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年2月1日-1651年1月20日)11月25日,卜彌格一行抵達澳門。由於當時清軍攻破廣州,其暴行直接影響和威脅到近在咫尺的澳門。因此,是否支持卜彌格出使在澳門各界引起了爭議。澳督費蘇沙(D. João de Sousa Pereira)對澳門局勢的考慮而反對批准南明政權使者出使,就連聖保祿學院院長巴爾達薩雷•奇塔德拉(Baldassare Citadella)也是卜彌格出使的反對者。12月28日,中日教區巡視員馬亞神父出具相應證明,向澳門當局說明卜彌格出使的原因。12月31日,在澳督費蘇沙的官邸討論此事時,中日教區巡視員馬亞、耶穌會中國副省會長曾德昭及澳門教區主教均支持卜彌格出使。最後,由朱里奧•賈科莫(Giulio di Giacomo)神父說服了澳督,批准卜彌格以明朝使節身份出使羅馬。 愛德華•卡伊丹斯基:《中國的使臣卜彌格》第9章,第105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 90.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10月7日,澳門葡人庇哆嚧(Pedro Ronquilho)飲酒沉醉,在澳門三層樓地方經過,見有幼孩羅亞合在那裡擺賣柿果,庇哆嚧取食三枚,應給錢九文,因身未帶錢,無可給還,羅亞合拉住索討。庇哆嚧用手毆其脊背。時有鋪民夏得名及趙有光見而不平,將庇哆嚧扭住欲打。庇哆嚧情急即拔短刀,戳傷夏得名左肋,趙有光上前奪刀,庇哆嚧又戳傷趙有光肚腹。夏得名傷重旋即身死,趙有光亦於三日後殞命。廣州知府張道源會同 香山協副將林起鳳、澳門同知許永、香山知縣許敦元前往澳門,飭令澳門議事會理事官提出凶夷庇哆嚧,於11月25日照例絞決。《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廣東巡撫郭世勳奏報庇哆嚧戮斃民命遵例審辦緣由折》,第506頁。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月9日─1835年1月28日)11月25日,因律勞卑私闖虎門事件後,有人奏報英人在澳門私築炮台事,道光帝遂下令兩廣總督盧坤等查明澳門自築炮台訓練番哨情形。12月上旬,兩廣總督盧坤、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先後巡視澳門,查明澳門炮台情況並於12月26日奏報:澳門6座炮台系葡萄牙人在前明時築,並非英國商人建。現在三巴門炮台安炮47具,伽思蘭炮台安炮18具,娘媽閣炮台安炮29具,東望洋炮台安炮20具,西望洋炮台安炮13具,南灣炮台安炮5具,此外尚有大小炮30餘具,安放西洋稅館。其炮口自闊8寸至5寸5分不等,並不能容三人蛇行而入,所用火藥均由小西洋運來,收貯娘媽閣炮台,臨時取用。其炮兵原設480名,嗣因經費不足,裁汰240名。又頭目兵總50~60人,炮兵分守炮台,每日早晨或鳴鼓換班,或開放鳥槍,並非終年訓練。住澳夷人共500餘家,男丁大小1000余人,黑夷奴200餘人。該國派有理事官1名,總督、大法官各1名,在澳管理。該葡人遇天氣晴明,3~5人馳馬海傍,謂之運氣納涼,從無多人遍遊山海之事。其各國夷人到澳,向西洋人暫時租屋居住,並無在澳長住之人。現在英咭喇夷商在澳者19人,此外花旗、佛囒哂各國自l~2人至7~8人不等。龍思泰所記與盧坤所查情況一致:澳門葡國駐軍人數為240人及相應數目的軍官。士兵月薪6元,每兩年發一次新軍服。軍官依其資歷發薪。它擔負著守衛5座炮台、總督府對面附近1座炮台的任務。防禦設施包括130門口徑不一、由不同金屬鑄造的大炮。《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2冊《廣州將軍哈豐阿等奏報查明澳門炮台各情形折》,第267頁;關天培:《籌海初集》卷1《查勘虎門扼要籌議增改章程諮稿》。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79頁。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2月3日─1841年1月22日)11月25日,英艦“復仇女神(HMS Nemesis)”號抵達澳門。一艘如此龐大且外觀神秘的船隻突然出現,自然引起澳門葡人和中國居民的驚奇。它經過時,向葡萄牙國旗致敬。人們紛紛來到南灣的大沙灘上,來觀看打破港灣寧靜的第一艘鐵甲汽輪。汽輪吃水很淺,與它的體積不相符。澳門總督席爾維拉.邊度十分吃驚,他派人緊急通知這艘船,警告其船長,不要貿然接近海岸,否則會出現危險。總督很不願意一船武裝船隻離其官邸太近,而且,就在他的窗外鳴放禮炮,很快嚇跑了聚集在窗口圍觀的充滿好奇的貴婦。詹姆士.奧朗奇編著:《中國通商圖:17—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第7節《澳門》,第202頁。
黎協,又名黎國民,生於澳門。夏威夷富商、同盟會分會部長。 1875年,黎來到夏威夷,起初在莫洛凱島上做工,後轉到夏威夷島希爐埠工作。他在種植園工作八年,稍有積蓄,開設一家小雜貨店,後發展到三四家商店。 黎開始投資房地產,兼種植甘蔗,成為希爐埠的華人富商。 黎慷慨捐助各種慈善事業,成為希爐華人社會的僑領,在整個希爐埠頗有名聲。 1903年12月,孫中山應毛文明之邀來到希爐埠演講,黎與另一華僑商人黃根組織歡迎委員會。孫中山乘船在夏威夷島卡烏登陸,黎和黃根陪同孫中山從卡烏乘火車來到希爐埠。孫中山在希爐埠時,住在黎家或黃根家。 黎與孫中山成為好友,積極支持革命運動,帶動希爐華人捐助起義活動。1910年,孫中山到夏威夷成立檀香山同盟會;同年5月到達希爐,停留約兩周,成立檀香山同盟會希爐分會,華僑踴躍入會,參加會員達385人,黎擔任分會部長。 孫中山離開夏威夷後,多次寫信給夏威夷同志,其中有三封信寫給“國民兄”(黎協),信中孫中山要求緊急捐款。 1915年1月19日,在希爐市內,一名華僑對黎開槍射擊。他身中數彈,11月25日,因傷重去世,年僅52歲。 兇手當場被捕,認罪後被判刑。此案當時沒有深究兇殺的動機。但黎協的家屬稱,兇手背後有人指使。 孫中山得悉黎協被害後,1915年12月14日和1916年1月26日,寫信給希爐分部和籌餉局同志,表示沉痛的哀悼。 黎協與有一半夏威夷半白人血統的婦女結婚,生育七個子女。 黎協之女伊莉莎白(Elizabeth Lai Hiplum)說父親支持孫中山革命,所以有人反對他,他被人槍殺與此有關。 黎協的孫女Muriel De Ponte,是黎協次子之女。她說,父親告訴她,祖父遇害是有人暗中指使。 黎協的許多個孫子和孫女現住在火奴魯魯。其中,伊莉莎白及其兒子Ted Lum十分珍惜黎協的生平事蹟,向作者馬兗生提供許多寶貴資料。2000年4月伊莉莎白去世。親友說,她生前能把黎協和她見過孫中山的資料告訴馬兗生,是她晚年最高興的事。[1] [1]馬兗生:《孫中山在夏威夷:活動和追隨者》,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第163-164頁。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