《圖騰童軍月報副刊》第六冊(1940年)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青洲新巷與台山中街的交界處。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巴波沙巷。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化地瑪教會街,清潔工人清理水渠口。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台山嘉翠麗大廈南面的菜地,即今台山新街、利達新邨和翠怡花園的位置。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的士駛過關閘彩虹村(即今菜園路新寶花園)附近的道路。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青洲新巷與台山中街的交界處。

1983

1983年10月15日,暴雨過後水浸,這裡是青洲新巷與台山中街的交界處。

1986

自1957年舉行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春秋兩屆的交易會,中華總商會都為有意參加的澳門商號辦理各項手續,每屆組織多批貿易團參加,並於整個會期內派員駐穗,協助澳門參會代表解決住房交通等問題。

1990

1990年10月15日,廣州白雲機場劫機空難,澳門居民蔣海生、蔡偉東等罹難。

1996

1996年10月15日,第六屆立法會舉行首次全體大會。

1999

1999年10月15日,葉成堅在珠海被判死刑。

2002

2002年10月15日,首次以“中國澳門”名義參賽的澳門隊,在第十四屆亞運會上歷史性取得兩銀兩銅的成績。

2002

2002年10月15日,行政長官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韓國,與總統金大中、外交通商部長崔成泓等官員會面。

1995

澳門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基本規定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下簡稱《澳門基本法》)第108條,該條規定:“澳門元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繼續流通;澳門貨幣發行權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貨幣的發行須有百分之百的準備金。澳門貨幣的發行制度和準備金制度,由法律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可授權指定銀行行使或繼續行使發行澳門貨幣的代理職能。”以《澳門基本法》第108條為依據,1995年1月30日發佈的第7/95/M號法令(澳門特別行政區發行貨幣制度大綱,以下稱之為《貨幣發行制度》),詳細規定了澳門的貨幣發行制度。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